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石症的中医治疗
中医药排石、溶石、防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应用效果,当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公认和采纳,本文就近年来肝胆石症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传统方剂
丁保健将胆系感染及胆石症辨证分型为:肝胆湿热、肝郁气滞、肝郁脾虚等三种证型,并根据不同证型分别施治。
①肝胆湿热型:宜清肝利湿热,通导腑气。该型又分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二类,前者以清热通里,佐以利湿,方用:大柴胡汤,柴胡、黄芩、生军、枳实、法半夏、白芍、青皮、连翘、金钱草、海金沙;后者治疗以利湿为主;佐以清热通里,方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柴胡、黄芩、生军、木通、泽泻、车前子、金钱草、海金沙,大便秘结者加芒硝,伴恶心之呕吐者加橘皮、黄连、竹茹、生地,热盛者加银花、虎杖、蒲公英。
②肝郁气滞型:疏肝理气为法则,方选柴胡疏肝饮,炒柴胡、白芍、枳壳、青皮、香附、延胡、川楝子、金钱草;胁痛甚者加姜黄,气郁甚者加绿梅花、佛手片,病久痛甚入络者加三棱、莪术、丹参,便秘加大黄,夹湿者加茯苓、川朴、苡仁、炒苍术。
③肝郁脾虚型:治以疏肝利胆、健脾和胃,方用消遥散加味:炙柴胡、炒白术、炒白芍、云茯苓、制香附、陈皮、炒当归、炙甘草、薄荷。头昏、便溏者加怀山药、碾木香、炒党参。
结果显效42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9%。黄骏用血府逐瘀汤根据不同的证型加味治疗肝内结石11例,经2~4个月治疗,痊愈2例,总有效率为90.9%。
于海鹰认为肝胆结石分为气郁型、湿热型、脓毒型等。
①气郁型用舒肝理气散:柴胡、枳壳、莪术、黄芩各15g,青皮、木香各10g,香附、郁金各20g,茵陈25g,鸡内金30g。
②湿热型用清利湿热散:柴胡、黄芩、香附、三棱、半夏各15g,青皮、木香各10g,龙胆草、山楂各20g,蒲公英25g,金钱草30g。
③脓毒型用清热解毒散:柴胡、黄芩、延胡索、半夏各15g,青皮、香附各10g,蒲公英、茵陈、金银花各25g、连翘20g。
均日1剂,纱布包水煎,分2次服;早晨服汤药1小时后,用通结攻下散(大黄15g,芒硝20g)开水泡服,1~2日1次,10次为1疗程。结果治愈48例,显效10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91.4%。
王品一治疗胆结石用四金汤:金钱草60g,郁金、鸡内金、海金沙、焦三仙、白芍各30g,柴胡、甘草各60g,香附、佛手各15g,青皮12g,生大黄10g(后下)。右腹下痛甚加川楝子、元胡;盛热加银花、连翘;呕吐加藿香、旋覆花、半夏;腹胀加砂仁、川朴;发热倍柴胡量;黄疸加茵陈;泛酸加乌贼骨、黄连、吴茱萸;气滞加枳壳、木香;气虚加党参;血瘀加丹参、三棱、川芎、桃仁、红花。日1剂水煎分4次服。结果治愈10例,好转3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8%。
王开夏治疗胆石症59例,用方:茵陈、金钱草、大青叶各60g,木香、枳壳、硫酸镁各15g,大黄50g(后下),柴胡、槟榔、龙胆草、元胡各12g。恶心、呕吐加法半夏,感染重加金钱草;痛甚加川楝子。日1剂水煎服,10剂为1疗程。结果:治愈55例,显效4例,随访2年以上,复发1例,总有效率达98.3%。黎涛用芦金溶石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用方:金钱草、芦根、郁金、金砂牛、生鸡内金、三棱、莪术、青陈皮、夏枯草、厚朴、当归、白芍、柴胡、甘草。胁腹痛甚加元胡;便秘加大黄;湿热重加茵陈;阴虚口干加沙参,日1剂水煎服。治疗1~4个疗程,痊愈5例,好转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7.7%。
