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行研修】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乔克

乔克: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语文教师,先后荣获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北京市学生最喜爱班主任、北京市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先进个人等称号。在工作中善于反思总结,积累经验,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勤于钻研、成果显著,被评为昌平区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秉承着“最好的学习是经历,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的教育理念,以温情与爱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在教育的路上与学生共同成长。

学思反馈表

一、思考所得:

《白鹭》一课教学难点有两个:其一是语文要素里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式。学生很难深入到文字的骨子里 ,了解作者按照什么样形式、以什么样的眼光去赞美。另一个难点是本文课后第一题: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学生很容易从认知层面感受到《白鹭》很美,但是怎样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指向到学生的认知层面,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诗话白鹭”,这才是对课后题的初感。所以,形成解释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提取信息的题,它需要一个支架。因此,为突破难点,张老师这节课形成了几个板块:1.直接感知阶段:读出白鹭之美;2.联结解释阶段:品诗意白鹭;3.加工转化阶段:话如诗之美;.4整合评价阶段:悟作家真情。

在课堂上,张老师使用了一种策略:联结。一首小诗巧妙假设了一座可供学生攀登的桥梁。也就是说,这首小诗可以让学生扣着诗与白鹭形成一个联结,但是要变成学生自己的话,形成自己语言的加工。之后再深入一点是形成分析,然后再深入一点就是走向议论。所以,解释必须要有语言。这就是第二个阶段——联结解释阶段。下一个阶段是加工转换阶段。课后第二题:课文第6至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之前的课都起的是“水前垂钓图”“清晨望哨图”“黄昏低飞图”,张老师指出我们应该思考这有什么功能?很明显这是一个简单的提取信息,并不含有思维转化的价值。那就是只是为初读服务,而不是为深入服务。这虽然也进行了加工转化,但是是没有创造的。没有创造的一般不称为转化,因为阅读里面有五大策略;联结、质疑、图像化、推想、转化。也就是通过阅读能影响自己,改变对世界认识的视角,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所以,转化最高阶段就是变成自己的,这是一种创造行为。

听过张老师的《手指》和《白鹭》之后,我发现如果学习一篇文章,只是让学生知道这个文章写了什么,学生没有变成自己的再理解再创造,这只是达成了一部分目标。认知与表达有时候是相辅相成的。

另外,好多老师在上课之前会让学生问问题。但从学生的问题入手,不等于从学生问问题入手。一上课就问问题,基本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一上课释放的是他们读懂什么了?而不是一上课就先问他们不懂什么。这是一种可怕的倾向。所以问题产生的时机,并不是在一入课,有时是在课中有时候是在课末,这一点很重要,教师必须服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 提取信息,阅读重点,筛选过程,这时候要聚焦重点。“开头结尾藏深意,凤头豹尾有内涵”,你看开头结尾你怎么去关注。你一看到美,就应该去关注它在枝头望哨,它的身体的色彩和大小,但是学生往往忽视关键性的内容。所以,提取信息是根据学生的问题、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形成对一些重点内容的关注。第三形成解释最难。形成解释应该促进学生形成新的认知、产生发展过程。所以,它是思维打开的过程,形成解释一定会与思维相伴,如果没有思维的支撑,形成解释很苍白,它只能下结论。第四作出评价是审美获得过程,你对郭沫若的白鹭作出评价,对白鹭如诗之美做出评价,这都是一种审美获得过程。在不断评价眼前事物、周围事物的过程中,形成一个价值取向,通过这样不断地评判过程,形成自己的一种对于美的认识。

板块构建有以下几个内容:1.整体感知,是指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整个表面特性的直接反映,它并没有到达深入理解的层次,只是知道,是一种直觉式的。2.提取信息,它往往是指向重点信息、指向中心的提取。3.形成解释最难,这种解释有多方面的,对内容、对内容之间的关系、对内容当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对意思难解的句子的含义的把握,对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所有这些都是一个解释的过程。4.作出评价,对人事物等进行一个价值判断和评论。这个过程是一个审美获得过程。5.实践运用,就是课堂上学生进行的思维和言语活动,是从认知变成运用的加工转换过程。以上这些板块基本上是一节课所应该具备的,有时甚至这些也会进行重组,有时候会变成六个。

二、行动计划:

在教学中尝试将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与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借助有效的转化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三、学习困惑: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存在很多个体差异。针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教师是否应该一一解答?或基于怎样的原则去选择更有价值的问题去进一步引导学生呢?

