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拿什么奉献给你
孔永海
对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意义与作用,普遍的认识是明确的、一致的,即课程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必然的,它将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如何才能将课程改革计划落到实处、减少课程改革的失误与偏差、保证课程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拿什么奉献给我们的课改是摆在我们学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以下是我校落实课程改革已做或想做:
一、理念先行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关系到下一代的前途和命运,教育改革特别是其核心部分的课程改革是不允许失败的,否则将耽误一代人,对社会产生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因此,课程改革必须慎重从事、稳步推进、全力以赴,我们认为理论是先导,没有理论的先行与指导,课程改革必然是盲目的,也不可能真正成功;理念先行是关键,课程改革的支点是转变观念。
1.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
曾经有一位教育理论家这样描述过:在今天中国学校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被倒了个个儿:站着的先生始终占据着至尊的地位,则学生们坐着的躯体里掩藏着的却是一个个战战兢兢地站着乃至于跪着的灵魂。这段话或许说得刻薄了些,然细加思量,发现这不正是目前师生关系形象而深刻的剖析与写真吗?
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天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让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中体验生命。“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写”让学生自己评。
2.让学生“每一个都张扬个性”。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七种智能;体音美或者其他方面的特长,同样都是高智商的标志。用这种理论去看待学习成绩较差但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就会感到,他们很了不起,而不是什么“差生”。
我们提出“关注生命,张扬个性,放飞梦想”就是在于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张扬个性,实现自我。摒弃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仅仅“关注了学生的共性,过于强调统一,千人一面、千篇--律,知腔一调的‘标准件’、‘相似形’、‘全等形’和扼杀学生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上帝”、“成功者”,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此奠定了实现的可能。
3.让教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过去,老师是知识的载体,老师就是知识,知识就是老师,而现在老师不再是知识时惟--载体了,学生可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掌握信息,甚至有时所懂的还要比教师多得多。
现在,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推出,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阵痛。教师要实现滞后性思维方式向超前性思维方式转换,习常性思维方式向创造性思维方式转换,封闭性思维方式向开放性思维方式转换,就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实现由“做一辈子老师”向“一辈子学做老师”的转变。
二、职责明确
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课程改革的身体力行者。
校长要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主要精力用于课程改革、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为教师参加课改、教研和培训提供条件支持;要建立融汇校内外教学研究资源,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学和教研网络;要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要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的专业自主,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排忧解难;要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通过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
2.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小组是引领者,是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
学校成立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小组负责学校“课改”实验的组织、管理和协调,确保“课改”实验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定期向上级“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实验进展情况;组织师资培训工作,为实验提供必要的政策、师资和物资保障,确保“课改”实验正常运转;对课程改革实验进行广泛宜传,使社会各界理解并支持实验工作;密切与其他实验学校的交流与合作,拓宽“课改”实验信息的来源渠道。
同时,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小组人员是学校的骨干力量,不仅参与管理,更主要也是课程改革的实话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引领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对于课程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实验教师是主体者,是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教学的实施关键是实验教师。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因此,提高实验教师对于新理念的理解,转变其教育观念变得尤为重要。
同时,也应该提高实验教师三种能力:1)提高实验教师的课程参与的能力。“课程参与指的是教师全程性地、主动地、批判地、合作地介入课程开发、决策、实施、评价等过程的一种活动。它意味着教师带着自己对学生和课程的理解、经验来体认课程的生成和运动过程。”2)提高实验教师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因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3)提高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进行探究性教学,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要达到这些目标,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三、措施落实
1.要在继承上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所以,在课程发展中要坚持改革与创新。但我们不能以为新的就是正确的、有效的,实行新的就一定要打倒旧的,并以此全盘否定以往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成果,试图另起炉灶,以新除旧。课程改革既不是对新的贸然肯定与推进,也不是对旧的断然否定与打倒,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改进与创新。新教材有新理念,旧教材用旧方法的做法是绝对错误的,只有继承和创新,才能真正把课程改革实施到每一堂课,体验至每一个人。
2.不搞形式主义
课程改革实验往往会有形式化、走过场的倾向,我们认为,课程改革不是表演、搞笑、做秀,不能让课堂时间被表演式的"新课程"的泡沫和水分所占据。比如:我们要求教师做到“八个一”:研读一遍新课程标准,聆听一场讲座,设计一份教案,组织一次教研组讨论,执教一次公开课,撰写一篇论文,申报一项课题,尝试一次投稿发表。另外,每位教师每两周交一篇教师手记或随笔;每单元有三篇教学反思,每月要求上交《课改工作月报表》等,引导教师实施课程改革。在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上,我们做法是:A。确立一个中心:人文素养的培养。实施《小学生命教育研究》课题,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生命意识定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B。建立一个基础: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C。明确一个原则:开放。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
3.加强配套实施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将牵涉到社会的和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必须综合考虑,配套实施。具体而言,比如转变陈旧的课程与教学观念,明确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任务和责任,对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调配与使用,加强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以增进课程改革的效果,还有要得到社会的肯定,比如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组中由家长和单位参与,开好一年级家长会等。
4.以评价改革为突破口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到底怎样进行新课程发展中的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学生学习过程和成绩的评定等问题,已成为课程改革实验区最为关注的问题。
当然,对于这样一种倡导促进学生、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制度能否建立、怎样建立的问题目前还难以把握。人们重视评价,却又被评价所惑,有时还被评价牵着鼻子走,如任其持续下去,可能会导致从应试教育的"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的极端走向课程改革的"评什么,教什么;怎么评,怎么教"的另一极端,甚至"穿新鞋走老路"。因此,评价改革应成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必须建立符合新课程发展需求的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我校针对新课程改革进行相应的评价机制的改革,在学生评价上,我们启动实施《改革学校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把学生评价制定了26个小项的评价方法,用达标的形式进行激励,让学生能跳一跳达到目标,既有近期目标,也有远期目标;既有单项奖励,也有综合评价;既有量化指标,也有定性评价。我们将在新课程评价过程中慢慢理解,及时调整评价机制,推进评价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