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于博物馆中的“牛”
图片来源 : 网 络
文字编辑 : 苗 强
后期制作 : 苗 强
前 言
今天是进入辛丑年第一天,我们迎来了牛年。
牛是最早被人类驯服的牲畜,被称为“六畜之首”。根据史料记载,早在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把牛驯化进行役用。牛的种类不同,作用也不一样。奶牛吃得少,贡献大,被认为是无私奉献的象征。黄牛和水牛力气大,经常被用来进行农业生产,是勤劳的代表。古代就有利用牛拉动犁铧翻整土地的记载,人们发现由于牛比其他动物的身形大,力气大,所以用牛拉铁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牛与铁器的结合是农业社会的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自此之后,人类的农业生产能力有了质的飞越,进入了精耕细作的时代,生存空间得到扩展,人口得以繁衍,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牛在劳动人民心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十分值得尊敬。古代文人赞牛咏牛的诗歌也比比皆是。“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等都表达了牛辛勤劳作,不求回报,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也传达了劳动人民对牛的尊敬爱护之情。牛除了生产役用,也在人类其他生活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价值。
我国古代对牛的图腾崇拜可追溯到4000年前大禹治水时期。相传大禹治水时,每当治好一处,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在商周时期,人类还没开始使用牛来干活时,牛的地位也不低。在那些崇高的神器——青铜器上,牛成为显著位置的常见纹饰。
牛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古以来,牛就被人们誉为“仁畜”“国兽”“神牛”。牛对人类的贡献卓著而又默默无闻,“生不图安逸富贵,死不留皮毛骨肉”,人们将它的美德与大地相媲美。《周易》曰:“'坤’像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郭沫若《 水牛歌》赞曰:“花有国花,人有国手,你是中国国兽,兽中泰斗”。李可染牛画题有“给予人者多,取予人者寡,其为牛乎!”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更是人人皆知。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人们把牛当作传统美德的象征,无私奉献的象征。
毛主席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发出号召:“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以鲁迅为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文化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牛精神也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中。在此请大家一同来欣赏这些博物馆中的“牛”。
⏬
⏬
旧石器时代,牛头化石,长129cm ,宽55cm ,高69cm ,宁夏博物馆藏,宁夏灵武市水洞沟遗址出土⬆️
宁夏博物馆收藏的“牛头化石”距今4万年左右。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将牛驯化为家畜。牛骨在黄河流域的磁山遗址、裴李岗遗址和贾湖遗址中都有发现。磁山是小型黄牛,贾湖遗址是黄牛和水牛,都不能肯定是家畜,但肯定处于半驯化阶段。
商王武丁时期 石牛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石牛(复制品),首都博物馆展览时摄⬆️
一、商代甲骨文中的“牛”
刻在牛骨上的甲骨文⬆️
甲骨文“牛”字是指一种畜牛。
又因殷商有水牛属和牛属各一种,即圣水牛和殷牛,其中圣水牛为畜牛。故甲骨文“牛”字是指圣水牛。至于甲骨文“牛”字之造型与圣水牛相合。
甲骨文“牛”字系专指一种已灭绝的上古畜牛--圣水牛。换言之,在殷商时代,“牛”字为一专称,而非泛称。
禾牛骨刻辞 上海博物馆藏⬆️
商代卜辞也多用牛骨,这件刻辞记载了当时王以羌、牛祭祀祖先及自然神祈求庄稼丰收的内容。
二、青铜器中的“牛”
古人认为牛的寓意代表祥瑞,因此喜欢用牛来装饰器物,或是直接将器物做成牛的形状,这一点在青铜器上尤为突出。
青铜牛,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战国 错金银犀牛带钩,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四川昭化宝轮院出土⬆️
西汉 贡纳场面青铜贮贝器(局部),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商代青铜牛觥(gōng)⬆️
