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霞|择师求学记
无用为大用
传道授业解惑
寻
师
雅想学古琴,已经说了有大半年了,我一边答应给她找老师一边想着老师的途径。
现在的培训机构多如牛毛,古琴虽是相对小众的器乐,但随便找个老师教的话并不难,难在不随便找。
地域,水准,性格,风格……都是要考虑在内的因素,俗话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因为学器乐离不开老师手把手指导,指法,力度,以面授为宜,需要老师在本地;万事开头难但也是最容易的,刚开始如果一张白纸,各种章法习惯入门养成,练习时间长了,习惯成自然,好习惯受益终生,坏习惯要改起来真是费老鼻子劲,像用一块橡皮擦花功夫精力把之前的擦去还要再添上新的,所以可以说老师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起点;
好的老师不仅仅是传授技能知识,更是以人格魅力熏陶孩子,会直接体现在性格上,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孩子相处,一言一行直接让孩子看在眼里也留在心里,更细化说来,教与学是一个互动过程,好的教师能够因材施教,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可以拓展,包涵专业而不仅限于专业;
至于风格,每门学科都会有各种流派,器乐莫能例外,因为我对古琴是门外汉,这便只能随缘了。
把这些条件列出来,别说在一个小众门类里找老师了,就是放眼大众找这么一个老师也是凤毛麟角。
互
择
想来想去,我找到昔日的同学阿蓉,她弹古琴已经有年头了,或许对这个圈子有所了解,请她介绍老师,她想了好一会,说有熟悉的老师在北京,但最近没开学,也不知道今年还去不去北京,我突发奇想,说这样的话那网络学琴也是可以的吧(开始自己突破地域限制了),她说这恐怕不行,还是面授好,我又想,既然网络学琴可以,那不用找老师了呀,你就可以给我娃做老师,我很是相信她的琴艺和为人。结果她来了一句:不行,我怕教不好。我说:但凡有了这样的顾虑就不会教不好。
让我稍等片刻之后阿蓉已经联系她的老师,并向老师介绍了孩子的情况,本来老师觉得年龄偏小有些犹豫,但一听说孩子喜欢看书就答应了,未了,阿蓉说了一句:果然谁都喜欢爱看书的孩子啊!她问我有没有雅平时写的作文,这好说,我便从雅朋友圈里选了几篇不同风格的文章发给她看;她让雅听听管平湖的曲子谈谈自己的感受,雅一小时后发来了一篇近400字的《离骚》乐评。这整个过程,很有些面试的感觉,至此,老师算是愿意接收这个弟子了。
看起来是择师,但也是师择徒;不仅择师,推荐老师的人也是很重要的;
双向选择,彼此都慎重,理应如此
往
事
在3岁多的时候看了姑姑家女儿演出排练后雅就总念着要学跳舞,等到四岁半开始学舞蹈,我通过一位花样滑冰的妈妈给她找的启蒙老师,一年后她想学芭蕾,又给她去北京舞蹈学院上课,期间回长沙,她想继续学,又通过北京的芭蕾老师介绍了他在长沙的同学继续学,当时我们住河西,舞蹈课在河东,往返一趟近5个小时,每周我都带上饭倒两趟公交车陪她去上课,风雨无阻。
选择老师之前我会认真考量,选定后就会铁了心去克服一切困难跟从。
在北京上芭蕾课的时候,有次雅和我说老师总是只叫一个小朋友做示范,她希望自己也有这样的机会,我看了公开课后觉得雅雅有时候确实也还是跳得不错,课后找老师私下沟通,告诉他孩子的想法,问是否可以换不同的孩子做示范,老师很欣然地答应了,不久后雅就得到了上台的机会。
我们厦门玩,雅还特地挑选了一套明信片,从中选出一些送给舞蹈老师和钢伴老师。
不论是在北京,还是在长沙,不论是课外学习还是校内学习,雅总是能和老师和同伴们建立除了学习之外的情感上的联接,学习好像从来不是她唯一的内容,她还得到了滋养,这样的滋养与学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想起了在我的成长经历中的几位老师,也都是不论学业还是人格熏染都让我获益良多,因篇幅问题在此不展开详述)。
我发现雅喜欢的老师们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热爱自己的专业与职业。一个人对自己工作的热爱是能通过各种方式体现出来的;这种热爱必然地会促使其在专业上精益求精,并且会传递给学生,这种热爱本质上是对生命的热爱,凝炼成人格魅力的一部分,吸引着学生。
无
用
虽然找老师和学习的过程都不容易,但不因为这些不容易要求孩子坚持或者每天必须练习;帮她找老师,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找好老师是我这个妈妈的事,是我愿意为孩子付出的,也是我认为自己该做的本分,“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想要好的收获就需要从耕耘开始,但却对收获如何随顺自然,接受任何结果而无愧于心,因为过程已经尽力,对自己不再有遗憾;
做事,莫过无愧于自己。
至于学得如何则交给孩子,因为这是她的事,坚持还是放弃,练习还是荒废,这是她的选择,她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因为我费心费力就要求她必须如何来“对得起”“回报”我作为交换。
找好老师者花费了时间精力金钱也不是为了 “学有所成”——如果学有所成的定义只是功成名就的话;学习不是为了“有用”,它可以是“无用”的;很多时候的“有用”只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代名词,恨不得今天投入明天就产出,今天的高投入也只是为了明天的高回报;而“无用”之用却往往在目光所及之外,也只有具备“无用”心态才能耐得住寂寞冷清,经得起诱惑考验。
