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周姓发祥福地,华夏文明摇篮

陕西省关中西部有一片川塬交错的原野,古称周原。

周原宛若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镶嵌在浩浩华夏大西北,以她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见证和骄傲!近代,它又以中国青铜器之乡与东方佛都称誉世界!从而备受中外万千专家、学者和广大民众关注和仰慕!

周原是中国历史上古老的周王朝的发祥圣地,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摇篮。

周原位于今陕西省关中西部的渭河之北,岐山之南,西界千河,东至漆水,包括陕西省宝鸡地区的扶风、岐山、凤翔三县大部分,眉县、陈仓区的小部分和咸阳地区武功县、乾县、永寿县和杨凌区的小部分,东西长八十多公里,南北宽二十多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900米左右。这里自古气候温润,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林丰草茂。因而,《诗经》中有:“周原膴膴(wǔ,肥沃),堇荼(jīntú)如饴”之句。意思是说:“周原广阔的土地十分肥沃壮美,连地上长的堇荼草都甜得像糖一样。”

一、炎黄二帝留胜迹

相传距今6000年前后,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就率领氏民在这里生息繁衍。炎帝生于周原上的姜水之滨,遂以姜为姓,并在古周原上建立姜氏族部落城。炎帝,这位开创中华民族与炎黄文化的古圣,远在伟大的华夏民族最古兴发之时,就带领古氏民们在周原上劳动生息。

炎帝东迁之后,后来古周原上又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中华古圣。他是一位伟大的古代医学家,名叫岐伯。他在炎帝领着大部分氏民东迁后,领着留下的人们继续在古周原大地兴业排难,生息繁衍,而且建立了岐伯国。这位中华古圣喜爱和擅长医学研究,他看到氏族里的许多人常常生病,无法医治,以至被疾病夺取生命,十分痛苦。他便到处走访,曰夜思索,研究人们生病的原因,研究医治的办法,并常常采集各种草药,研究和试验它们的治病性能。经过长时期的探索和实验,并研究出许多治病的办法与多种中草药的治病性能,给许多人治好了疾病。于是,他的功德在周原上广为传扬,而且越传越远,许多远地的人们也来找他看病。

后来,住在陕西关中东部乔山上的黄帝听到了他的“奇能”,远道跋涉来到周原,和他一起研究医学。二人交谈之后,黄帝十分赞赏和钦佩他。他也十分敬佩黄帝的人格和才能,二人遂结挚友。后来二人又在古周原上长时期研究,并遍踏原野群山,尝味百草,采药制药,进一步摸清了人体患病和治病的一整套规律与办法,并通过交谈立著成书,这部著作就是中华古代医学圣著《黄帝内经》。从此,岐伯和黄帝二位古圣创立的这门伟大的学问,永远造福华夏亿万子孙及全人类。相传黄帝离开周原时,又请岐伯随他同往,二人继续研讨医学,造福天下万民。

二、周姓始祖启农耕

弃随父亲姓,姓姬。又称后稷,历史上被公认为“周姓”的始祖。他开启了华夏的农作物种植,使之进入崭新的农耕时代。

历史的脚步迈到了距今大约四千年前后,到了帝喾(kù)时,相传古周原上又出现了一位不平凡的姜姓人物,他的名字叫姜螈(yuán)。她是炎帝东迁时留下的有邰(tái)氏女儿。她的丈夫名叫帝喾。帝喾是黄帝的曾孙。由此可见.当时炎帝率领的姜姓氏族和黄帝率领的姬姓氏族(黄帝姓姬)这时已经融合。

《史记·周本纪》等许多古书中都记载了传说中周氏族起源的故事。据说姜螈很长时间不生孩子,准备亲自祭祀上帝,求上帝给她一个生育的机会,以解除她无子的灾难和烦脑。在去祭祀上帝的野外路上,发现有一行罕见硕大的“巨人”(也可能是意念中的上帝)脚印,心中高兴,便踏着巨足迹行走,当踏到足迹大拇指时,感到非常喜悦。从此就怀有身孕,怀胎满月,分娩顺利,生一男婴。

姜螈以为不祥,便把孩子弃到狭隘的小巷,路过的牛羊保护他;再放置到树林里,过往的狼虫虎豹非但不吃孩子,反而给他喂奶;又被弃置到河中寒冷的冰面上,又有飞鸟张开毛茸茸的翅膀暖着孩子。姜螈这时大为震动。她细细想了一番,觉得这孩子一定是 “天神”下凡!于是悲喜交集,又将孩子从冰面上抱回,从此细心养育。由于这位小孩子一出生就多灾多难,曾经将他三次扔弃,姜螈便给孩子起名曰:弃。

《史记·周本纪》随后又写道:弃儿时就有巨人之忠,决心长大后为民众幸福干一番大事业。他从小就喜爱钻研耕稼学问。他看到人们当时每日主要靠打野兽、采野果过日子,十分辛苦,当打不到野兽或无果子时就得饿肚子。他就想:能不能找到更好的食物让人们经常吃饱肚子呢?