四、自主理解(在本次活动所感悟的):

今天,张老师执教了《白鹭》一课。在课堂上有这样的一个环节让人心生感动与敬佩。

课中有一个环节,张老师说诗句,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这时,张老师注意到一个并没有举手的孩子。于是很积极地鼓励孩子发言。第一次,孩子沉默不语;第二次,孩子努力地低头在书中寻找,却依然说不出;第三次,张老师继续鼓励说“我读一句,你读一句”,此时孩子勉强读出了文中的句子。当课堂上终于响起了这个孩子的声音时,张老师给予他充分的肯定。即便此时,周围的学生并不十分认可师生两人的配合。我一直坐在这个孩子的后面,在听到这一环节时,我其实是有所质疑的。因为在这样一节公开课上,为了一个孩子花费近4分钟的时间是否值得?对其他孩子又是否公平?

可让我没想到的是正是这几分钟看似“浪费”的关注,却在这个孩子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课堂最后环节,张老师问到“郭沫若所写白鹭与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发言很积极,而此时那个一节课都不曾举手的孩子竟主动举起了手来。他说:“郭沫若写出了白鹭的多种特点。”张老师借机让他分享了自己创作的小诗。孩子说道:“白鹭课文是语言的精华,白鹭钓鱼的画面是一副和谐的画卷,白鹭是孤独、悠然、安静的。”看到孩子站起来的身影,听到他的发言,我的内心深受触动。

我们谈自主课堂,谈怎样抓住生成性资源,谈怎么样把握最好的教育契机……或许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关注、有价值的,就是我们所有课堂行为的基本原则。如果能够花费几分钟的时间去影响一个孩子,让他乐学、善学,那就是值得的。教育不仅仅是对所有孩子进行形式统一、内容相同、目标一致的引导,根据不同的情形采取恰当的方式才是一个好老师所应具备的能力。这或许就是张老师一直所说的“眼中有学生”。

反观很多课堂,教师站在台上仿佛一个技巧娴熟的“演员”,学生成为了配合演出的群演。在学生成长路上,教师是“重要他人”,因此更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教师要放下功利心,看到学生的生长点,为学生提供思维的路径、充分给予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发现并积极表达赞赏。

今天的一幕,我想我会永远记得,它会提醒我始终要做一个“眼中有学生”的老师。

阅读随笔

阅读书目:《教育的目的》怀海特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只要我们把智力教育仅仅设想为获得机械的智能或仅仅在于系统陈述实用的真理,就不可能有进步。”

我们时常发现: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是那样沉默寡言,毫无生气,可一旦下了课,他东奔西跑,能说能跳,是那样富有活力、充满朝气,这无拘无束的课间才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候。也许我们的课堂大多时候都只是为了教而教,为了学而学。在课堂上,学生不是为自己活着,不是为现实活着,仿佛是为教材活着。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成了无源之水。学生认真听课的目的,也许只是为了回答老师的提问,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许只是为了博得老师的表扬,抑或是为了给苦口婆心的父母一个交代。在这样的课堂中,哪会有智慧的火花迸发?哪会有快乐可言呢?

