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看看古人如何御寒

手炉

专供冬季暖手用的小件器物。多数手炉的通高不过18cm,长15cm、宽10cm左右,以圆形、椭圆形为基本形状,再加以装饰性的变化。手炉结构分外壳和内胆两层。外壳可根据需要用漆器、铜器、珐琅等工艺进行制作和装饰。内胆为铜制,以备燃碳,架于外壳口沿之内。口沿上设镂空盖,以通风换气。通过内外两层的空气传导,使手炉暖而不烫。为了携带方便,多数手炉都有活动提梁。 据记载,清宫取暖所用之碳称为红箩碳,是由易州所产硬木烧制而成。红箩碳坚硬耐烧,灰白不爆,还可根据需要随意锯截成段,使用极为方便,很适用于手炉。时至今日,在故宫所藏的个别手炉中仍可见残留下来的灰白色碳灰。 最早的手炉出现于明晚期,是由两位铜器名匠胡文明和张鸣歧制作的。前者以錾花工艺见长,后者以纯正的皮色取胜。当时,手炉是文人雅士几案上冬季常备的设置,用于暖手及疏通血液,以便书写绘画。到了清代,手炉传入宫中,作为皇家御用品,其制作工艺升级,集多种工艺于一身,身价倍增,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清代画珐琅开光手炉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画珐琅开光手炉,清代,口径9.4厘米X13.2厘米,底径10.5厘米X14.3厘米,高16.9厘米。


明晚期铜仿竹编手炉 “香音斋”款 - 观复博物馆

明末时期制作暖炉的工匠以张鸣岐名气最大。他的炉有两个特点为别人所不及,据史籍记载,第一个特点是放置红碳而不烫,说明导热系数控制得好,同时延缓了热度的衰减,能长时间保温。第二个特点是制作用材强度好,用脚踹之不瘪。这个铜镂空藤编式手炉,底为“香音斋”款,为张鸣岐制作,除了以上两个优点之外,它还有一个优点:其盖子可以任意调转180度,盖合以后,手执炉盖,炉身与之扣合紧密,严丝合缝,不会有掉落的危险,是古代手工艺制作的典范。


清乾隆画珐琅三阳开泰纹手炉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画珐琅三阳开泰纹手炉,通高18厘米,炉身径19—16厘米,底径16—13 厘米 。手炉为椭圆形菱花式,铜镀金开合式提梁。器身四面饰菱形开光,两两相对。前、后两面开光内绘三阳开泰图,画面上天空红日高照,山峦起伏,湖水潋滟,又有古松、蒲草,地面上3只山羊仰首向日,一派祥和温馨的气氛。两侧面开光内绘月季绶带图。开光外饰宝蓝地缠枝花卉纹。盖面满布镂空“卍”字锦纹。此手炉色彩丰富,描绘工致,将吉祥寓意的纹饰融进山水画中,体现了宫廷艺术的特点,是广珐琅器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清代铜鎏金缠枝牡丹手炉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铜鎏金缠枝牡丹手炉,清代,径11厘米,厚9.8厘米。


清雍正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手炉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手炉通高14厘米,长18.4厘米,宽12.9厘米。手炉呈不规则却十分对称的长圆形,提梁弯曲的形状与炉身的造型相协调。炉身四面开光,两两相对。开光内黑漆地,其上以金漆描绘不同的山水图景。画面构图讲究,布局疏朗,远山近石、亭台楼榭、草木飞鸟都描绘得细致入微,宛如工笔画,风光旖旎的山水图虽浓缩于方寸之间,却透露出飘渺深远的意境。开光外之边饰则用描金彩漆的技法描绘缠枝花卉纹。口沿内挂铜胆。盖面为铜丝编结而成的密网,用以通风换气。底心有一个圆孔用以散热。


清代掐丝珐琅勾莲蝙蝠纹长方手炉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银镀金嵌珠石双龙纹扁手炉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汤婆子

