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代一位县令,44岁才中进士,所画竹子200年无出其右者!

在清代有一个进士,也是清代的一个县令,但是这些都没有让他有很大的名气,让他被众人所知的是他的绘画,尤其擅长画竹子。曾有人说他画的竹子二百年无出其右者。

这个人就是郑板桥,说到郑板桥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名字,他是扬州八怪之一,画风独树一帜。虽然他在当时的名气很大,但是生活困苦,在三十岁之后就以卖画为生了。卖画的时候他还是一位籍籍无名的画家,直到他在四十四岁的时候中了进士,生活才有好转。

中进士之后他仍然没有忘记书画,而是始终以一个文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在中进士之后,做了县令,他始终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刚正不阿、坚韧不拔的人,正如他笔下的竹子一样。郑板桥自幼喜欢竹子,在他的家中栽满了竹子,他每天就欣赏竹林之中的景物,尤其是到了冬季的时候,在窗台窗棂有竹子的影响,随风舞动,给了郑板桥的灵感。

他通过细致的观察写生,所以他才可以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形神兼备的效果。竹子一直作为文人雅士乐于表现的题材,也有很多书画家画过竹子,但是郑板桥似乎更能表达出竹子的特点。一方面是他对竹子常年的写生和观察,对竹子的一些形态有着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是他的人品高洁,正直善良有气节,和竹子的特点高度相同,所以他才可以达到人画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郑板桥的传世画之中,可以看出他的墨竹在用墨上浓淡结合,有着深远的空间感。前面的竹子多用浓墨刻画,后面的竹子再用淡墨勾勒,形成了对比。整幅画在布局上虽然复杂但是并不乱,后面的竹子有的地方墨色稀少但是并不显得单薄,恰如其分地表达出竹子的君子之风。

郑板桥笔下的竹子多呈现出一种瘦硬之感,然而现实之中的竹子并不是这样。这也是郑板桥的高明之处,如果一味地模仿现实,照搬现实,也就失去了绘画的意义。郑板桥把竹子拟人化,以竹子自喻,他刻意把竹子表现的纤细瘦硬,这么细的竹节却可以生长得这么挺拔,体现出了竹子的品质。

在画完竹子之后,郑板桥在画上的题跋也别具一格,他的题诗并不是为了画面美观,而是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诗句的意思和画面所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值得称道。郑板桥的书法也被称为板桥体,在书法的布局上不拘一格,他将笔画的长短、粗细布局不一,将原来的笔画重新排列组合,给人一种错落有致的感觉。整个字笔画舒展却有收放自如,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节奏感和韵律。

不论是郑板桥的书画还是他的人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启功曾说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称赞了郑板桥的人品和笔墨,也曾有人说郑板桥的竹子在近二百年无出其右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