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出路,不是藏污纳垢之地。
为了一些个灌了水的论文指标,就不要了我们优秀的学术传统。
科研领域的门道,饶教授当年掀开的只是冰山一角。以及近期宁波的新闻,为了提升一些世界化的进程,放低身段去吸纳一些不够格的人进象牙塔,属实丢人。
学界被内部不良之风长期干扰,这都不算是什么新闻了。
应该为国计民生服务的高校,应该回归于学生、回归于社会,而不是为了某些人的个人事业服务。
教育上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又因为各个专业特殊性的问题,掌握话语权和专门知识的人终归是少数,门道太深,水也太深。要打破这少数人的话语圈层,不好做。
有关于教育话题,似乎人人都能说两句。可实际上,大家离看透这门道和深水实在太远,更何谈把民意渗进去。
别说大家了,也别说何主任了,就连许多有位置枢要的大人物,也都对这些“校序庠学”雾里看花。
可是,尊师重教是我们的优秀传统,但不是容许藏污纳垢的借口。
所以,便有了今年5月份,御史台第7轮巡视。携尚方宝剑的御史们来到教育部和31个中管高校,去抓关键少数。
不查出点问题攥在手里,怎么破除改革阻力?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智慧。
要么接受改编,要么接受下编。
6月9日,吏部和丞相府发布了清华园副校长的任职命令,这则新闻意味着,中管高校副校长的任免权从教育系统正式回到了中央。

未来这样的新闻,将会成为新的定式。清华打了个头阵,既是地位体现,也是支持的表态。
原来固化的晋升路线,围着一个高校、一个山头、一个学阀门派攀爬的路子,正向成为往事进发。
这也意味着,无论是学术上的近亲繁殖,还是组织上的土围子,都会减少很多。至少,高校内的御史大夫不会再从本校产生。
距离2012年已快十年了,才开始动他们,足够显示我们的“尊师重教”了。
他说:“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教育这块骨头一定要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