商代青铜牛觥(gōng)为酒器,牛首及背为盖,腹内盛酒。颈部为流。
此牛的头部和角形,是江南地区常见的水牛形象,牛背上站立一虎,既是实用的捉手,又是一种装饰。牛身上还装饰有凤鸟纹、龙纹、兽面纹等。此觥(gōng)的造型设计与实用性完美地融于一体,表现出了优良的工艺设计思想。
青铜方耳卧牛钮盖鼎,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高48.8厘米,口径41.5厘米,耳距53厘米。⬆️
西周青铜牛尊,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周青铜牛尊是模仿牛的形象铸造的一件青铜酒器。虽然鸟、兽等仿生题材的青铜器在西周中期较为常见,但是这件牛尊却独具匠心,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春秋牺尊,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春秋牺尊是春秋晚期的青铜器,高33.7厘米,长58.7厘米,重10.76公斤。此尊纹饰华丽繁缛,构图新颖,牛首、颈、身、腿等部位装饰有以盘绕回旋的龙蛇纹组成的兽面纹,高33.7厘米,长58.7厘米,重10.76公斤。
战国 卧牛钮盖鼎(局部),山西博物院藏⬆️
西周 铜牛首,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西汉青铜枕,尺寸:宽79.4厘米,厚10.9厘米,高25厘米,是玉溪市博物馆的一级文物⬆️
此枕为马鞍形,两端上翘,端头各铸一牛,两牛相背而立。枕一侧上、下端饰双弦纹内套水波纹,左右两端饰栅格纹,中间铸两组虎噬牛组图浮雕,雕刻精细,毛纹凸现。动物造型健硕灵活,动静相宜,美观大方,充分显示滇文化青铜器的特色。
东周 鎏金银牛首车饰,大英博物馆藏⬆️
这件牛首形车饰由青铜所制,表面鎏(liú)金并以错金银饰表现细节。牛首有着突出的耳朵以及眼睛。眼睛原本嵌有琉璃,但如今已腐坏。牛首后的方銎上有方型销孔。这件车器很可能是安装在车辕首端用于装饰的
青铜罍 山西博物院藏⬆️
战国 立牛铜尊,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青铜罍(局部),山西博物院藏⬆️
西汉 八牛贮贝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西汉 七牛虎耳青铜贮贝器 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敕庙”铜牛灯,西汉,青铜,1949年长沙桂花园出土,通高50厘米,长40厘米, 宽25厘米,现藏于湖南博物馆藏⬆️
西汉 牛虎铜案 1972年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
西汉 青铜枕 1972年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东汉错银饰青铜牛灯,1980年在今江苏扬州邗江甘泉山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西周 牛尊,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叠鼓形猎场面铜贮贝器,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对贮贝器而言,器盖是其最重要的艺术舞台,器盖上规模宏大的立体雕塑装饰代表着云南青铜器失蜡法铸造的最高成就。表现题材十分广泛,动物题材最常见的是立牛,其他动物形象还有虎、鹿、猴、兔、狗、飞鸟等。人物形象常与墓主生前活动有关,包括战争、祭祀、生产等场景。主角一般形象高大,表面鎏金,标志出其与众不同的地位,有单独的骑士、有狩猎的贵族、还有肩舆上的妇女等,它们是滇国社会上层建筑的生动再现,承载着滇青铜文化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贮备器用真观、感性的立体雕塑群像,再现了滇国社会历史的鲜活场景。
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现藏云南省博物馆⬆️
鎏金骑士位于整个器物最显眼的位置,为当时滇国贵族武士形象,结发于顶,上身穿短袖长袍,下穿窄裤,腰上束带,左侧佩戴一柄带鞘短剑,赤脚骑于马上。骑士所骑的战马不算高大,但很敦厚,战马昂首挺立,马尾挥洒上扬,口微张,目光锐利且炯视前方。整个造型中只有马背上的骑士为通体鎏金,威武的骑士腰部还有一柄佩剑,身着华丽服饰显得格外光彩夺目。
三、陶器中的“牛”
隋 陶酱黄釉牛车,高41.5厘米,长5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牛四足直立,牛眼突出,嘴前伸,牛角竖立,昂首前行。牛车以酱黄釉为主基调,车顶为卷棚式,前后出檐,轿厢前面用竖线条表示车窗,施以浅黄釉, 车身塑造写实,给人真切之感。底座、车轮、车篷、牛均为单独制成后粘接而成。魏晋南北朝及隋至初唐,陪葬明器中既有马也有车,前者多是为男性提供的,后者则是为女性准备的。为女性提供的牛车,取其行驶稳健,无颠簸劳顿。此外,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以牛车为清玄高远的标志,乘坐牛车遂为时尚。墓室中牛车的大量出土既是墓主人出行的生活写照,也是社会思潮的具体物化。