弃便时常去野外山林观察,采集下许多能够食用的野生植物种子带回家来,开垦荒地试验播种,并施上动物粪便,浇水灌溉。辛勤的劳动终于有了收获,种下的种子结下了丰硕的果实(粮食),供人们四季都可以吃。弃经过许多次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一整套耕种庄稼的知识和技术。他播种的庄稼,收成越来越好,人们便纷纷赶来向他学习。

他站在一个大土台上,毫无保留地向大家传授种植知识和技术。人们按照他传授的办法去做,全都获得了好的收成。从此,华夏诞生了农耕。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变,它标志着人类原始的狩猎生存,开始转向新的“农耕”生存的文明社会。

弃所发明的耕稼技术还包含着更多的历史内涵:它标志着华夏农业科技的诞生,并开创了中国教育事业之先河。大概正因如此,弃的名字与成就越传越远。远方的帝尧听到后,立即远途跋涉来到周原“视察”。

尧看到弃与四野民众耕种的庄稼葱郁茂盛、丰收在望后大喜,遂封弃为当时管理天下农业的官员——后稷,让弃把他创立的耕稼技术向天下传扬,使华夏的万里沃土上,到处飘溢着稻黍的芳香。

弃,这位古圣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不仅如此,在舜帝时华夏大地上,许多地方还时常洪水成灾,弃又协同舜帝领导万千氏民治理洪水。洪水过后,舜帝令弃教授百姓种植五谷。于是,弃又以卓越的领导才能与无私的奉献精神,将他创立的华夏农耕技术继续普及到各地,使四海万民获益。由于弃贡献卓著,舜帝又给封地“邰”(今陕西省杨凌区、武功县、扶风县一带),专门教民稼穑。

由于弃的母亲姜螈是炎帝的后代女儿,姓姜,而弃的父亲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姓姬,因之应该说,弃是炎黄两个氏族的结合体,是我国最早的炎黄子孙之一。弃后来随父亲姓,姓姬。他被公认为历史上“周人”的始祖。而且,他的伟大贡献永远被亿万华夏子孙代代传扬。

人们尊称他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位农业科学家,又尊称他是华夏第一位教育家。后世许多史书与典籍中都记载了“后稷教稼”的佳话。人们还把他当年在“邰”地给民众传授耕稼知识的大土台,尊称为“教稼台”。如今,当年的古“邰”地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农业科技试验基地——杨凌农科城。游人在那里可以看见当时的 “教稼台”与后辈子孙给“弃”雕塑的高大铜像。

三、公刘继弃再创业

距今大约3400年时的一天,“周人”当时的首领公刘为了躲避战乱和兴发自己的氏族,率领全族的人们扶老携幼,担着行囊,赶着牛羊进行了一次大迁徙。

公刘领着众人离开了祖先弃开辟的“周”人诞生地——渭水之滨的古邰,拉着长长的队伍,从南向北缓缓行进。他们走了数十天,终于到达几百里外的一片山川之地——这儿历史上称作豳(bīn,今陕西省彬县、长武一带)。他们就在这儿定居下来。

周人的这次大迁徙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源由。

后稷弃去世后,居住在周原渭河之滨古邰地的“周”人部落又历经了数代首领。

后来周族部落后来成为夏的从属部落,首领不窋(kū)接替后稷弃的事业,作为农官继续主管全国农业生产。不窋后又传位于鞠(jū)……至公刘时,夏桀(jié)暴虐,不理国事,沉溺酒色,致使朝政混乱,忠臣遭害,佞臣当道,天下农耕荒废,民不聊生。夏桀后来干脆取消稷官不用周人的首领作臣子。于是,周族的发展面临一个非常严重的时期。

公刘继任族人首领后,面对如上情况,他毫不气馁懈怠,立刻继承祖宗后稷弃的大德遗风,组织氏族民众,开垦荒地,教民耕稼,使庄稼连年丰收,让周氏族的民众又过上了比较好的曰子。

但是,由于此时夏桀更加无道,对天下各部族肆意横征暴敛,对居住在古邰地的周人部族危害至深。公刘为了摆脱夏桀暴政,遂决定率领全部族人大迁徙。

公刘当时率领族人离开渭水,沿着漆水溯北而上,一路边走边看,观察地形。他们来到豳地之后,这儿水草茂盛,土地肥沃。公刘便对众人说:“就让我们在这儿安邦建家吧!”接着又说:“迁居是为了继承发扬祖宗伟业,让万民安福,有吃有穿,过太平幸福曰月。大家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勤劳耕稼!”公刘的话鼓舞了万众。他又指导大家选择地形,开垦土地,耕稼收获,并划分疆界,建立村落,修筑邑城。于是,周人又在这儿开辟了新的生存基地,建起了第二家邦,重新过上了比较好的曰子。

史载:公刘率领族人举行这次大迁徙,在豳地重建第二家园,对周人的发展以至后来统领天下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次大迁徙不但使周人躲开了夏桀的暴政,氏民得以和平生息,特别是公刘继承了后稷弃开辟的耕稼之业,给当时的氏民生存与周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厚的物质基础。公刘为了纪念周人在豳地的这段兴盛与发展,给自已的儿子起名叫“庆节”,以兹纪念。

《诗经·大雅·公刘》篇中,记载和歌颂公刘的这些“伟绩”。曰:

诗(括号内为译文)

笃公刘,(忠厚的公刘呀!)

于胥斯原。(察看这广阔的原野。)

既庶既繁,(这儿又富庶又繁荣。)

既顺迺(nǎi)宣。(人们又顺气又欢畅,)

而无永叹。(而没有一个人叹气。)

陟(zhì)则在巘(yǎn),(那公刘登上高山,)

复降在原。(一会儿又回到平原。)

何以舟之,(他身上披挂着什么呀?)

