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读《郑伯克段于鄢》感言

千古奇冤

——读《郑伯克段于鄢》感言

2007-06-06 20:37:07|  分类: 论文

天啊
地啊
别吓我

   好象自古至今的汉语文章、文章评析对《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一个一致的评价:郑伯是“阴险、毒辣、虚伪”的。[注一]

   这个结论的前提是:郑伯作为文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正常人,尤其是统治者,他应该婉转劝止其母的无理要求,及早批评纠正其弟的贪欲无厌,他的为人处世应该合乎儒家传统的道德标准“仁、义、礼、智、信”,要“中庸”亦即经常用力进行微调、不许激化矛盾;而他作为统治者,更代表着社会制度的理想原则,如果他做不到就是失误,进而他如果动用心计,纵容别人的失误达到不可收拾(而必须收拾)的局面,那就是走向社会的“反面”——这个标准的评价自古迄今没有改变,所以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社会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经典案例。反思一下,从中可以提炼出中国传统社会运行观念——核心是以人德经世、治国——的基本原则:1.人生下来(走进社会生活)就是高尚的,起码是会符合社会上一套完善的标准的,这是社会人的正常状态;如果有错误就是失误,是不应该的,应该的是自省,及早改正,不断使自己和周围的人恢复到正常状态;2.上人有上德。
   而法治社会的社会观有两条与此恰恰相反的基本原则:1.承认人人都必然可能犯罪(常态),但是通过提前建筑法律体系,设立震慑、打击机制,达到预防犯罪、规范行为,从而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结果;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尝试以这样的立场分析一下这个经典的案例:就家庭生活而言,母亲对他一出生就充满怨恨,而受到偏袒的弟弟又贪欲无厌,怎么办呢?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与其经常劝阻无效、磕磕绊绊,不如静等事态发展一揽子解决;从家族团体发展的大局而言,武公坚定地传位郑伯是英明正确的,“春秋无义战”而适者生存,不能“共于心计”怎么成呢。否则如宋襄公的行为[注二]才真正受到了后代的批判、嘲笑。

   这样一来,我们对郑伯的评价必然会有一个彻底的转变。总之,两种社会观:一种是“着眼于理想中的上限,考虑哪些应该不做(并人为地分出了等级)”一种是“根基于现实性的发展,练习应该怎么去做(因人为才分出了等级)”。社会观根深蒂固而能潜移默化,所有具体的社会生活的结果都受它的影响。——因此,当面中华民族临伟大复兴(哲学意义上的否定之否定)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三思这些道理。

注一:关于对郑伯的评价,请参考以下书目——

1.葛留青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地质出版社第10页
   2.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59-60页
   3.洪成玉主编《古代汉语教程》中华书局1990版第2页
   4.冯其庸等《历代文选(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版第2-3页
   5.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版第8页
   6.《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选自《古文观止(上册)》中华书局1987版第3页
   7.《郑伯克段于鄢.谷梁传》选自《古文观止(上册)》中华书局1987版第112页
   注二: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578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