在教育教学中,如果教师把学生的大脑当作无生命的工具,当作一种僵死的物质,一种储存器,学生只是消极地接收知识,被动地接收知识,那么任何知识、任何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为呆滞的、凝固的、冷冰冰的、没有感情的一种储存。学生也就没有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活生生的生命思维。

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知识的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别的关系。在这个社会发展多元化,知识、技术更新换代频繁的今天,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应该承担起人类文明、人类智慧、人类先进文化的薪火传递者这一角色。怀特海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思维。”这是一个比传授知识更加伟大、因而也更有重要意义的目的。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智慧。不掌握某些知识就不可能有智慧,但人们也可能很容易地获得知识却仍没有智慧。何谓智慧?在怀特海看来,智慧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或掌握知识的方式。显然,智慧高于知识,是人可以获得的最本质的自由。现代教育把知识和智慧对立起来,只注重知识灌输,忽视智慧的启迪,必然导致大量的书呆子和空泛无益、微不足道、缺乏创新的死板知识,甚至根本无知识可言。当着我们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笔记本、忘记了为了考试而背得滚瓜滥熟的细节知识的时候,换言之,当着我们不是成为知识的奴隶,而学会了积极地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时候,我们才最终拥有了智慧。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所提倡的“带着智慧进课堂”的思想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过去的知识惟其有价值,就在于它武装我们的头脑,使我们面对现在。”“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而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判断力,以及控制复杂情况的能力,使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理论知识对前景作出展望。”“人的大脑从来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处于一种永恒的活动中,精细而敏锐,接受外界的刺激,对刺激作出反应。你不能延迟大脑的生命,像工具一样先把它磨好然后再使用它。不管学生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兴趣,必须此刻就唤起它;不管你要加强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必须即刻就进行;不管你的教学给予精神生活什么潜在价值,你必须现在就展现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一条很难遵守的规律。”

行动管理表
自主教育研修总结

奋楫笃行,履方致远

面对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很多时候让我有雾里看花、无所适从的感觉。本学期我有幸加入自主教育联盟,并得到张立军老师的指导,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对自主教育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自主发展教育论的基本主张是:自主学习,实施自主发展教育,学校和老师要解决许多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个问题:其一,是教会学生自我管理。其二,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因此,语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联系、交流等活动展开一些有个性的学习。教师是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提供帮助,启发学生思维,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给予一些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考交流中开阔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真正做到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就对教师研读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应像张立军老师所说的那样“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本学期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摸索与尝试:

一、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彰显教师魅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即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和示范去塑造、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孩子接触的社会复杂多样,而小学阶段的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此时正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教师工作的长期性可以说对他们的影响是颇为深远的,所以就要求教师要及时的启迪和激励学生。我们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以自己的榜样的作用去影响、感化、引导她们,塑造她们人格,教他们学会做一个积极向上的时代新人。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各种行为习惯的优点和缺点,并及时鼓励、表扬和纠正,重视学生身心发展。比如:作为低年级教师我时刻提醒学生写字的坐姿;对同学互相称赞和感谢;对老师的感谢和称赞;回家后和家长的沟通与交流等。这些小小的提醒对老师来说仅仅是一句话的事儿,可是对于那些孩子来说却是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能促进孩子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孩子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转变理念、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效率是教学的生命线。教师只有转变传统观念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课中多注重学生的理解,师少讲,生多读、多说,只要是学生能理解的、能自己学会的就不讲,对一些学生理解不好的或不透彻的,这时候老师再去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这样学生学得轻松了,老师也不觉得累了。这样的教学就避免了一节课中老师啰啰嗦嗦的讲,让学生感觉如在梦境中什么也没学到,而老师也口干舌燥,毫无益处。

教师要留足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乐学。课堂的开放,是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下的开放。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情境,凡是能通过动手操作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即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尽人意,但只要他参与了,就是表现自己了,他就会多一份兴趣,多一点自信。当学生们因为某个问题发生争论时,教师可以先不急于表态,而是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倾听别人发言的机会,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而且使学生在争论、互评、自由发表观点中展示了自我,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把日常平淡的学习过程变成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三、终身学习,永葆教学激情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知识不断地更新,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自省之后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自己。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应有一泓流淌不息的泉水去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所以,我必须不断学习,严格的按照基本教学步骤来进行教学设计,毫不松懈的进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总结出更多的经验,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成绩,更新自己,适应现实的社会

在自主发展教育的探究中我刚刚起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摸索是没有止境的,努力吧!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