维玉及瑶,(是那美玉和琼瑶,)

鞞琫(bǐng běng)容刀。(镶玉的鞘装宝刀。)

《诗经》中的这段描写,真实而生动地描绘出了公刘善于创业、受到万民拥护的形象:在一片富饶的原野上,公刘身挂着美玉、宝石与宝刀亲自堪察山川原田。指导万民,气氛热烈而祥和,万众对他一派拥护景象。这段描写活脱脱地烘托出了公刘的雄才大略气概与受人爱戴以及周人开辟第二故乡的美好情景。

四、古公亶父迁岐下

大约公元前12世纪,在豳地生息了许多代的“周人”部族,为了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第二次大迁徙。'

这一次,他们又从豳地重新迁回他们开始发展的古周原“岐下”——即岐山脚下(今陕西省扶风县、岐山县北边)。这时候,他们的部族首领是古公亶父(dǎn fù)。

古公亶父是一位更具雄才大略的部族首领,后来的历史学家都赞扬他具有高超的智慧,超常的远见卓识,而且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开拓精神。纵观从后稷弃开创大业,到东周灭亡,在中国历史长达千年的“周”人兴起、发展、统一中华建立大“周”王朝,创造辉煌的华夏古代文明中,应该说:古公亶父是开创这一历史雄业的奠基者。

那么,古公亶父为什么又要率领全部族的人进行第二次迁徙呢?

“周”人自公刘领着部族迁豳后,后来又经过庆节、皇仆、差佛、毁喻、公非、高圉(yǔ)、亚圉、公叔祖等许多代首领,部族的农耕与百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到了公元前11世纪中叶,当时和他们为邻的戎狄族的一个部落也发展得十分强大。戎狄族的首领是个十分暴戾,喜好杀戮侵略的人,经常领着戎狄的一些青壮年持戈举械侵犯“周”部族。

古公亶父是一个仁和而大度的首领,为了避免两族举械相残给氏民带来流血伤残痛苦,加之周族部落当时还没有戎狄强大,面对侵略,古公亶父开始采用委屈求全之策,每年给戎狄送一些粮食、牲畜、皮毛、珠宝、玉器等财物,以求和睦相安。但是,古公亶父的这种求善之策并未使戎狄满足,贪得无厌的戎狄首领,仍然时常率众对周部落侵扰,随意掠夺田地,抢走牛羊财物。在这种情况下,古公亶父经过反复思考,率领部族,越梁山、渡漆沮止于岐下的周原。

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居周原,是周人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件大事。周人在这片广阔的原野上定居几百年,而且逐渐发展强大,打败殷商王朝统领华夏九洲,这里是周人发展强大的发祥地。由于这片土地名曰“周原”,周人自此便以这块地方的名字作为自已部族的名字——称自已的部族为“周”。

富于智慧而又雄才大略的古公亶父,又在这里开始建立国家,称自已的部族为“周”国。古公亶父遂又创造性的设立国家政体。为了更好地领导与加快“周”国的百业发展,他开始设置官吏,由百官对族人进行层层管辖。史载:当时古公宜父共设置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典土五级官职,作为周国的政治政体。

国家的设置与政体的诞生,是周人发展中在政治上的一次飞跃,它的意义非同寻常。古公亶父随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国家力量,发挥国家效能,发展百业,防止外族侵略,促进全部族迅速富强,又组织民众大规模地修筑道路和营造城池。当时营造的京地城池规模十分宏大。据《诗经》记载:“道路端直的象箭射过去一样,宫殿漂亮的象飞鸟羽毛一样。”可谓十分壮观。这个规模宏大的城廓当时谓曰:岐邑。

为了改善百官与民众的居住条件,古公亶父组织民众大兴土木,营造屋舍,并大造宫殿。当时皇宫的一建造十分考究而宏伟,这一问题将在后文中专述。这是周人发展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因为在此之前,周人依然多“穴洞”而居。古公亶父率众迁居周原后的这一壮举,非但使已经诞生的国家机器,在城廓建筑与居住环境上得以正式确立与加强,而且,周人由此从“陶复陶穴未有家室的原始部落,进化到了城廓宫室的部族”。

古公亶父迁居周原后,利用周原优越的自然条件与良田广野,同时继续发扬周人始祖的优良传统,继续“大抓农耕生产,使周国的粮食逐年增多,民众的生存状态也愈来愈改善。农业是百业的基础,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等其它产业也迅速发展。

古公亶父以其雄才大略,吸取在豳地时常遭受侵略的教训,开始大规模发展军队,通过逐渐扩充兵源与训练,建立起一支精锐之师。这从根本上加强了他所建立的国家政体的权威性,而且防止了外族的侵略。古公亶父同时善于处理各种外交关系。由于当时的商国十分强大,他们对商国称臣为属国。

《诗经·鲁颂·閟宫(bì gōng)》中记载了这一事实。曰:“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但是,对于四邻的友邦,古公亶父则通过各种策略,建立团结友好的睦邻关系。例如,周原东部古邰地上当时居住的姜族部落愿与周国交好,古公亶父为加强两族友谊,遂娶姜姓部落姑娘太姜为妃,实施姬、姜两族联姻结盟,巩固了两族的友好关系,加之太姜姑娘聪明贤能,古公凡有大的决策均和她商商议,太姜姑娘对古公亶父的建功立业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协作用。

至此,一个政治初步成熟、经济比较发达、军力较为强大的周国开始形成。古公亶父及周国的威望与盛名传扬四方。四邻的许多部落与方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对于当时“岐下”不友好的混夷、西戎等部族,古公亶父断然将他们赶走。远方一些部族更不敢来侵扰,这个初步形成的国家愈来愈强大。故尔,周族子孙与后代史学家都尊认古公亶父是后来强大的周王朝奠基者,他的孙子姬昌后来封王时尊称他为太王。《诗经》中更是以长长的诗篇歌颂了古公亶父率“周人”迁居“岐下”的丰功伟绩。如今,在周原兴建的周原博物馆内,还塑造着一尊高大巍然的古公亶父像。

