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画家画完31幅画后自杀,留下的作品让人可怕!
文/王呈祥
这是一幅油画,画中除了我们用肉眼能够看出的人和物,还能看到什么?是孤独、是灰暗、是情绪、是藏不住的恐惧……谁能想到,它的作者竟是一位精神病人,而它又是在他23岁自杀前所画。
他叫亚当·谭(Adam Tan),是一位来自新西兰的华裔画家,也是一位十足的90后。虽然说年纪不大,但在新西兰他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由于绘画作品另类不易懂,人们称他“情绪画家小梵高”。
六年前,他因精神疾病住进奥克兰一家精神病院,不久逃出,后经多番寻找,在一公园草丛里找到了他的尸体,医学鉴定证明为自杀。在住院前的两年里,他共创作了31幅油画,每一幅都让人触目惊心,而(图1)那幅就是其中之一。
因何故要自杀,不得而知。但是,从他生前留下的诸作品中,似乎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我们来看以下三幅。
01
这幅画展示的是一个人站在了电线杆上,而且脚是似挨似不挨的。按照正常逻辑,画面中的景象是不符合常识的。首先,三条电线是高压线,人一旦触及,后果不堪设想;然后,没有任何辅助是无法站稳的,况且脚仅触碰一点;最后,相关部门绝对不会让人这么干,当然除了电工维修,但他不是电工。
如果画一个人依靠电线杆上,没什么稀奇的,但站在电线杆上则要颠覆正常思维。而整个画面又以灰色调为主,让观者不寒而栗。这么画,作者是要表达什么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又或是敢为天下先?只有一种可能:不顾及脚下的危险,也不管别人的看法,只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02
看到这幅画,瞬间就被吓一跳——一个干瘦如柴只剩下皮包骨头的躯体,透过远处的一丝光线,伸手似乎要抚摸什么,但又摸不到;张着嘴,似乎又在和对面的人说些什么。这样的举动,酷似一位爷爷摸着孙子的头,“乖孙子,以后要常来看爷爷”,尽显孤独;又酷似一个人用手遮住即将被风吹灭的蜡烛,嘴里还念念有词,“不要灭啊,这是我的最后一束光”,尽显绝望。
这么画,作者是要表达什么呢?画中的形象与作者很相似,瘦弱、憔悴、无奈,而画中所要表达的,正是这些。由此可见,作者本人平日非常孤僻,有什么事都喜欢自己藏着,不愿和别人说,或是不知和别人怎么说。
03
这个画面,就问你怕不怕?忒吓人了,不由得让人毛骨悚然。一个穿着西装的骷髅,怀抱一张类似人脸的面具,一个女子从背后搂住他,右手通过右肩前胸搭在他的左肩上,左手通过左肩和前胸放在那张人脸面具上,他又用左手握住女子的右手腕。
看完整幅画 ,不禁让人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男人忙碌了一天,晚上回到家的景象。白天,他在外西装革履,逢人就要假装笑脸,甭管是不是认识,也不管自己愿不愿意,都要戴上面具;晚上,他下班回到家,摘掉假装的面具,回到真实的自己,妻子一边安慰他尽委屈的躯体,一边擦拭那张面具(因为明天还要戴上)。
以上三幅作品道尽了亚当·谭的情绪,的确“情绪画家”的称号很适合他——用画笔把起伏的情绪发泄在画布上,将眼中的事物与内心的感受融合,绘制出打破认知不合理而又合理的作品。
常听身边人说,搞艺术的都不是正常人,不管是内在还是外在都很奇葩。在现实中生活中,也的确是这样。对待同一件事物,常人会认为就是事物,而艺术人则认为物外有物;外在着装和发型,常人会认为要得体、要适合,而艺术人则认为要另类、要不同;常人要的是生活,而艺术人要的是精神。
战国时的庄子(庄周),他得知自己妻子去世,不但没有伤心难过,反而还敲锣打鼓地庆祝;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人生最后的十几年里,都是在精神病院度过的;荷兰大画家梵高,放弃家庭优越的生活,独自一人颠沛流离,还把自己的耳朵割掉,最后终结自己的人也是他自己。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特博士,用现代精神病理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人类近代300位名人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天才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而天才也是孤独的,正因为孤独,亚当·谭才患上精神疾病,这应该就是他自杀的原因。虽然他很有才华,却因此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23岁,不免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