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若安定,万事从容
在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人生快要结束的时候,他的弟子问自己的老师,还有什么话想要交代。
王阳明坦然地回答:“此心光明,亦复何求”。
只要我们的心灵是安宁而光明的,人生中就能有更多的幸福等着大家。
诚然,时代在变迁,但外在环境再怎么变化,人心却并没有改变。
每当我们感到压力很大,生活处处不如意的时候,不妨借鉴王阳明心学的智慧,帮助自己找到幸福。
1
回头看内心
世事惊涛骇浪,心是定海神针
今天,我们似乎习惯了被自己的内心所困扰,外界的事物总是影响了我们内心的平静。
以至于我们普遍觉得,良好的物质生活,无法带来幸福的感受
其实,这并不是我们的内心不够强大,而是我们在追逐功名外物的时候,迷失了本心。
王阳明的心学,要求我们修炼一颗不为外物所扰的本心,以面对这个充满变故和挑战的世界。
人生于天地之间,注定就要接受历练和挑战,就连圣人王阳明都不能例外。
他曾经连续考了两次科举,都以失败告终、曾经被宦官刘瑾陷害差点丢了性命、也曾经在贫穷蛮荒的龙场谪居,受尽了苦难。
但是王阳明都能保持内心的安宁,从容处理自己的处境。
在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时,面对凶恶的敌人,王阳明所表现出的心不动的强大心理素质也让他的学生望尘莫及。
这就是一个修心之人所具备的气度和心态:临危不惧,宠辱不禁。
王阳明曾说:
“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
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
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
依赖外物获得的快乐是浅薄的,真正的快乐则是源自我们自己的内心。
许多信服王阳明心学的人,正是生活在这种高质量的快乐中找到了人生目标。
是的,在遥远的明朝,我们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曾经是这么充实,这么富裕。
而在当下,我们的生活更多是被外物带来的廉价快乐所充斥着。有人被金钱蒙蔽了双眼,也有人因为一点名誉裹足不前。
面对这种困扰,也许我们正需要重拾古老的阳明心学,找回自己最初的本心。
请记住,除了我们自己,都没有人有义务代替我们守护自己的本心。
当下,许多人为了金钱拼尽全力,却无视了对自己心灵的修行,日复一日,任由焦虑占据了自己的内心。
而最好的救赎之道,就是把看向金钱等外物的目光收回,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灵。
王阳明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在名利场上奔波已久,快要失去自我的现代人,是时候找到自己定盘针了。
2
认定了就做自己
徐悲鸿先生曾经告诫我们:“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人心总是复杂的,最容易被大众的意见影响,人云亦云,怀疑自我。在这个利益为先的时代,这种现象会更加普遍。
对于被同化这件事,相信每一个人,多少都会不安。我们追逐着物欲,跟随着他人的口舌,似乎无暇顾及自己的内心。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傲骨,背叛了自己的内心,心中缺少做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就像是王阳明曾对弟子说的:“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王阳明推崇的,是用自尊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间。
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想要做到致良知,最可靠的还是追随内心的善念。
现在网上有一句话十分流行:“每个人,都有特立独行的权力。”既不随波逐流,又不心怀偏见的生活态度不再是“古怪”,而是一种智慧。
而王阳明的一生,也是特立独行,敢于追求自我思想价值的一生。
在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学问一统天下的时代,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对于这种学术界的新思想,人们当然是不能理解,惊讶之余,更有人指责它是异端邪说。
王阳明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处境:“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
前路一片迷茫,身后还有舆论的猛虎追赶,身边都是悬崖峭壁,脚下也是荆棘密布。
一位新的思想家的出世,注定就是这样艰难。
到了嘉靖元年,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有功,却受到了他人的嫉妒,因此依然饱受大臣们的攻击。
这还不是最过分的。当年的进士考试中,有人在策问题中提到了心学,可见出题人是在暗中引导学术界攻击王阳明,这样的处境,的确很艰难。
即便周围充满了反对的声音,王阳明在压抑自我、反省己过之后,他依然坚持真理,相信自己的学说是正确的。
王阳明曾经说过:“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做得'狂者’。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心学的一大真谛,就是寻找到自己心中力量的源泉,从而遵循自己的良知,做最真实的自己。
做真实的自己,并不是鼓励人们我行我素、恣意妄为,而是坚持自己内心良知的一种骨气。
这其中,既有当下人心理危机的成因,也有对治的药方,心病还须心药医。
3
工作就是修行
不好好工作,也是自毁修行,背叛良知的表现
王阳明曾经这样启发一位官员:
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是心学最终的目的和归宿。我常说去事上磨练就是这样道理。
想要断好案,就要从断案这件事上学习心学。
当你判案时,要保持一颗无善无恶的公正之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理而恼羞成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上的奉承而高兴;
不能因为自己讨厌对方就存心加重惩罚,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更不能因为自己公事缠身就草草结案。
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
在我们普通人的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这两者完全是被割裂开的。
工作是为了糊口,伴随其中的也只有疲劳和乏味,充满了世俗的烟火气。
而修行则是高深玄妙的,让人联想到了深山古刹,
在我们的心目中,似乎修行就该找一个超脱俗世的地方,于是现代人喜欢去西藏等神秘的禁地。
即便条件不允许,最起码也要紧闭家门而不出,做做瑜伽或是静坐片刻。
然而这种修行方式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着相”了,矫揉造作,为修行而修行。
他认为,工作和生活也是一种修行。工作的时候就全身心地将工作做到极致,这也是修心以寻求智慧的过程。
王阳明对“工作中修行”的解释是:
“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无旁骛。
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如何,良知轻而易举就能知道。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号称吃透阳明心学的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说:“工作中修行是帮助我们提升心性和培养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专心致志地工作,本身就是用工作来磨练我们的心,从而提升我们的格局和层次。
工作中修行,就像是走路一样,应该边走边认,边问边走,在路上体认良知,最后才能领悟良知的真谛,使自己的内心充满光明。
一个人最大的无良就是不能尽职,因为它是对良知的背叛,同时也会让我们的人生坠入低谷。
专心工作吧!我们可以在工作中收获的不止是事业和金钱,更是心灵的充实。
4
人忙心不能忙
弱者做欲望的奴隶,强者做欲望的主人。
王阳明的弟子欧阳德曾经问过他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
在我们的生活中,想要时刻保持心神安宁是很难的。因为我们时常处在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有事的时候固然忙,无事的时候也忙。
对此,我们又该当如何呢?
“忙”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事务繁杂,逼使着人投入其中,身体得不到休息,是一种忙;
而心烦意乱,时刻充满各种杂念紊思,得不到片刻的宁静,也是一种忙。
王阳明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之中,我们的内心早已没了主宰,方寸大乱。身体自然也会觉得很疲惫,总是得不到休息。
更令人揪心的是,有些人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只能将这种身心俱疲的感受压抑着,最终丧失了自我,也影响了健康。
从这段王阳明关于“忙”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物欲的膨胀。
物欲蒙蔽了我们的内心,使我们除去追逐欲望之外无所适从,自然更容易失去自我。
内心被太多的欲望填满,我们便成为一个“逐物”之徒,每日都在物欲的操纵下生活。
为永远填不满的欲望所困,心自然就像处于无边的担忧和疲劳之中,很难找到快乐,也很难得到满足。
只是得到了一点蝇头小利,心中就万分激动;失去了,又沮丧的难以附加。
诚然,我们认真生活努力工作,正是为了获得利益,让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更加自在。
可是当我们错把这些当做生活的全部时,自己也就成了一个物欲手中的玩物,何来自在一说?
完全摆脱物欲,自然是不现实的。没有了欲望,人也就没有了追求幸福的动力。
但是我们至少要给自己的心留下空间,要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成为内心欲望的主人。
日子过得简单一些,我们所谓的“忙”当然也会减轻一些。
欲望就像是一个无底洞,是永远也填不满的。一个人如果成了欲望的奴隶,就算是把自己弄得很累,也很难有获得感。
不仅如此,节制欲望还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本心,重新拥有身心的主宰。
掌握了这一技巧,即使是在繁重的压力之下,我们也能更加冷静、从容、高效地处理眼前的问题,做到忙而不乱。
最舒适的人生到底该是什么样的?我想,至少该是从容的。
不急不缓,气定神闲,遇到再大的事情也能泰然处之,遇到再复杂的情况也能有条不紊。
用做事去修行,用良好的心境去生活,这就是从容的力量。
这一切看似是遥不可及的,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心态从容的秘诀也不过是三个字:心不动。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保持此心不动呢?
这就要求我们收回向外追逐的目光,重新唤醒内心的良知,跟随良知的指引去行动。
心若安定,万事从容。
来自: 三平斋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