五、季厉拓疆建奇功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名曰太伯,二子名曰仲雍,三子名曰季厉。

这兄弟三人中,太伯、仲雍忠厚谦恭,惟有季厉聪明能干,从小就显出多方面的不凡才能。季厉长大娶妻后生了个儿子,起名曰:昌。小小姬昌幼小之时比父亲季厉更聪奇智慧,而且禀承其父宽仁爱德与坚强的性格。古公亶父在世时,对这位小孙孙格外喜爱。他常对众人说:“我们周族要世世代代发达昌盛下去,希望就寄托在昌身上!”

古公亶父如此夸赞小孙孙姬昌,引起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许多心思。二人一想,就知道父亲想让三弟季厉做他的王位继承人,以便以后再传位给姬昌,让姬昌领导国家大业。

当时有条不成文的古训,凡部族或国家的首领,一般均需传位给长子。按照这一古训,季厉与姬昌父子是不能继承王位的。但是,忠厚宽仁的太伯和仲雍当时听了父亲赞扬姬昌侄儿的话后,为了父亲的意愿得以实现,为了国家发展大业,加之他们认为自已的才能远不如弟弟季厉。

于是,二人暗中相商之后,便以给父亲外出上山采药为名,悄悄离开家乡,长途跋涉,远行千山万水,跑到万里之外的南方,隐姓埋名断发文身,当起了平民百姓。

殷商王武乙二十一年,古公亶父病危。他去世前十分想念两个悄悄远去的儿子。同时,他又不愿轻易破坏 “传位于长子”的古训,就对季厉说:“你把你的两位哥哥找回来吧!我想见到他们!”他又对小儿子叮咛:“我死后你不要马上继承王位,应该把你的哥哥找回后,先征求他们的意见,如果他们都不愿继位,那时你再继位才好,只有这样,才合乎道理啊!”

季厉即遵照父亲的叮咛,立即遣使去南方寻找两位哥哥。古公亶父不久去世。季厉派遣的使者寻到太伯和仲雍后,兄弟俩却一致对来使说:“我们已经成为当地庶民,习惯了南国水乡的平民生活,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好,治理国家的大事就让我们的三弟季厉担当吧!”使者回到周原后,把这话转告季厉,季厉这才流着泪继承了父亲的王位。这就是周人历史上有名的太伯、仲雍让贤的故事。

相传太伯、仲雍和他们的后代一直在南方生活。他们的后代后来成了吴国、越国的国君。“兄弟让贤”的故事此后便流传下来。这个故事也证明了古公亶父的大智大慧,他为周国的发展壮大安排了两位雄才大略的带头人。

季厉在父亲去世继承王位后,果然没有辜负父兄期望,后来成了一位大有作为的国君。季厉对周人发展的贡献,除了全面继承父亲开创的各项大业外,主要在采用刚柔并济的外交策略与训练强大的精锐之师和大规模地扩大疆域上。

季厉认为,要使自已的周族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广获沃野,拓疆万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像父亲古公亶父一样,以巧妙的外交策略和雄视天下的眼光不断向四面拓疆。他继王位不久,即决定出兵扫灭周原西北部的义渠(今甘肃庆阳地区),以巩固自已国家西北部的大后方。

在进行这次战争之前,季厉先同东南方的挚国(今河南汝南县)联姻结成友盟,以防东南边疆出事。随后于殷商王朝武乙三十年向西北方向的义渠大举进军。当时季厉亲率训练有素的精锐雄师,戟戈如林,旌旗蔽日,战车、战马如滚滚铁流,一举便将义渠彻底消灭,并俘获首领。这次战争的胜利使季厉领导的周国国威大振,远居朝歌(今河南淇县)的殷商王朝国王武乙十分欣赏季厉的才能。而季厉为了笼络迷惑武乙,战后不久于武乙三十四年,亲自前往朝歌奉献重礼敬拜武乙。武乙见季厉又能干,对自己又尊重,果然大喜,遂封季厉为牧师(管理畜牧业的高级长官),并赐地30里疆土及许多珠玉、马匹褒扬季厉。

季历以如此手段既扩大了疆土,又取得了殷商王的信任。随后,他便在商王的支持下,对古公亶父时赶到西边的戎狄大举进兵。这次季厉和前次征剿义渠一样,亲率大军出击,以势如破竹之势一举全歼西戎狄,将戎狄12位“翟王”全部生擒。

以上两次大战彻底扫灭了周国西方的威胁,大大扩展了疆域。季厉随之又向东方广垠富饶的燕赵之地与中原进军。殷商王朝文丁二年,季厉又率大军兵伐燕京之戍(今山西汾阳一带)。但是,这次出战由于长途跋涉,缺乏远征经验,故而出师不利败归。但季厉并不灰心,他率师回到岐邑后总结教训,详细研讨远征剿剿敌之策,并再练雄师,仅仅两年之后,季厉又率大军先后两次出师燕赵,大举攻伐余无之戎(今山西南部)。这两次大战都取得全胜,使周之占领疆域一下子拓展到今山西。

文丁十一年,季厉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后,又统领大军向更远的地方进军,兵进翳(yì)徒之戎(今山西太原一带),这次远征获得了更大胜利,俘获翳徒之戎的三位大夫,使周人的疆域拓展到了殷商边境。

