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2梁惠王章句下诗解6残贼必诛悦则取国
《孟子》卷2梁惠王章句下诗解6残贼必诛悦则取国
题文诗:
宣王问曰:汤之放桀,武王伐纣,有诸之乎?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君,其则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也,而贼义者,谓之残也.
残贼之人,谓一独夫.闻武王诛,一夫纣矣,
未闻弑君.孟子谒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
必使工师,求大木也.师得大木,王喜以为,
能胜其任.匠人也者,斫而小之,王怒以为,
不胜其任.人幼而学,壮而行之,王曰姑舍,
所学从我,则如之何?今有璞玉,其虽万镒,
必使玉人,雕之琢之.于治国家,则曰姑舍,
所学从我,何以异于,教导玉人,雕琢玉哉?
齐伐燕胜.宣王问曰:或谓勿取,或谓取之.
以万乘国,伐万乘国,五旬举之,但依人力,
不至于此.不取其国,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燕民,悦则取之.古行之者,
武王是也.取之燕民,不悦勿取.古行之者,
文王是也.以万乘国,伐万乘国,箪食壶浆,
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
如火益热,亦运而已.仁至义尽,悦民为本.
【原文】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1,武王伐纣2,有诸3?”孟子对曰:“于传5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6’。闻诛7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译文】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有这回事吧?”孟子答道:“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做臣子的弑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破坏仁爱的人叫作'贼’,破坏道义的人叫作'残’。残贼俱全的人,叫作'一夫’。我只听说过武王诛杀了一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注释】
(1)汤放桀:汤,商代开国之君;夏桀暴虐,汤兴兵讨伐他,把桀流放到南巢(今安徽巢湖)。
(2)武王伐纣:商纣王无道,周武王伐之,纣王兵败,自焚而死。
(3)有诸:有之乎;诸,“之乎”的合音字。
(4)传:音zhuàn,传记。
(5)弑:臣下无理地杀死君主,儿女杀死父母都叫作“弑”。
(6)一夫:“独夫”的意思。
(7)诛:合乎正义地讨杀罪犯叫作“诛”。
【原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2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3于此,虽万镒4,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筑一幢大屋,就一定要派工师去寻找大树。工师找到了大树,王就高兴,认为他能够担负他的责任。如果木匠把木料砍小了,王就会生气,认为他担负不了他的责任。〔可见要学好一门手艺是很难的。〕比如某人从小学习一门手艺,长大了便想靠它赚钱养家,可是王却对他说:'暂时放下你所学的,听从我的话吧!’那将如何呢?假如这里有一块没雕琢过的玉石,即使它非常值钱,也一定要请玉工来雕琢它。可是一到了治国理政,您却〔对政治家〕说:'暂时放下你所学的,听从我的话吧!’这跟您要教导玉工雕琢玉石,又有何不同呢?”
【注释】
(1)工师求大木:工师,古代官名,主管各种工匠。大木,大树;不能理解为大木料,许多书证可以证明它。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2)斫:音zhuó,砍削。
(3)璞玉:玉之在石中者;璞,音pú。
(4)万镒:表示极为贵重;二十两为一镒。
【原文】
齐人伐燕,胜之1。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2。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3。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4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5,亦运6而已矣。”
【译文】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它。齐宣王问道:“有些人劝我别兼并燕国,也有人劝我兼并它。〔我想:〕以一个万乘之国去讨伐另一个万乘之国,五十天便打下来了,光靠人力达不到这一目的〔,一定是天意如此〕。如果不去兼并,上天会〔认为我们违反了他的旨意而〕降下灾害来。兼并它,怎么样?”
孟子答道:“如果兼并它,燕国百姓高兴,便兼并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就是个例子。如果兼并它,燕国百姓不高兴,就不要兼并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就是个例子。以一个万乘之国去讨伐燕国这个万乘之国,燕国的百姓却用筐盛着饭,用壶盛着酒来欢迎王的军队,难道会有别的意思吗?只不过想躲开那水深火热之苦罢了。假设反而是像水越深,像火越大,那燕国百姓也只会奔走逃避而去的。”
【注释】
(1)齐人伐燕,胜之:事在齐宣王五年(前315年),燕王哙把燕国让给他的相国子之,国人不服,将军市被、太子平攻子之,子之反攻,杀市被、太子平;齐宣王派匡章乘机攻打燕国;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因而速胜。
(2)不取,必有天殃:类似文字常见于先秦古籍,应是当时流行的观念。
(3)文王是也:《论语·泰伯》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服事殷商。
(4)箪食壶浆:箪(dān),古代盛饭的竹筐;食,饭;浆,用米熬成的酸汁,古人用以代酒。
(5)如水益深,如火益热:逢彬按,这两句的“如”,是“好像……那样”的意思,不是“如果”的意思。表示“好像……那样”的“如”,其后通常接名词或名词词组,如:“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诗经·卫风·淇奥》)当表示这个意义的“如”后面所接的是一主谓结构时,主谓之间通常有一“之”字:“如川之流,绵绵翼翼。”(《诗经·大雅·常武》)但也不尽然:“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孟子·滕文公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就属于后面这一类。若“如”表示“如果”,则为“如+(非主谓结构的)谓词性成分”。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6)运:徙,奔走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