喜欢,感兴趣就去体会,感受,欣赏,这也可以是目的和收获,或者说,可以无目的。
这也是我小时候的经验,大概从三年级开始,自己找了字帖练习毛笔字,对着简谱弹电子琴,跟着道听途说的文章看中外名著哪怕似懂非懂囫囵吞枣,照着好看的画临摹,在那个年代哪有素质教育,也不知道这些可以当饭吃,它们通通和学业无关,没有父母循循善诱更不可能会强迫打卡,在他们眼里没有不务正业就很不错了。
好在我的母亲除了不喜欢我看课外书(觉得浪费时间,不止是“无用”,甚至有害)之外其它的她不懂但也不拦着我,还力所能及给我提供条件,给我买电子琴,给我她办公室的钥匙让我去弹脚踏风琴,对于我画画写字下棋之类的也并不阻拦,在我看来,支持是奢侈的,不阻拦就已经是给力的支持,幸亏在那个年代还没有“赢在起跑线”上的概念,我们这一代人相对来说可以自由地学习,这样的学习就是享受和乐趣。
甚至延续到读高中,因为我初中毕业时成绩并不好,妈妈执意让我读高中,“哪怕没有用,多读几年书总是好的”,非常感谢妈妈,她的坚持,让年少懵懂的我有机会走到了今天。
高中几年,我只喜欢语文,大量时间用在了阅读各种课外书籍外加写日记上,大概每天要写近两三千字,从小学到高中直到参加工作后,大概写了二十几本日记,小学时每年的生日礼物就是妈妈送的一本日记本;我也从未想过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将来要当作家而写而读,但在多年里,写作成了自我陪伴的一种良好方式,并且成为咨询师后以这种方式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来分享给更多人,这是当年我万万没想到的,那时候全凭“喜欢”二字。
这些在当时看来都“无用”,可是没想到这些无用的琴棋书画零零碎碎积攒组装起来加上一直对“无用”的耐受在我年近四十时成了“大用”:它们构成了我精神世界的宽泛与深厚,被精神世界的丰富精妙所吸引,对专业能发自内心地热爱,孜孜不倦地探索,也养成了我在利益诱惑当前时能冷清安稳的心态,很少去随波逐流地盲从,而是相信自己的判断,这一切融入成为我人格的一部分时,保证了我能在坎坷中走到今天。
无用为大用
守
弃
它也体现在我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态度上,她喜欢,感兴趣,想了解,得到了体验,在这个过程中,精神和心理层面就能得到满足和收获,也包括她的坚持,选择,放弃……都是学习的一部分。
坚持一直被列为一种好的品质,毅力和珍惜,确实,滴水穿石,铁棒成针,九层之台……有太多关于它们的故事和谚语,它们确实也是一个人有所成就的前提,常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拿来励志。
但没有绝对的放弃与坚持,每当我们选择了放弃其中一样,一定是得到了另一样,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为了得到另一样而选择了放弃这一样;
作为母亲,我尊重她的选择,无论坚持还是放弃;谁说放弃不是人应该拥有的权利呢?哪怕这并不符合父母的心意,但这往往是一个人的退路,不至于走向绝境;只有品尝过放弃才懂得放弃的滋味,只有坚持才能收获坚持的硕果,没有放弃的懊悔就不会懂得坚守的重要,我也相信她会为自己的放弃和坚持负责,同时也会让她有足够的时间慎重考虑,因为这是只能由她自己来承担选择的后果,她需要为她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负责,她的人生之路得由她自己走出来——既然她是一个独立的人。
每个人都会为成功和只有成功(虽然这是不可能的)付出代价,错误和失败挫折也是人生路上的老师,作为父母,是否允许孩子犯错和失败?为什么?是否能陪伴孩子一起面对错误和失败?
学习不仅仅是技能,而是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有什么渗透到了自己的内心深处,成为人格品性的一部分。
“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太公家教》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有师如此,为父有何不可?切莫“小学而大遗”,“无论贵贱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说》
找好老师后,我给女儿发了一条信息:尊重自己的选择。
阅读延伸
作者介绍:湘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阿苏心理工作室合作伙伴(2014~今),心理咨询督导,精神分析倾向心理咨询师。中国石油大学兼职咨询师(2016~2017),中央财经大学咨询助理(2016),中南大学兼职咨询师(2017~2019),长沙理工大学团体督导带领者及兼职咨询师(2017~2019)。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成为一名妈妈后将心理学,教育学深度融合到家庭,婚姻,育儿及生活之中,不断体验证实,知之行之不懈不怠。
如需咨询请先阅读:湘霞|咨询师的流派.态度.心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