至此,季厉已将他领导的周国,从原来的陕西关中西部,拓展到西临塞地、北至黄河之滨的塞外、东至燕刚人地与中原。原来位居周原上的部落小国俨然变成一个横亘千里的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疆域为后来的周文王周武王父子灭纣兴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时,胸怀壮志的季厉,却继续不忘迷惑依旧强大的商王朝,就在季厉远程出师燕赵攻灭翳徒之戎后,季厉立即将战利品运到殷商京城敬献文丁王。但是,因为此时强大的周国已经对殷商王朝造成威胁,文丁王感到如果再不对周国进行遏制,势必有朝一曰将会发生不测之事。狡猾的文丁王采取诱骗之策,把季厉调到殷都朝歌,假装热情并将季厉封为方伯(最高诸侯),长久留在朝歌。但当季厉要离开朝歌时,文丁王却将他软禁起来,后以莫须有罪名杀害。

六、文王兴周展大才

周文王不但是周王朝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奠基者之一,而且后世的史学家和学者公认他是中国几千年君主社会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许多典籍中评价他有“经天纬地,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

周文王姓姬名昌,他是季厉的儿子,在父亲季厉被殷商王朝的文丁王杀死之后继承了周国的王位。

周文王的“经天纬地”之才首先表现在他的“韬光养晦”策略上。

周文王与殷商王朝有杀父之仇。他继承王位后,日夜不忘灭商兴周、为父亲报仇的大任。为此,他在继位不久,曾一度出兵攻商,但却未曾取得胜利。周文王败归回到京城周原后,经过冷静思考,认真总结教训,他从这次战争失败与父亲被杀的事实中,得出以下两点认识:一是殷商王朝还远比他领导的周国强大,目前攻击灭亡殷商还不到时机。自己需励精图治,等周国彻底强大后,那时才能实现自己灭商的宏愿。第二,他从父亲季厉当时锋芒毕露,大肆兴兵引起殷商王朝的疑惑被杀的教训中,认为对待殷商王朝必须表面装出十分忠诚、恭顺的样子,韬光养晦,以免再引起殷商王朝对自己的疑惑与敌意。

为此,周文王采取了一系列迷惑殷商王朝的策略,就是“韬光养晦”之策。他继位不久,殷商王朝杀害父亲季厉的文丁王谢世,帝乙王登基。他借帝乙王登基典礼,携带重礼远程前去祝贺,并进一步表明自己坚决臣服殷商,让殷王相信周国是殷商最忠诚、恭顺、训服的下属国。周文王的这次行动得到帝乙王的赞赏。

此时,殷商王朝正对东方叛乱的东夷进行战争,周文王假意对殷商王朝的这次战争十分支持,这更赢得了殷商王朝的好感。但是,殷商王朝的统治者当时对他并不完全放心,帝乙王也是一位有头脑的统治者,由于殷商王朝当时正全力应对东夷的战争,帝乙王怕姬昌趁机在西边再发动战争攻商,造成殷商王朝东西两面受敌、难以应对的局面,帝乙王便对周文王也采取拢络之策,不但立即将姬昌封为西方诸侯之长“西伯”(与当时权位极高的九侯、鄂侯并重列为“三公”),而且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姬昌。

姬昌当时以“韬光养晦”之策,如此巧妙地处理与殷商王朝的关系,使二者的关系十分微妙。姬昌利用这种微妙关系,集中精力,大抓周国的励精图治大业。这使他赢得了周国内外许多人的拥戴,许多诸侯国又纷纷归属周国。殷商帝乙王在位26年谢世。他的儿子帝辛继位。帝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昏暴之君殷纣王。纣王当政之后,宠信佞臣和美女妲己,荒淫无道。纣王不听贤臣的劝谏,反而设炮烙等酷刑,残害忠良,致使朝政荒芜,民不聊生,殷朝日渐衰落。

殷朝的腐败,给周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且客观上给周文王孜孜以求的灭商兴周大业,起到了杨帆加速的作用。

但是,周文王的“韬光养晦”之策当时也曾被人识破,殷纣王二十一年,殷商王朝西北方的一个诸侯国叫崇国(今陕西户县一带),国王叫崇侯虎,一日来见殷纣王。崇国靠近周国,崇侯虎便向殷纣王密语:“周国日益强大,步步向东逼进,对我们的威胁越来越大,大王万莫掉以轻心!”崇侯虎又对纣王说:“姬昌大行善德,拉抛人心,诸侯纷纷归服,明欲称君;况且殷商对他有杀父之仇,他岂能轻易善罢甘休?请大王要早做准备啊!”

伥侯虎的话引起了殷纣王对周文王与几个大诸侯的极大疑虑。一次,各地诸侯都到殷都朝见天子,殷纣王便借故杀了九侯与鄂侯。西伯侯姬昌是他的心腹大患.殷纣王当时也想杀他,但是由于姬昌当时“仁德”,又会善处各方关系,众臣极力保奏;加之殷商王朝当时仍对东夷进行战争,纣王和父亲帝乙一样,怕杀了姬昌,激起已经强大的周国,煽动西方诸侯国来打殷商,造成东西俱乱无法对付的局面。

于是,纣王顺水推舟,给了众臣一个面子,不杀姬昌,却将他囚禁在殷都郊区的羑里(今河南的汤阴县)。姬昌被囚以后,依旧没有忘记以“韬光养晦”之策迷惑殷纣王,仍装着对殷纣王十分忠诚、恭顺的样儿,从来不说一句怨言和对纣王不忠的话.整日显得十分平静,不焦不躁,时时显出一副忠心赎罪、安心坐牢的样儿。