元 陶牛,高9.7厘米,长1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牛呈卧式,头右侧,眼凹,向上方斜视,鼻上翘,双唇紧闭,双角短小,身体肥壮。此作品刻画细腻,如眼睛周围的多层皱皮、颈下分布的条状毛均清晰可见。腹部浑圆,后臀部呈弧线形,整体形象生动。
隋 陶黄釉牛,高9.5厘米,长2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汉代陶牛,现藏于成都香米园汉陶艺术博物馆⬆️
这件汉代陶牛高20厘米,长25厘米。其雕塑风格同中原地区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地域特点,为汉陶中稀见之珍品。
公元前12-前9世纪 牛形陶器 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
唐 牛车,纵5厘米,高8.9厘米,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由牛拉车组成,车蓬施黑釉,牛、车、人物白釉,车轮、人头、牛眼均有黑色点彩。牛四足着地驭一高蓬牛车,舱内坐一人,牛左侧一人似在套牛。
陶牛,现藏于新疆博物馆⬆️
西晋 灰陶牛车 通长33cm 河南博物院藏 河南禹县白沙颖东村发掘出土⬆️
唐 玩具-牛形埙 高5.2cm 扬州博物馆藏⬆️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陶牛,汉景帝阳陵从葬坑出土,首都博物馆展览时摄⬆️
这组陶牛体格硕壮,四腿强健,颈部粗短,两眼外鼓,显示出其孔武有力的形象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绿釉陶牛车,首都博物馆展览时摄⬆️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绿釉陶牛,首都博物馆展览时摄⬆️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三彩牛,首都博物馆展览时摄⬆️
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陶牛,首都博物馆展览时摄⬆️
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陶牛,首都博物馆展览时摄⬆️
陶牛,现藏于西安经文牛文化博物馆⬆️
唐 三彩牛 南宁博物馆藏⬆️
唐 十二生肖陶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1955年陕西西安韩森寨墓出土⬆️
生肖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西安东郊唐墓出土⬆️
四、瓷器中的“牛”
清 石湾窑牛式花插,长19.5厘米,高11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花插作牛式造型,胎体厚重,造型新颖。花口内饰黄釉,其余处满施深蓝釉,釉层凝厚,深蓝色釉中渗化出葱白色雨点状花斑,牛首及腿又呈现出窑变的效果。其窑变以蓝色为基调,虽仿钧窑,却又大不相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石湾窑因位于广东佛山市石湾镇,产品仿钧窑釉色,故又被称为“广均”。石湾窑以陶塑和建筑陶瓷著称。此件花插将牛雕塑得憨态可掬,釉色以蓝色为基调,变化万千,虽仿钧釉,却又大不相同。为石湾窑的代表作品之一。
东晋 瓯窑青瓷点彩牛形灯盏 浙江省博物馆藏⬆️
明 景德镇窑青花邴吉问牛图茶缸 上海博物馆藏⬆️
五、玉器中的“牛”
明 寿山石童子牧牛纽“白发向人羞折腰”章,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石章白寿山石制,长方形,童子牧牛纽,侧款。印文篆体,白文,右上起顺读“白发向人羞折腰”7字。印面有阴线边栏。边款阴刻隶书体“天启四年十月二十有五日。宏度。”此印印文出自宋代陆游《剑南诗稿·卷九·醉中出西门偶书》诗句。此印相对汪泓早期的篆刻灵动略逊,而以规整风貌示人。文字笔势硬折,中含险峭,略有凿刻之意。整体布局均匀,印文力求对称,密而不繁。
西周早期玉牛,中国国家博物馆藏,1955-1957年陕西长安张家坡出土⬆️
清 青玉童子牧牛,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西周玉牛,南宁博物馆 辛丑年牛文物联展⬆️
西汉 玉雕卧牛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 镶金兽首玛瑙杯,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童子牧牛,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青白玉质,局部有糖色,圆雕。主体为一卧牛,牛背有一童子,左手扶牛角,右手执穗,似正攀爬而上。
清 翠卧牛 高6.6cm 长15.1cm 宽7.7cm 故宫博物院藏⬆️
六、金铜铁器中的“牛”
汉代 铜鎏金牛,现藏于观复博物馆⬆️
汉 牦牛金饰件,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战国 错金银铜牛,南宁博物馆藏⬆️
东汉 鎏金铜牛 高4.8cm,长7cm,宽3.5cm,河南博物院藏,1974年偃师市寇店乡李家村窖藏出土⬆️
