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暴雨的Z236次列车

7月24日4时30分,从广州东开往哈尔滨的Z236次旅客列车,受河南大雨阻隔,绕道陇海线、京九线,经4天6夜的漫长旅程,缓缓停靠终点哈尔滨西站。

让人吃惊的是,虽然列车晚点接近70小时,但下车时旅客们没有怨气冲天,而是纷纷握住列车工作人员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然后互相挥手道别,像是经历了一次愉快的旅行。

列车7月19日晚正点始发,第二天中午进入河南时,暴雨已经袭来。列车驶离郑州时,列车长马文彬透过车窗看到市区已是一片汪洋,街道上小轿车半截淹没在水里,立交桥的桥洞内水流湍急如河。有着多年值乘经验的他猜想,雨这么大,这趟旅程恐怕不会顺利。

果然,十几分钟后,因为前方铁道线被水淹没,他们在距离郑州不到10公里的海棠寺站迎来了第一次临时停车,一停就是26小时。而后,由于暴雨造成严重积水影响,列车又在新乡站临时停车,再之后列车接到调度命令返回郑州。

时值暑运,列车上有1216名旅客,其中98名是老人和孩子。1000多人的吃喝拉撒是受阻列车上遇到的最大的困难。

列车在海棠寺站一度停电,集便器厕所也不能用,随车的车辆检车员逐个车厢把集便器改成直通厕所,但是有三节车厢的集便器无法改动,集便器内很快积满了污物。为让旅客能正常上厕所,乘务员们就把洗抹布的水桶套上垃圾袋,用方便面盒掏厕所。在郑州站,集便器积满,受到水害影响吸污车上不来站台,这种大型车站不能直排,伙计们重操旧技,用方便面盒掏了全车的厕所。

未料到旅途如此之长,旅客们带的“补给”都不多,很快就有人“弹尽粮绝”。马文彬组织餐车用列车上的防洪粮开了一餐,之后多次联系车站出去采买食物。在海棠寺站,副班车长张文育就带着几个列车员趟着没膝的积水出站,从小镇唯一的农贸市场买来蔬菜、大米、豆油和矿泉水。在新乡,他们搬空了站前超市的矿泉水和方便面。车上还有小婴儿和糖尿病人,他们还辗转买来婴儿奶粉和胰岛素。

以往,列车供一餐只有200多份盒饭,如今一餐要做出900份。列车上只有37名乘务人员,其中餐车服务员只有4人,人手紧缺,休班的列车员都起来帮忙采买、搬运食材,淘米做饭装盒饭。班组里有一半都是50多岁的老师傅,和年轻人一样忙个不停,一天休息不到6个小时。乘务员们的举动感动了旅客,20多个旅客自发过来帮忙,摘芹菜、摘木耳、洗菜花。

列车走走停停,车外暴雨肆虐,归家心切的旅客情绪激动,他们围住马文彬、张文育和乘务员们,言辞激烈。要不停地安抚旅客情绪,还要一次次打电话向调度指挥中心汇报情况,几天下来马文彬、张文育的嗓子已经快说不出话来了。

经过反复沟通,7月23日早晨,Z236次终于接到调度命令,从郑州绕行商丘至天津返回哈尔滨。8时12分,列车再次启动。折腾了一夜,大家都饿了,列车又赶紧张罗做早餐。乘务员们给老人和孩子优先送餐,自己却等着最后一个再吃。看着乘务员们脸色憔悴还忙碌着把食物送到自己手中,刚刚还有情绪的旅客也不好意思了,接过热粥,静静地吃起来。

58岁的19车乘务员陈生,是退伍军人,党龄30年。列车在海棠寺站断电时,他按空调列车夏季断电应急预案,第一时间打开6扇非密封车窗通风换气,并不停地用拖布擦地,给车厢降温,让旅客们舒适些。在新乡车站采购餐料时,他一次扛两袋大米过天桥,旅客们都对他竖起大拇指。

9车乘务员李鸿玉,被年轻旅客称为暖心大叔,又被年岁大的旅客称为“老青年”。因为他当班时几乎不闲着,不是把车厢小桌和地面擦得一尘不染,就是把卫生间清理得干干净净。对旅客更是有求必应,一会儿为感冒的小孩子找药,一会儿又搀扶老年旅客上卫生间。旅客们看在眼里,暖在心上。

列车工作人员的尽责担当,深深地感染了旅客,唤醒了旅客团结互助意识。8车、9车旅客们组建微信群,推举了一名组织能力强的厢(车厢)长,列车有什么事需要旅客协助,哪个旅客遇到了什么困难,“厢长”喊一声,大家一起来帮忙。

风雨中,列车已经绕过开封、商丘、兰考,向着天津开去,运行时速也从40公里慢慢提升到80公里以上。看着车窗外逐渐干爽的土地,感受着明显提升的速度,共患难后,列车工作人员和旅客们建立了家人般的亲情,一份依依不舍弥散开来……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士英 通讯员裴培 刘德才 魏晓明)

热点视频推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