姬昌在牢狱监守和看视他的殷商官员面前,也毫不流露半丝对殷纣王的不满情绪。周文王在狱中的这些表现,先后都被报告给殷纣王。殷纣王果然认为姬昌为人厚道,对他忠心,遂逐渐打消了对周文王的戒虑,但殷纣王对周文王还不是十分放心,仍将姬昌长期囚禁。

后辈的史学家和学者在评价周文王的“韬光养晦”策略时,说他把这一策略运用到了“神话一般传奇”的程度。当时,周文王被囚的消息传到了周国都城西岐,急坏了姬昌的大儿子伯邑考。他痛哭流涕,只怕营救晚了,重演文丁王杀爷爷的悲剧。于是,不顾众臣劝阻,一定要到殷都朝歌城去营救父亲。

大夫闳夭等对他说:“殷纣王正是看到周国强盛,才把西伯囚禁起来。如果我们众志成城,整军强国,严守边境,殷王就不敢杀西伯。如果你一人前往,显然是自投罗网,那时,国内无人主政,一旦发生内乱,你和西伯的性命就更难保了!”但是,伯邑考却说:“殷王是怕周国叛乱,才把父亲扣住做人质。如果我亲自去,让殷王把我做人质,就会把父亲换回来主持周国大事。”伯邑考又叮咛众臣,他走之后国事交给二弟姬发,由众臣辅助。

于是,伯邑考带上礼物,星夜赶到殷都,但由于他救父心切,加之年轻气盛,处事经验不足,在见纣王时,质问纣王为什么要囚禁他父亲?这时因纣王正在发怒,心情不好,就给伯邑考定以诽谤国君之罪杀掉。此时,又有佞臣向纣王进言:人都说姬昌会占卜吉凶,如果把他儿子的尸体剁成肉块,煮成汤送给姬昌吃,看姬昌能否知道他吃的是亲儿子的肉,由此可测出姬昌是否会占卜吉凶,有先见之明,是否对纣王忠心?

纣王听了这话竟然同意。于是,令人将伯邑考尸体剁成肉块,并熬成肉汤送给姬昌吃。此时,智慧超人的姬昌一见肉块、肉汤,他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他又想到:自己这时必须装出一副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儿,装出一副感激纣王的样子,只有这样,才能不让纣王残忍的诡计得逞。于是,姬昌忍耐着无限悲痛与愤恨,为了灭纣兴周大业,心内流泪流血却面带笑容说着对纣王的“关怀大恩”感激的话,强装镇静吞噬下了自己儿子的肉!

随后,纣王派去送肉与肉汤的人,把姬昌当时的表现如实报告给纣王。殷纣王从此便认为姬昌不过是个不学无术,并不会占卜先知,而且胸无大志、碌碌无为,只求苟安偷生的人.成不了什么大事,不会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于是,殷纣王对周文王的疑虑与戒心进一步打消,允许姬昌在狱中可以做一些“不出格”的事。

姬昌以此超人的胸怀智慧,与忍辱负重的精神,迷惑自己的政治对手殷纣王,为灭商兴周大业书,写下了古今中外极其罕见的奇特悲壮之举。由此,赢得青史诸多佳誉,这位胸怀翰海的中国古代君王,在整个当时长达七载春秋的囚狱生活期间,又以更大的胸怀、智慧与毅力在狱中创造下了中外学术史上的另一奇迹——发展中国古代哲学圣著《易经》,历史上称他这一壮举叫:文王演八卦。

在姬昌被囚的第七年,他的二儿子姬发和众臣商议,又派大臣带有辛氏美女、珍宝等贡品到殷都,贿赂了纣王的亲信费仲,通过费仲把美女和珍宝献给纣王。昏庸的纣王一见美女、珍宝和大量的如意贡品,认为文王是真正的臣服,于是便放了西伯姬昌,并给予安抚,还赏赐了弓、矢、斧、钺,又授权西伯有权征讨不听命的诸侯,同时还告诉姬昌被囚的原因是崇侯虎所为。

牢狱七栽,忍辱七年,食子肉、心流血、装痴相,在这仇恨溢胸的七年中,姬昌脑海中的雄谋大策,一天都没有停过。他的脑海里形成一整套灭商兴周的战略决策。周人几代的血泪、爱恨都倾注在他的决策与划之中。

姬昌明白,兴盛一个国家,最主要的要有人才。要兴国,先纳才。为此,他礼贤下士,不拘一格,广纳贤才。不论来自哪个地方的人才,只要是贤才,他都接纳。周国附近的太颠、闳天、散宜生来归,他以宾客相待,加官进爵。远在辽西的孤竹国的伯夷、叔齐,江南楚国的鬻(yù)子以及商王殿下的辛甲大夫也从殷都朝歌来投奔周国,周文王均委以重任。这些人在协助姬昌兴周灭商中,都起了极大作用。

周文王访姜尚,是他广纳贤才的典型佳事。一次,他出猎占卜,得兆大吉,卦辞说:“所获非龙非螭(chī,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非虎非罴(pí,棕熊),所获得之辅佐。”他即四出访寻,后来果然在渭水之滨遇到正在垂钓的姜族首领姜尚。姜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两人互论政见后,姬昌发现姜尚正是先君太公所希望的能兴周邦的大贤。于是高兴地说:“吾太公望之久矣”。遂尊称姜尚为太公望,立刻同车请到京城岐邑,拜为太师。周文王得到姜尚这样的大贤辅佐,又和姜族大联合,标志着周国的领导集团更加成熟。此时,周国人才济济,奠定了强国之本。