刘秀龙用茵陈30g,大黄(后下)、栀子、槟榔、鸡内金、木香、黄芩、丹皮各12g,金钱草、海金沙、连翘各15g,柴胡、延胡索各9g,蒲公英、板蓝根各18g,大青叶20g,日1剂水煎服,30日为1疗程。结果痊愈36例,显效22例,好转8例,有效率100%。
徐青霞用金钱草30g,茵陈、生大黄各15g,青皮、陈皮各7g,柴胡、木通、炒枳壳各5g。呕吐加吴茱萸、黄连;腹痛加元胡、川楝子;热甚加栀子、黄芩;湿重加苍术、川朴;便秘用大黄;便溏用制大黄。日1剂水煎服。结果显效61例;有效5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4.4%。
李定江用金钱草30g,柴胡、枳壳、白芍、海螵蛸、淅贝各10g,郁金6g,甘草3g。胃痛加蒲公英、甘松;肝火加丹参、香附;阴虚血热去柴胡,加焦山栀;寒象加桂枝;寒湿加吴茱萸、苍术;燥象加花粉;黄疸加茵陈;便秘加大黄;恶心、呕吐加半夏。每日1剂水煎服,3个月为1疗程。结果痊愈37例,有效43倒,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93%。
殷晓艳用金钱草、虎杖各90g,枳壳、木香、元胡、栀子、鸡内金各60g,白术、大黄各30g,浸泡40分钟后温火缩煎500m1,装瓶备用。磁化仪用锶铁氢体,131瓦型磁铁2块,异名极对置于药瓶中央部位两侧,并将药瓶浸泡于冷水中24小时。100m1/日,2~3次,饭后服。对照组50例,用未磁化的本方,均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分别治愈32(88%)、2(4%)例,显效281(77.4%)、11(22%)例,有效27(7.4%)、20(40%)例,无效23(6.4%)、17(34%)例,总有效率93.6%,66%,(P<0.01)。
陈军以黄连温胆汤化裁治疗胆囊泥沙结石,用方:黄连、法半夏各6g,云苓、竹茹各15g,陈皮、郁金、鸡内金各12g,金钱草30g。大便干结、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加大黄(后下)10g,厚朴12g;性情抑郁、嗳气、右胁闷痛者,加香附12g,柴胡8g;纳呆面色不华、大便溏稀、舌淡苔薄白,脉细者,加党参12g,焦白术,15g;口干、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者,加生地12g,沙参30g;右胁钝痛者,加川楝、延胡各15g。结果痊愈31例,好转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
中成药(冲剂、片剂、丸剂)
冲剂:牛树凯用方:柴胡、黄芩、栀子、木香、白芍、桃仁、赤芍、蔻仁、鸡内金、青皮、金钱草、茯苓、通草按加工工艺制成冲剂,每袋20g。①非手术组200例,无石性胆囊炎用本品1~2袋,用14~28天;结石用2~3袋,用28~42天;均日2次口服;②术后组50例,术后2天停用抗生素,用本品1~2周;③术后对照组50例用常规西药治疗。结果三组分别治愈48、28、8例,显效76、18、12例,好转70、2、15例,无效6、2、15例。
片剂:刘炳午用方:川楝子、白术、茯苓、当归、白芍、茵陈、栀子、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等,每片含生药0.5g,15片/次;对照Ⅰ组72例,用胆石通片6片/次;对照Ⅱ组81例,用消炎利胆片6片/次;均日3次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临床控制炎症三组分别为301、33、30例,显效37、19、22例,有效24、11、16例,无效6、9、11例。排石疗效分别为临床治愈82、6、1例,显效128、19、3例,有效74、22、25例,无效62、21、145例。
