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日课081丨权变要以遵守原则为前提
今天是孟子日课第81节。欢迎你留言交流。
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战国时代,不少人都去干谒诸侯以谋取功名,而孟子以道自重,不肯妄自屈尊去求见。弟子陈代觉得老师过于清高了,就跟孟子说:
君子以行道济时为急,得君而事乃其本心。如今您不肯去拜见诸侯,未免太拘泥于小节了。如果您肯去见他们,大则成就王者之业,小则成就霸者之业。况且《志》书上说:枉尺而直寻。意思是说人之处世,若屈的只是一尺,伸的却有八尺,则失去的少,得到的多,似乎可以试一下。
枉,屈。直,伸。古代八尺为一寻。陈代这是劝老师舍小节以成就王霸之业的大事。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给陈代举了个故事说:
以前齐景公田猎,要召虞人,就是猎场的管理者,当时人君召臣下,会有不同的信物。召大夫才用旌节,召虞人应当用皮冠。虞人见用旌节召他,就不肯去。齐景公对其违抗命令很是生气,想要杀他,可他并不因此而畏惧。
孔子见这个虞人能守其官,称赞说:世间有一等志士,常思固守贫穷,就是死无棺椁,弃在沟壑,也不怨恨。有一等勇士,常思捐躯救国,就是战斗而死,不保首领,也不顾避,正是说的这个虞人。
孔子为什么对虞人褒奖有加?就是因为召见他的信物不对,他硬是不去。假若我不等狗诸侯的召唤就过去,那又是怎样呢?
孟子并不是不想得君行道,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在义的准则衡量下,却不应当去。循义而行是孟子的原则。
这当然不是僵化原则,因为所有的权变都是以遵守原则为前提的。否则,今日舍一点小节,明天舍一点小节,随性而为,逐利而行,就可能在一点点的委曲求全中,突破底线,步步陷入无尽的黑暗之中而不自知。
欢迎你在留言区交流。别忘了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你的朋友。在这里,读懂中国经典。
温故知新
回复关键词“论语”,进入论语日课的学习
论语温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