周文王对周王朝发展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他十分重视发展百业,增强经济实力。这为兴周灭商奠定下丰厚的物质基础。周文王像他的历代先祖一样,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根据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实行井田制。这种田地制度使当时的生产奴隶——“庶人”或“庶民”都能种田耕地,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周文王当时还制定了一条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有亡荒阅”,就是对逃亡奴隶要进行大搜索,任何人不得擅自收留、藏匿逃亡奴隶。这条法律确认了奴隶主贵族对奴隶的所有权,博得了奴隶主的普遍拥护,是比较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的。史载:这是周王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周文王时,出于奴隶主对农业生产的需要,还设置了专门官吏来管理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极其生产活动;而且为了促进发展农业生产,天子每年春天还要亲自率领百官举行一次耕田,可见当时对农业生产何等重视。史书上特此称此为“亲籍千亩”,目的为教育“庶民终于千亩”。

那时还有“考牧”的制度,就是把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后,设立专门机构,组织奴隶们从事以赛马为主的畜牧业。这不但满足了贵族们日常生活与生产中对马的需要,而且使畜牧业与农业明确分工,是人类生产分工的一大进步。

周王朝在姬昌的组织下,冶铜业、陶瓷业、制玉业、制骨业等各种手工业也都有很大发展,当时手工业的产品种类很多,分工很细。史书中称此为“百工”。

农业、牧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诞生,当时已有商业经济活动,京城祁邑已经有了很大的交易市场。

广行“仁政”是周文王治理国家的核心政治理论,也是周文王对中华古代文明最重要的贡献。“仁政”即“爱人”、“爱民”。这里的“爱人”、“爱民”首先是保护奴隶主的利益,也泛指反对残暴、爱护和友善的对待一切人。这是周文王当时治理国家、处理一切事情与对周围以外的诸侯国关系的行动准则。周文王的这一理论与具体实践,不但从前边叙述的周文王制定的“有亡荒阅”的保护奴隶主占有奴隶的制度中可以看到,而且在周文王初继王位时的一些事情中也可看到。当时殷实施炮烙等暴刑激起天怒人怨,周文王把洛西之地献给纣王,换取纣王废除炮烙酷刑。周文王的这一明举,受到各方国诸侯的极大欢迎,四方诸侯皆称周文王是为国为民、大仁大德的好诸侯,大大提高了周文王在各诸侯中的威望。

周文王对内更是一切从“德”出发,凡事强调爱世民,他去世时对继承他王位的二儿子周武王说:“我死后,你要厚德施惠,戒奢戒靡,不杀子牛、小马……要以养万德,以育万才,为天下做好事,不居功,这样才算大德。”周文王的这一治国理论与实践使周国上下,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与凝聚力。当时有这样一件事,姬昌的牢狱之灾从殷都回岐邑的第二年,虞、芮两个方国在边界上为一块土地发生了争执,两位国君没有去找他们的君主殷纣王仲裁,却远道来到岐邑请德高望重的西伯姬昌评判。他们两人并马而行,一入周国国境,却见耕者让畔,礼让长者,行者让路,到处是一片礼仪祥和的景象。二人深觉惭愧,当即返回自己国家,把有争议之地都按闲地处理,后人遂称这块 “贤(闲)原”。同时,这两个方国很快和周国结为友好邻邦。从这里,我们更加可以清楚地看到周文王所倡导的“德”在当时的影响是何等之大!

姬昌随着他的“爱民”之德四方传播,众人都说西方出了个君子国,天下许多方国都愿和周国结盟。姬昌称王的当年,先后有四十多个国家归服于周国,尊姬昌为首领。各诸侯国的庶民也纷纷来周原定居,就连最远的辽宁庶民,也不远千里长途跋涉来到周原定居。

史载:商文丁十二年(周文王元年)有凤凰集于岐山。史又载:“周之兴也,鸑鷟(yuèzhuó,即凤凰)鸣于岐山。”这就是历史上所传说的凤鸣岐山的来历。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是传说中的神鸟。轩辕黄帝的大臣元老说:“凤凰,鸿前鹿后,蛇颈白尾,鹤颡猿腮,龙纹龟背,燕鸽鸡啄,五色齐全。出于东方君子国,翱翔四海,见则天下安宁。”天下诸侯闻听此事,一齐深感西伯姬昌是受天命之君!都愿归顺周国。于是,姬昌在他继位的第42年,正式受命称王,谥号“文”,史称周文王。此时,周文王觉得自己国力已经强盛,灭商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公开打出反商灭殷的旗号。他在称王祭祖的典礼中,追尊祖父古公亶父为太王,父亲季厉为王季。

姬昌称王不久,在姜子牙等贤能的帮助下,即率领雄师向四方攻伐。为了巩固后方,周军首先消灭了西北方的昆夷、密须(今甘肃灵台)和阮等国(今甘肃泾川境内)。

姬昌称王四年,挥师东渡黄河,攻克黎国(今山西黎城)。此时,周人的势力直逼商畿之内。

姬昌称王五年,周军东进灭亡邗国(今河南沁阳西北)。这里是商王经常游猎的地方。周军锋芒已经深入到殷朝的心腹之地。周军的这一军事行动,实际已是对殷纣王朝直接公开挑衅和施威。但是,昏溃的殷纣王仍然整天只顾作乐,浑浑噩噩(è),认为姬昌不会反叛殷商。

