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文能武却未得善终的南宋名将——曲端
南宋初年在陕西一带的老百姓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文有武是曲大,有谋有勇是吴大”,这上半句中的“曲大”就是嘿小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南宋抗金的著名将领——曲端。
公元1091年也就是宋哲宗元佑六年,曲端出生在一个小吏之家,他的父亲曲涣曾经担任正九品的左班殿直一官,只可惜后来不幸战死沙场,因此曲端在三岁时就被授予了三班借职。《宋史》中记载青年时期的曲端“警敏知书,善属文,长于兵略”,可见那时的曲端就已经显露出自己文武兼备的才能。
公元1108年,曲端加入宋军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他先后历任秦凤路队将,泾原路通安寨兵马监押、泾原路第三将等职位,可以看到曲端凭借着自己的才能,逐渐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逐步成长为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
公元1126年也就是宋钦宗靖康元年,西夏趁宋军主力回京勤王之际突然起兵入侵泾原路,宋廷急忙派遣帅司调统制李庠统筹抵御西夏之事,曲端所在的队伍也在此次抵抗西夏入侵的宋朝大军之中。李痒当时驻兵柏林堡(今陕西神木市西南),结果派出去的打探情报的斥候被西夏军发现,导致夏军突袭毫无准备的宋军被冲得七零八落,只有曲端所属的宋军在他的率领下和金军死战,不但抵挡住了夏军凌厉的攻势还取得了不错的战果,此战过后曲端更是声名大振,随后他被任命为镇戎军兼经略司统制官。
宋高宗建炎元年十二月,金国大军在名将完颜娄室的率领下直扑陕西,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便攻占了长安、凤翔等关中重镇,由于金军的步步紧逼,关陇一带的老百姓自发组成义军保卫家园,当时驻守泾原曲端招募流落在外的百姓,以及溃散的宋军士卒,对于路过自己管辖区域的人都尽量给予口粮,《宋史》中记载那时泾原一带可以说是“道不拾遗”。当时一部分金军的骑兵入侵到了泾原境内,曲端看准时机派遣手下大将吴玠占领要地清溪岭痛击金军一路追击三十余里,曲端趁着金军兵败立即出兵收复了秦州(今天甘肃天水),此时关中一带的义军也重新夺回了长安和凤翔,陕西一带的危急得以暂时缓解。
当年六月南宋朝廷安排集英殿修撰知延安府事王庶,作为陕西的最高军事长官统领陕西六路兵马。只可惜当时的曲端有些心高气傲不愿听从王庶的调遣,多次要求曲端领兵前来协同作战,获知命令的曲端便找各种理由推脱,王庶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金人在得知陕西将帅失和后,便开始大举进攻陕北鄜(fū)延一带,重镇延安告急。王庶眼看事态紧急多次命令曲端领兵救援,但曲端手握精兵却按兵不动,坐视有着“五路襟喉”之称的延安陷落。延安陷落后王庶与曲端为了责任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曲端甚至动了杀死王庶夺取兵权的想法,虽然最终未能实施,但其实曲端这一系列所作所为,为他将来悲惨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曲端被擢升为康州防御使、泾原路经略安抚使、 知延安府,但是他曾经想要私自杀死王庶的事情已经传到了朝堂之上,有朝臣便向宋高宗进言担心曲端反叛,当年的七月宋廷安排重臣张浚前往川陕宣抚,在出发之前,张浚以全家上百口人的性命向宋高宗担保曲端绝无反叛之心。作为新到的川陕最高军事长官,张浚准备重用曲端拜他为威武大将军。
当时张浚为了减轻宋金江淮主战场的压力,便打算集结大军与金军决战,吸引江淮一带金军来援。为此张浚专门遣人,去询问曲端的意见,思考后的曲端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现在不适合同金军展开大范围的决战,而是应该加紧训练士兵,占据险要地势以逸待劳,然后不断派出士兵骚扰金军时间一长便可以击败金军。
建炎四年的秋天,金国大将完颜宗弼(金兀术)窥伺江淮,张浚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又提出了出兵攻打金军的计划,不过曲端却说:“平原旷野,敌便于冲突,而我军未尝习战,且金人新造之势,难与争锋,宜训兵秣马,保疆而已、矣十年乃可议战。”可见在曲端的心中,宋军想要击败金军必须要厉兵秣马十年。而这种论调也彻底激化了他和张浚之间的矛盾,找了个由头罢免了曲端的兵权,最后将他贬官至万州(今重庆)。
宋高宗赵构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张浚命令宋军五路主力18万人,在陕西富平一带集结,希望可以一鼓作气击败金军。结果不出曲端战前所料,宋军虽然人数众多,但不少都是乌合之众,况且战场为平原地带金军骑兵更是以一当十,这一战宋军是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张浚也只好退守秦州(今甘肃天水)。
这场大战虽然宋军惨败,但是张浚也看到原来由曲端训练调教的泾原军在战斗中最为得力,于是打算重新启用曲端,但是这一想法在被王庶等一些之前曲端有嫌隙的人知道后,他们便不断在张浚面前挑拨是非,而张浚架不住这些人轮番挑拨满满也开始动了处死曲端的想法,只是苦于手中没有曲端的“罪证”。
就在这时王庶提到曲端曾经在一首诗中写到“不向关中兴事业,却来江上泛渔舟”,于是以他们就以这首诗是在讥讽皇帝为由,将曲端逮捕入狱,并且安排了一个曾经受过曲端鞭笞的人来主审此案,曲端在知道后仰天长天“吾其死也”,随后他便惨死狱中,年仅41岁,可以说曲端之死是南宋初年仅次于岳飞之死的第二大冤案。
曲端武文双全,早年间他也曾写下“破碎山河不足论,几时重到渭 南村。一声长啸东风里,多少人归未断魂。”这样忧国忧民的诗句。只可惜他在性格上有着太过明显的缺点,《宋史》中对他也有着十分中肯的评价那就是“曲端刚愎自用,轻视其上,劳效未著,动违节制,张浚杀之虽冤,盖亦自取焉尔。”对于这样一位堪称国之柱石的大将,最终落得这样一个悲惨的下场,着实令人感到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