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思亲】想起了父母/马亚波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又一次想起了父母。
人生在世,两头人养,中间养人,自然规律谁都逃不脱。从呱呱坠地起,父母从湿处挪到干处,屎一把尿一把地呵护,特别是旧社会的穷人家没有起码的生存保障,吃喝、拉、撒、病,带大一个孩子需要付出多少心血!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当自己为人父时,才体会到养儿育女的艰难,特别是家庭贫困的时候。
父母前半生穷困潦倒,吃了上顿没下顿那是家常便饭。解放了翻身了,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人口多孩子小,不过勉强达到温饱而已。直到儿女大了,有了工作,经济状况才有了改观。父母年高体迈老态龙钟,连自己的饭也做不成了,放下好东西却做不出来。儿女做了好多思想工作,才勉强同意离开农村到了城市。在物质上,生活质量提高好几倍,与农村不可同日而语;在精神上,却不如老家农村了。“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父母感到孤独,故土难离,思念家乡,心情郁闷,尤其是母亲,不习惯城市生活。他们感叹没有老家的熟人了。
母亲患有严重的肺气肿,每到春天草木发芽的时候,肺气肿发作呼吸困难。在乌海得到很好的治疗,病情大有好转。这一次感冒引起大病,头一天出院第二天在家里去世。我唯一欣慰的是母亲临终没有受罪,没有气短,她活了76岁,走时那么从容那么安详。
过了两年,88岁的父亲也走了。我将医生们请在家里会诊,他们一致认为,父亲脑血管硬化、老化,供血不足导致头疼,也扩张不了血管,医生毫无办法。在老家,父亲全靠止疼片解决头疼病痛。
听了医生的话,我被迫准备后事了。首先,顾虑正常开的止疼药不够用,高价买了杜冷丁、强痛定之类,以备急用。一周以后父亲走了,没有任何疼痛,同样从容安详。老人临终得到关怀,比平时任何尽孝都重要。
乌海北山有一个“德孝陵园”公墓,父母就葬在那里。站在墓前环视,东边大山横亘,高耸入云,雾岚在山头缭绕,气象万千;西边黄河穿市过,波光粼粼,宛如闪闪发光的缎带,奔腾北去;北面沙丘连绵,农田阡陌纵横,草木茂盛;南面城区繁华,车水马龙,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半山大梁安葬先人,不占耕地不抢地盘,视眼开阔一览无余。
第二年清明节,我给父母立碑。石碑有3种规格,1米高的,1米50高的,还有1米80高的。刻碑师傅长我10岁,聊天时听我说到“古城”“麻地口”的地名,便认了陕北老乡。我选择了不高不低的1米50的石碑,他推荐了1米的石碑。见我一脸茫然,便说,他家世代刻碑为生,立碑也有讲究。咱是一个卖碑的,大碑才挣钱啊……
我对白事的规矩一窍不通,便也入乡随俗了。
清明节立完碑,父母的丧事才算完成了。
后来,我写了《母亲的嘱托》《父亲的眼神》《忆父母》,登在报纸上缅怀他们。2016年,突发脑梗行动不便,不能亲自去墓地祭奠父母,写成《父母祭》一文在网上祭奠。
我常常想起父母。我们来到繁华的世上,我们走在漫长的人生大道把握人生的“紧要处”,都是父母的辛劳、指引和潜移默化的结果,没有父母哪有我们啊!
2021年2月10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