姬昌受命六年,又率大军挥师攻伐曾向商纣王告密使姬昌受囚的崇国。崇国是商朝的同姓国,是殷纣王的嫡系,也是殷商王朝在西方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塞,崇国都城城墙高大坚固,兵力雄厚。

战斗打响前,周文王亲临阵地动员,他列举了崇国诸侯崇侯虎“不敬长老、听狱不公正、分财不均匀、百姓力尽而不食。”的罪状。他又告诫将士攻克城池后要做到五不准:“毋杀人、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楼、毋动六畜,有不听令者死无赦。”

经过周文王如此富于倡导力而严明的战前动员,将士们士气倍增,战场上一片刀光剑影,格斗声、追杀声吼天震地,前兵冲开缺口,后兵即搬运云梯强行登城。在周国军队强大的攻势下,坚固的崇国都城终被攻破,崇侯虎死于非命。这次战斗使周国统一了关中,为东进扫清了障碍。

周文王指挥雄师赢得上述胜利,使周国土地更加广阔,人财更旺,国力更盛。这时殷商王朝的许多奴隶主十分恐慌,纷纷进谏殷纣王注意周人动向。然而,殷纣王依旧一边作乐,一边继续醉心于攻伐东南方的东夷所取得的胜利,依然认为姬昌不会反他。这给周文王提供了继续训练雄师,拓疆强国的佳机。

周文王为了伐商和加强对日益扩大的疆土的控管,决定在周原东边渭水平原的中部丰河西岸建筑新的京城,把周都从周人发祥地周原岐邑迁至丰京(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这对彻底灭商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是周文王兴周灭商进程中又一重大举措。这时,周文王已成为众望所归的反商联盟领袖,史称“三分天下有其二”。

周国迁都于丰京的第二年,周文王不幸病逝。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大影响的雄心勃勃的智慧君王在雄途奋进中,由于呕心沥血不幸留下无限遗憾撒手而去。他在临终前,把二子姬发叫到病床前,告诉姬发:“我老矣,吾语汝,我所保与我所守,传之子孙。”意思要他的后代子孙永远继承他开创的大业,并继承他的美德。

应该说,周文王的一生是施展雄才大略的一生,也是艰苦奋斗、忍辱负重的一生,他为周王朝的兴盛与中国古代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完)

(完)来源: 四川百家姓

来自: 建玲 >《以史为鉴》

(0)

相关推荐

  • 古公亶父建立周国,后被周武王追尊为太王 |西周史话连载05

    公刘以后,又经过了九代人,到他以后的第十世,古公亶父被立为姬姓部落的君主.古公继续实行后稷.公刘以来治理部落的各种好办法,尤其重视发展农业.古公亶父不仅善于处理全部落的政事,而且为人心地善良,对人和气 ...

  • 最新甲骨文发现:周文王姬昌被斩杀于商都,武王伐纣实为复仇

    周文王姬昌(约前1152年―约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岐山县)人. 周朝奠基者, 周太王之孙, 季历之子, 周武王之父.原为商朝的诸侯,封西伯.能敬老慈少,礼贤下士,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君 ...

  • 周姓发祥福地,华夏文明摇篮

    周氏宗亲 1周前 陕西省关中西部有一片川塬交错的原野,古称周原. 周原宛若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镶嵌在浩浩华夏大西北,以她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见证和骄傲!近代,它又以中国 ...

  • 五一假期NO•3:岐山周原景区开启“人海”模式,精彩表演大出圈,速速来围观!

    五一小长假的第三天 中国·周原景区迎来了"大场面" 周原君为你在线直播五一的快乐 今天出游的朋友 你们的快乐被我们承包啦 话不多说,先来一波视频 未能到现场的你也可以感受一下 欢乐 ...

  • 陕西宝鸡—周原博物馆藏西周古玉高清欣赏

    古玉制作全过程 古玉制作全过程 点击下方观看珍贵视频

  • 古玉界:陕西周原博物馆藏西周古玉赏析

    圈儿里人都在关注以下这几个平台

  • 周氏 周姓

    周姓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周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于姬姓,台湾土著族.瑶族.东乡族.彝族.布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壮族.羌族.朝鲜族等民族 ...

  • 遇见周原怀抱田野——北大田野考古实习60周年特别报道

    从河北邯郸到陕西周原,从1957到2017,北大独立开展的田野考古实习课程已走过了一个甲子的风雨历程.一代代大师筚路蓝缕.青丝成雪,把北大田野考古实习课建设成中国乃至世界的顶尖田野实践课程:仅就199 ...

  • 原创|周原吉地起凤凰​||作者:文微忍

    网络文学 | 文学交流 | 专注原创 原创作品授权天美五星全网首发 文章可在微信读书/讯飞有声上检索 周原吉地起凤凰 --参观陕西岐山县周原博物馆 作者/文微忍 编审/天美五星 周原吉地起凤凰--参观 ...

  • 周原故里,岐山印象

    周原故里,岐山印象.没想到西岐如此美丽.许多年没有到西岐了,大变样了.真美. 小时候对岐山的印象一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上学的时候也有一些同学家在岐山的那个时间,看着他们穿戴得很差,好穷.不过那个时 ...

  • 与顶级国宝同行 · 周原博物院篇 上

    一开始就要说清楚,有两个周原博物馆,不是一个李逵一个李鬼,两个都是真的,还都叫周原博物馆,只是前面要加两个前缀,才能分出区别.一个是歧山县周原博物馆,位于宝鸡市岐山县京当镇贺家村. 还一个是宝鸡市周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