是龟速的传输速率、“嘎吱嘎吱”的读盘噪音、遇到碰撞或者跌落就会轻易损坏的体质,还是如今很多主流品牌电脑中都已不再配备的这个事实?的确,作为1956年就被研发出来,计算机中的关键存储部件,机械硬盘某种程度上的确可以算是当代PC中的“活古董”。并且自从固态硬盘在几年前开始变得越来越便宜之后,关于“机械硬盘已死”的言论也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很遗憾,至少从目前的市场表现上来看,机械硬盘并没有“要死掉”的迹象。根据专研存储领域的市场统计公司Trendfocus近日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整个2020年全球机械硬盘的出货量依然高达2.59亿块。其中,希捷出货1.1亿块,西数出货9605万块,东芝出货5280万块。单论数量的话,机械硬盘的出货量相比固态硬盘,依然占据着明显优势的。不仅如此,从机械硬盘的消费趋势来看,家用电脑用户对其甚至可以说是依然热衷的。因为在那2.59亿块的销量中,有足足1.39亿块都出货给了消费级PC。更进一步地说,甚至其中的大多数(8442万块)都配备到了一向被认为不太适合使用机械硬盘的笔记本电脑产品上。相比之下,反而是企业级用户以及游戏主机、机顶盒等产品,用的机械硬盘更少一些。消费者依然偏好机械硬盘、对重量和抗跌落性敏感的笔记本电脑还在大量在使用机械硬盘。可以说,机械硬盘的这一市场表现,远远地超过了我们大部分人的想象。首先必须要承认的是,机械硬盘依然有着巨大的性价比优势。众所周知,固态硬盘近年来的确是变得越来越便宜了,但首先这种便宜是以一定程度上的品质下降作为代价。比如说,现在很多笔记本电脑厂商都很喜欢使用Intel的660P,或者英睿达的P1这种QLC闪存的NVMe SSD。而此类固态硬盘,因为天生的闪存结构缺陷,存在着无法避免的掉速和短寿命问题。事实上很多测试都证明,QLC SSD在缓存写满、或者发生掉速的情况下,持续写入速度相当之差,甚至是比传统机械硬盘还要更慢。当然,无论是厂商还是消费者,对此都是心知肚明的,于是现在也有一些厂商会刻意宣传“不使用QLC SSD”。但实际上根据某知名电商平台自营渠道的报价,即便是公认性能不济的1TB QLC SSD,如今也依然需要700多元才能入手。相比之下,性能反而更加可靠的2.5英寸1TB机械硬盘,售价却仅为299元,不到可靠性最差的SSD的一半。当然,这是小容量市场的情况,在大容量市场上,SSD的性价比劣势会更加明显。举例而言,一块18TB的企业级充氦机械硬盘,在电商平台的实际成交价格大概在2300多元左右,如果是使用SSD达成这样的容量,则差不多需要24000元以上的成本——直接相差十倍。其次,机械硬盘的技术并非停滞不前,性能同样也在不断进步。虽然我们前文中曾提到,机械硬盘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而且至今其基本工作原理和机械结构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事实上,在固态硬盘的竞争压力下,如今的机械硬盘无论是在速度还是寿命上,其实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先来看看速度,早在2019年年底,希捷就已经向微软与奥林巴斯等少数客户,出货了世界上首个采用双悬臂架构的机械硬盘Exnos 2X14。它的内部结构其实类似于将两组机械硬盘“叠”在一起,从而实现速度的倍增。事实上,这块一年多前推出的机械硬盘,在当时就已经实现了480MB/s的读写速度,已经逼近SATA SSD的水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能够在整个容量区间内都达到这个速度的,不会发生诸如QLC或TLC SSD那样的“掉速”情况。因此对于重视持续高速读写的企业级应用场景来说,这样的高速机械硬盘,其实能够提供比大多数SSD都更高的长期性能。而在耐用度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机械硬盘在此前也曝光了诸如“叠瓦式磁记录”这样牺牲寿命换取容量的设计。但对于机械硬盘来说,它们还有很多新的技术可以在不损伤寿命的前提下,实现性能和容量的共同进步。比如说目前就已经有硬盘厂商宣称,将会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开始量产基于HAMR(热辅助式磁记录)技术的20+TB机械硬盘。相比之下,目前的闪存行业则基本上并没有找到什么能够平衡性能、容量、成本的方法,未来不只是QLC,甚至就连性能更差、寿命更短、但容量更大价格更便宜的PLC都已经被提上了日程。虽然Intel搞出了OPTANE这样确实寿命超长性能超棒的解决方案,但因为成本实在太高(960GB要价9999元),最终就连Intel自己也放弃了将纯OPTANE向消费者市场推广的道路。换而言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比起依然还在持续创新进步的机械硬盘,现在反而是闪存、是SSD行业看不太到未来的发展方向了。而这一影响,显然最终也反映到了市场上。
在vivo X60 Pro+上,或许也为我们展示了手机影像未来的发展方向。
两家企业这一争端的结果,或许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将产生不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