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有感
撰写者:于禁(东泽/文君)
排版:张飞
各位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东泽读书会!我是大家的好伙伴东泽。
那么今天,就随着东泽的思路来回顾和学习一下—大家伙都耳熟能详、甚至能朗朗上口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谈到论语,东泽就一改叙述风格,不大谈约定俗成的基本概念,因为这并不是东泽本文叙述的重点。那么,我们今天分享的精彩内容又是什么呢?根据本文章的题目—读后有感,可知,东泽是要结合现如今的社会生活来讲解《论语》中的深远道理和人生启示的。让大家在东泽的行文陈述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领悟道理!大家说好吗?
在正文叙述之前,东泽还想多提及一下他们眼中的《论语》,那么他们对于《论语》又是作何评价的呢?
引例1: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提到:'《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从中大家可以了解感受到,在我国古代家庭中想要识字学习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或启蒙老师几乎都会首推《论语》这部儒学经典。
从学习书目的价值意义来看,《论语》一直都被作为现今学者文人、自主学习者以及教育先进人士所普遍认可的、推崇欢迎、积极倡导的、具有可观价值的文化瑰宝。在传统道德文化所居处的地位,也确实称得上是不同凡响了。
关键字:中国识字人;必读书
引例2(东泽有改动):1988年1月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表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寻找这全人类都应该借鉴的智慧和拥有这共同的精神财富。’
从这里大家可以发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及《论语》讲解式的广泛传播在世界各地都积极地接受并学习,甚至自主探讨和研究……并且备受推崇!
那么,回想看看,我中华儿女不也应该在课下之余更多地培养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意识和行动力吗?并能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情况对传统经典、文化进行解读,东泽以为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且是当今社会应当自觉形成责任的事情!
今天东泽仅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学习传统文化尽上自己的微薄之力!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论语》中的两段内容与老师们、同学们及小伙伴交流和分享一下!
第一段:(《为政》第7、8篇)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尝也。)是以为孝乎?”
(7)简述:子游向孔子请教:何为孝道。孔子说道:“现在所谓的孝子,只能称得上是达到供养父母,使他们衣食无缺的标准。可你要知道,人们畜养犬马,也能供养周全。如果对父母没有孝敬之心,那供养父母又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呢?”
(8)简述:子夏向孔子请教:何为孝道。孔子说道:“儿女在父母面前做到和颜悦(愉)色,最难。有事情,儿女来为父母出力劳动,有美酒饭食,先让与父母长辈品尝,难道这就可以认为是孝顺了吗?”
以上二例是孔子弟子向孔子询问孝道。这里“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大家伙是不是觉得正如现在忙碌的社会生活的一种“语言形式”上的贴切表达呢。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自觉地将“目光”完全转移到了外在的事物上,为外物的包装——“光鲜亮丽”所吸引诱惑,往往忽略了人与人之间那最诚挚的心灵感受。而我想这最应该心灵交融的、第一应该想到的正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我们正应用爱的行动,用心的沟通,多将“目光、视线”停留在他们的身上。
这看似平凡而又伟大的父母亲!他们其实并不在乎自己的孩子多么富贵,想得应该是孩子们的平平安安!他们也并不关心餐桌上的是否是“山珍海味”,而是孩子们与他们齐聚一堂的有说有笑,聊聊家常……
所以,他们自然也不关心自己的孩子为他们买这买那,他们或许真得觉得,哪怕孩子和他们在茶几旁、沙发上说上几句,问问孩子生活上的境况,也就心满意足了。
啊!父母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将孩子“拉扯”大,但又不求取任何回报,这种爱是“无私无利”的。难道作为儿女的,仅仅将衣食奉养作为尽孝的标准吗?
很显然,这样的情感太过于冷漠;很显然,这样那样的沉重包裹落在桌子上的那刹那间—声音不太让人喜庆,却格外地使人心觉凝重。
或许他们在想:孩子是不是送完礼品就回去了呀?是不是就不呆在咱这吃饭了?因为工作方面的事,又要忙碌了吧?
他们自己安慰自己,同时又为自己的孩子着想……
但对于能看得懂我话的人,是不是似乎有那么一丝酸楚之情油然而生呢?
可见服劳奉养,不足称之为孝。只有自己内心真正愉悦,面容才会自然和善。而这带有和气温暖的心灵传递给自己的父母,这才仅仅算是履行孝道的开始呀!
读完此二例,也确实不得不发人深省呀!
第二段:(《里仁》第10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谢良佐曰:适,可也。莫,不可也。)
简述:孔子说道:“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不是心里以为对的就去做,心里以为不对的就不去做,而是符合道义的事他才去做。”
每每谈及君子,我都觉得君子所具备的品质涵盖太广,很难给予完整的定义。但说到君子就与道德高尚联系不开。所以,直到现在,人们谈论品评某个人时也多以君子、小人划分其道德品质的优劣。
本篇道述了:君子行事天下,是以依据、贯彻道义为基本,而不仅仅凭着个人角度的对错、个人倾向的好恶来行为处世。
现在,提倡注重个人主观意识能力的人越来越多了,这原本是件好事。但确切地讲,真正发挥到有利集体、有利于社会生活上的还占在少数。
与其美之称为“个人主观意识能动”,不如坦白地说是“个人欲望”在作怪,更贴合实际。
但大家仔细想想就会明白:
有些事情心里认为可为,但当违背了“大”道义或规律法则时,就应该考虑一下放弃自己的私念了。
有些事情心里认为不可以或不愿去做,但当责任落在自己肩上时,自己也应该去做。
这看似是江湖中的“身不由己”。其实,这就是意识上的克制欲望,行为上的承担责任。
而且当人人遵守道义、认识到自己身上所具有的责任时……那么,个人本身提高品质,更好地为人处事就离之不远了;集体事业在各人品质提升的带动下蒸蒸日上也就离之不远了;社会生活在集体的共同努力下也就能更加稳固安定了。
所以,我认为这样的思想觉悟和行为培养是社会发展层面上所必不可少的。
诸如这些积极思想及行动,或许会成为后世对于“君子之于天下也……义之与比。”在新时代进行时的最好验证。
总结:时光总是短暂的,我们的读书会也将告一段落了。
想要说的是: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赋予它新时代的意义,我认为还是值得并可行的!
最后祝愿大家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也可以为了这个“美好”,还会更加美好的社会生活而投入自己十二分的力量吧!
201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