胶囊。杨爱华用方:鸡内金、白术各3g,生黄芩2.5g,知母、穿山甲各1g,白芍、王不留行籽、硼砂各2g,芒硝、枯矾各6g等,按加工工艺制粉,装胶囊,每粒含生药0.3g。3~5粒,每日3次饭后服;3个月为1个疗程。忌生冷、油煎食物。结果:痊愈9例,显效56例,有效50例,无效11例。张有义对治疗组78例用肝胆排石胶囊(用方:茵陈3g,郁金20g,黄芩、栀子各15g,生大黄12g等),4~7粒/次;对照组30例,用溶石片5片/次,日3次,口服,10天为1个疗程,用3个疗程。并用推按运经仪及微波多功能治疗仪治疗,日1次,配合吃炖猪蹄。结果:两组分别治愈27、4例,显效38、8例,好转7、9例,无效6、9例。裴德恺用金石散内含硝石、矾石、郁金等,按加工工艺制粉,每粒胶囊含生药1.02g,5粒/次,日3次,饭后服。3个月为1个疗程,用2~4个疗程,对164例治疗2~30个月。结果:痊愈6例,有效73例,无效65例。总有效率60.3%。
小 结
有报道认为,胆结石形成的原因主要为虚实两端,而实论者居多,虚论者十不足一二。实论者有“肝胆通降功鹋失常,湿热煎熬胆汁所致”“胆热或胆火旺盛及情志不舒”“胆为洁净之腑,湿热长久蕴结,胆液不清,凝聚成砂,日久渐大,终成胆石”,“肝胆气郁,湿热蕴结,煎熬胆汁而成砂石,若湿热炽盛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肝胆实火”“湿热痰浊阻滞中焦,凝滞积结成结石”“肝脾不和、食少、纳呆、恶心呕吐、便溏腹胀、胁痛暖气等,应予实脾”。总之肝胆结石病变皆与肝胆、肝脾、胃肠关系等较为密切。其病因乃情志不调、饮食不节、蛔虫上扰等引起气郁、血瘀、湿热、阴虚而致气血运行不畅,郁积肝胆,肝胆疏泄通降失常、胆汁煎熬、凝集成砂,渐成大石而为本病。虚论者认为,“五志化火耗气阴,邪毒内侵肝受损,女伤胞脉损先天”;肝气阴虚而自竭,肝血过耗血气损伤,肝体受损气阴两虚。肝脏自身虚损与胆石症密切相关,肝脏自身精气之强弱为肝胆石症之源。
排石、溶石以通降为用。“舒肝理气,清利湿热,通瘀导滞,清热解毒,通结攻下”为治疗规则,以达到“通腑泻实,急下存阴,邪去正复”之目的。本文所举基本方,用药不尽相同,但是柴胡、大黄、茵陈、郁金、金钱草、黄芩、栀子、木香、内金、香附、白芍、海金沙、枳壳最为多用之物。据文献报道大黄、茵陈、栀子为利胆之物;黄芩、大黄、茵陈、金:钱草、栀子、柴胡、香附、枳壳生胆汁;郁金、鸡内金、茵陈、栀子、枳壳、香附具溶石、防石之功能;金钱草、柴胡、大黄有解热、消炎、杀菌之作用;白芍、木香、枳壳、香附可理气,金钱草、栀子、木香、枳壳、大黄行活血化瘀、软坚化瘀之功;栀子、茵陈促进胆囊收缩;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利胆排石。因人而异,因病而异,辨证分型,据型施治,合理用药。
肝胆系统整合和自稳态生理调节的紊乱是肝胆结石产生的基本原因。机体在正常情况下,但胆囊内的胆汁产生射流及漩涡运动,不会形成粗大结石,即使有结石的微粒出现,也将会被冲入肠腔而排出体外。当机体遭受“外感湿热、肝胆疏泄、蛔虫上扰”导致病因袭扰,致肝胆系统部分或整体出现器质或功能性病变时,其整合、自整态生理调节出现紊乱或破坏,结石基本条件由此产生。是故排石、溶石之根本目的在于防石。疏泄肝胆、清肝利湿、清热解毒、解郁和胃、健脾疏肝、排石、溶石,以解除患者之病痛。而祛湿利胆、通腑疏肝、理气消胀、活血化瘀、健脾和胃可增加胆汁的分泌,促进胆汁排出,阻止、减少结石产生或令微细结石溶解排除于肝胆之外,才是中医药研究的重要方向和课题,也是中药防止肝胆结石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