宋(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大宋元年铜牛,首都博物馆展览时摄⬆️
东汉 铜牛灯,南京博物院藏,睢宁刘楼出土⬆️
明 老子骑牛铜像 临海市博物馆藏⬆️
西夏 鎏金铜牛,长120cm、宽38cm、高45cm 宁夏博物馆藏 197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陵陪葬墓出土⬆️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铁牛,首都博物馆展览时摄⬆️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铜牛,首都博物馆展览时摄⬆️
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犀牛望月镜,首都博物馆展览时摄⬆️
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铜牛,首都博物馆展览时摄⬆️
明(公元1368年—公元1544年)牛形铜水丞,首都博物馆展览时摄⬆️
清(公元644年—公元1911年)牛与戏童,首都博物馆展览时摄⬆️
清(公元644年—公元1911年)龙纹铜牛,首都博物馆展览时摄⬆️
开元铁牛 每尊高约1.9m,长约3m,宽约1.3m,牛尾后有横轴,直径约0.4m,长约2.3m 蒲津渡遗址⬆️
开元铁牛位于蒲州古城西门外、黄河东岸,后因黄河东移,“铁牛”没入水中。铁牛分南北两组,两牛一组,前后摆列,面朝西,铁牛等为唐蒲津桥遗物,排列仍如前桥头所列,可领略大唐盛世筑桥工程一斑。
巨型铁牛除了起固定索桥作用外,还有多种作用。《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古人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铸铁牛置于河岸,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是一种震慑,象征着拦挡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于人民。⬆️
开元铁牛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传世之宝,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独特发明,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评价:“浮桥地锚中,以浦津桥铁牛锚最为著名”。
圆明园十二兽首之牛首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七、砖雕中的“牛”
汉画像砖⬆️
汉画像砖⬆️
南朝砖刻《牛车图》⬆️
西汉初年,国家经济凋敝,连年战事令马匹缺乏,许多将相迫不得已改乘牛车。此外,由于汉代政府规定商人不可乘坐马车,一些大商贾竟拥有成百上千辆的牛车队,三国后,驾乘牛车成为当时社会的流行风气。尽管如此,牛的主要用途还是农耕。
南朝砖刻《牛耕图》河南邓县出土⬆️
在古代,牛被当成镇妖灭邪、吉祥如意的象征,公元386年,北魏开国之主拓跋珪登代王位,选择在山西右玉县牛川这块“吉地”举行盛大庆典。山西临汾城在五代和明朝时,曾两次挖出铁卧牛,当时就“以为祥(兆)”。许多易闹水灾的河边都立有镇水铁牛或牛王庙,目的也是为了求平安,黄河“开元铁牛”便是此类藏品的流量明星。
八、壁画中的“牛”
动图
敦煌莫高窟 春耕图⬆️
北齐 太原徐显秀墓壁画,山西博物院藏⬆️
在墓室壁画中,牛被赋予更多的神秘色彩,太原北齐徐显秀墓中牛的造型被神化。
北齐 水泉梁壁画墓 《牛车出行图》山西博物院藏⬆️
九、书画中的“牛”
唐代 韩滉 《五牛图卷》 纵20.8cm 横139.8 cm 故宫博物院藏⬆️
唐 戴嵩 《斗牛图》册页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刘履中 《田畯醉归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宋 李唐 《百牛图》(局部) 美国弗里尔美术馆藏⬆️
明 李宗谟 《东坡先生懿迹图 》(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明 唐寅 《葑田行犊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史载:李密骑牛住缑山拜访名士包恺,牛角挂一卷《汉书》,边走边读。画面突出了“行过松阴懒着鞭”的悠闲之意。
明 张路 《老子骑牛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缂丝《青牛老子图轴》纵329cm,横137cm 故宫博物院藏⬆️
傅抱石 《对牛弹琴图轴》南京博物院藏⬆️
十、木雕中的“牛”
清 黄杨木雕卧牛,通高8厘米,长12.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圆雕卧牛,四肢着地,顾盼回首,脊背高耸如瘤,肋骨嶙嶙。一小兽嬉戏于卧牛身畔,亦弯身回首,作亲昵状。二兽动势互相呼应,小兽戏卧牛之尾,牛尾则自然搭于小兽身上,愈显联系之密,构图之巧。作者对卧牛颌下之褶皱及压于腹底的后肢只作简化处理,而对尾鬃则刻划精细。雕刻繁简得宜,匠意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