汤婆子,家庭取暖用具,充满热水后放置被窝以提高温度。是一种铜质或磁质的扁扁的圆壶,上方开有一个带螺帽的口子,热水就从这个口子灌进去。有铜质、锡质、陶瓷等多种材质,一般为南瓜形状,小口,盖子内有厣子,防止渗漏。灌足水的“汤婆子”旋好螺帽,再塞到一个相似大小的布袋中放在被窝里,这样晚上睡觉便十分暖和。宋时已有。又称“锡夫人”、“汤媪”、“脚婆”,“烫婆子”.汤婆子之名由来已久。“汤”,古代汉语中指滚水;“婆子”则是指其陪伴人睡眠的功用。

清代铜暖婆子 - 观复博物馆藏

汤婆子过去都是大户人家的必备,入冬之后,再暖和的房间晚上进被窝也冷。那时室内温度十四五度算高的,家中棉衣棉裤穿上棉鞋甚至捂上棉帽是百姓生活的常态。尤其平房,全家靠一个小煤炉取暖,火不旺时室内极速降温,被窝如同冰窖一点也不夸张,这时汤婆子就来救急了。汤婆子多为金属制,铜制为上,锡制次之,未见有铁制的,可能因为铁易锈,也会产生铁锈味,所以有钱人以用铜制的为佳,晚上灌入开水,包上厚毛巾或小棉被,在冰凉的被窝里可以热上一宿,早上起来将水倒出来还可以洗漱,一举两得,这是今天的人难以想见的。 汤婆子外型有两类,一类圆形,另一类椭圆形,一般说来椭圆形贵重些。过去手工制作的产品也是圆形易,椭圆形难,加之使用时椭圆形易裹易放,椭圆形就显得高档一些,尤其铜制的,使用久了,发出一种幽幽地宝光,俗称包浆。


铜制带手柄汤婆子 - 天津少帅府


晚晴铜制汤婆子


民国时期的釉质汤婆子


民国铜质汤婆子



火盆/足炉/火熜

清代掐丝珐琅足炉 - 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掐丝珐琅铜足炉 - 青岛市博物馆

清代黄花黎有托泥五足三弯腿火盆架

清代二龙戏珠纹铜火盆 - 内蒙古民族大学博物馆

民国火熜


竹编提梁火熜

竹编提梁火熜

给火熜添木炭

火熜是徽州一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事物,如今仍是农村冬天不可或缺的宝贝,老人最喜欢把火熜(熥)放进被窝里取暖。那时候,床上铺稻草,稻草上面是竹席子,不用火熜(熥)烤被窝,还真难睡下去。考究的火熜是工艺品,篾很细,上了土漆,钵是铜的。在徽州有古话:手捧苞芦馃,脚下一炉火(熜),除了神仙就是我。


《甄嬛传》剧照 - 手炉

《红楼梦》剧照 - 手炉

(0)

相关推荐

  • 洋彩

    什么是洋彩? 洋彩就是模仿西洋绘画技法描绘的珐琅彩瓷."洋彩"这个名称在雍正十三年(1735)唐英所撰<陶务叙略碑记>,但近世纪以来反而很少被提及,有以为是通称的&qu ...

  • 茶壶

    清雍正 粉青釉茶壶(整体)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雍正 粉青釉茶壶(款识)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乾隆 绿地粉彩开光菊石纹茶壶(整体)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乾隆 绿地粉彩开光菊石纹茶壶(底款) 北京 ...

  • 寒冷的冬天,古人如何取暖?(上)

    天气渐寒 取暖成了关键词 古人有哪些取暖方式呢?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问刘十九>写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清中期 掐丝珐琅火盆 故宫博物院藏 白居易所说的 ...

  • 手炉

    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王熙凤赏给刘姥姥二十两银子 这钱能买一个好点的手炉 也能改变刘姥姥家的困境 掐丝珐琅勾莲纹八方手炉 清 铜鎏金缠枝牡丹手炉 北京故宫博物院 ...

  • 冬日消寒 风雅藏在听雪敲竹中

    北宋 赵佶梅花绣眼图页 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 清雍正 梅花鹿皮行裳 刘俊雪夜访普图轴 董其昌关山雪霁图卷 清胤禛行乐图册·围炉观书 清十二美人图·烘炉观雪 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手炉 银烧蓝暖酒壶 银寿字火 ...

  • 瓷器的极致 —— 乾隆珐琅彩

    艳丽 是富强的体现 单色 是审美的极致 对乾隆珐琅彩的评价 褒贬不一 这种动辄过亿的瓷器 只能看看 清乾隆 料胎黄地画珐琅凤舞牡丹包袱瓶 <乾隆年制>蓝料款 2亿 清乾隆粉青釉包袱式瓶 乾 ...

  • 古人的暖手神器――手炉

    这里有一个有深度的"文化号" 等待您的关注 画珐琅云龙纹圆手炉(故宫博物馆藏) 深 私 语 秋 冷空气袭来,深秋更似入冬,我们在厚棉服.取暖器.空调的保护下不畏低温,那么古人是如何 ...

  • 从文物看看古人如何御寒(便携取暖用具)

    手炉 专供冬季暖手用的小件器物.多数手炉的通高不过18cm,长15cm.宽10cm左右,以圆形.椭圆形为基本形状,再加以装饰性的变化.手炉结构分外壳和内胆两层.外壳可根据需要用漆器.铜器.珐琅等工艺进 ...

  • 保暖有方!原来古人这样御寒!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没有空调暖气电热毯的古代,古人们也不会让自己冻着的. 不信吗?看一看这些有名的古画,绘声绘色地记录了古人御寒过冬的情景,是不是很有趣也颇有些借鉴意义呢? 清·吕焕成 <春 ...

  • “遵义杯”第五届《中国最美游记》入围作品:从出土的文物看古人如何吃火锅?II姚让利(陕西省)

    2021"遵义杯"<中国最美游记>第五届文学大赛征稿启事 ☆从出土的文物看古人如何吃火锅?☆ ☆姚让利(陕西省)   内容提要:火锅古称"古董羹", ...

  • 凛凛寒冬,古人怎样御寒取暖

    冬季即将到来,漫漫朔雪.凛凛寒冬,现代人有暖气.空调.热宝等取暖装备,古人又是怎么御寒取暖的呢? 古人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炉子一类,自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后,古人用火取暖的历史就 ...

  • 寒潮来袭,古人如何御寒?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没有空调暖气电热毯的古代,古人们也不会让自己冻着的. 不信吗?看一看这些有名的古画,绘声绘色地记录了古人御寒过冬的情景,是不是很有趣也颇有些借鉴意义呢? 清·吕焕成 <春 ...

  • 看见文物|古人重生的期冀

    在古人眼里,玉是君子之物,蝉是纯真高洁之物.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1988年在邗江县甘泉乡姚庄西汉木椁墓中出土了一件西汉时期的玉器--西汉蝉形玉琀.长5.7 宽2.9厘米,现收藏于扬 ...

  • 没有暖气,古人如何御寒

    很多小伙伴都知道有一个人与我们的夏天息息相关 辣么问题来了在没有空调和暖气的古代人们是如何过冬的呢?其实古人们的取暖方式比我们想象中厉害多了有钱人的冬天对于皇权贵族,自然也有自己的"中央空调 ...

  • 天气越来越冷,古人如何御寒,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找答案

    天气一天冷似一天,群里有南方的朋友开始买发热鼠标垫,否则冷得双手没办法握住鼠标. 现在的科技真发达,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些御寒设施让我们不再害怕寒冷,生活也越来越舒服,四五十年前,小孩子们还靠一 ...

  • 史上最“不正经”的文物,卖起萌来谁也挡不住,原来古人如此幽默

    北魏菩萨雕像:我静静的看着你装B 唐代雕塑:讲道理,这让我想起了一部动漫的万恶之源 博物馆陈列的古代断头刀,这么奇怪的造型是怎么回事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反正我怎么看都像是在一部动漫中见过 商朝沙雕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