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真实的自己:如何判断认知的确定性
上文讲到要依据确定的认知行为,那么如何判断什么是确定的认知呢?
(这里确定的认知指无条件的,适用于任何境况任何人的。)
确定的认知是真实的,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所以没有比较分别。任何带有不平等意识的认知都是虚假的。二元世界里,所有事物现象都是相对的,有利就有弊。在某个条件下是好的,换了条件就是坏的。因此,包含好坏对错高低等相对意识的认知,如果只是单纯表示事物的状态,是没有问题的,但也只能是在某个范围内确定的认知。如果背后隐含着不平等,就是绝对错误的。
不平等就会产生情绪,带着情绪的认知一定是虚假的。
比如“我的情绪是由别人引起的”这句话的背后就带着愤怒的情绪,就如同在说:都是别人害的。
上文中我讲过在行为之前要多问几句:我的认知是真的吗?
只要耐下心去问,你就发现内在会产生疑虑,感到不确定。尽管你的头脑认为是真的,是确定的,你的内在还是不安的。因为真实的认知就在我内,是真是假其实我很清楚,只是当我被虚假的认知引发的情绪暂时蒙蔽住,左右了,我便无暇辨别认知的真假。把虚假的当真,真实的自然便无法再现。
因此,获得真实认知的最佳途径便是感受情绪。不把情绪用行为转移压抑,而是令其自行化解消失,真实的认知就会现身。
比如,当我认为别人在伤害我的时候,我会感到愤怒。如果我把情绪发泄在他人身上,就是认同了这个认知,把它当真了。而忘了问一句:这是真的吗?别人真的是要伤害我吗?
如果能够忍住行为,只是感受那个愤怒的情绪。情绪会自行转化,从愤怒到委屈,到悲伤......等到情绪平息后,你可能会发现别人原来是想帮助自己,或者只是为了保护他自己的利益,或者仅仅因为言语上的误解,总之“认为他在伤害我“”的认知是不符合事实的。
在感受不到情绪的时候,可以依据正确的逻辑进行判断。比如,逻辑正确的前提是每个定义要清楚确定。
以这个认知为例:“我不接纳自己”。
其中“我”和“自己”的定义是什么?是不是一个?
如果是一个,主谓语相同,这句话就不合逻辑。
如果不是,后面的自己是否应该指自己的......
自己的都包括什么,姓名,性别,性格,爱好,行为......是不是都是自己的一部分?
那么不接纳的是所有,还是其中某一部分?
再举例:孩子必须好好学习,将来才能生活幸福。
学习的概念是什么,是仅指在学校里接受教育,获得好分数,还是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幸福又是什么概念,仅指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吗?幸福的感受是否只能自己说了算?拥有什么能保证获得幸福?
常见的逻辑错误还有:错误归因。
比如前文提到的认知“我的情绪是由别人引起的”。
其中别人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准确的说是别人的行为,态度。
那么别人的行为态度与我有什么关系?
是不是我有一个认知在先:他应该如何如何。一旦对方没有符合我的认知,我便升起了情绪?
如果我没有这样的认知,还会介意他的行为态度吗?
因此,引起我情绪的究竟是别人的行为态度,还是我自己的认知?
逻辑错误:不当类比。
我们经常拿自己和他人比较,但人与人之间根本不存在可比性。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从来没有具有完全相同条件的两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没有人处于同样的位置上。就如同赛跑,不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起跑,然后用统一的终点线判断谁的速度更快,岂不是荒唐之极?
人只有和自己的过去比,努力发挥自己全部的才能,活出最好的自己。
如果发现自己现在的认知是不确定的,就要尽量忍住行为的冲动。忍不住也没关系,但是要知道既然是不确定的前提自然会带来不确定的结果,不要再因结果不满意而怨天尤人。
如果认为自己的认知是确定的,但是没有得到确定的结果,说明之前的判断有误,需要加强对正确逻辑的学习。
在放下错误的认知和感受到新的认知之间,会有一段时间间隔,令我们产生混乱不安。就像要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开始总是不适应的。这就是从虚假走向真实必须付出的代价:穿越恐惧,承受痛苦。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宁愿活在虚假中的原因:不敢面对恐惧。
总之,想要活出真实的自己,请务必在行为之前提醒自己停一下,忍住行为的冲动,首先感受内在的情绪或者思考一下现在的认知是否是确定的,是否存在逻辑问题,以便确定自己的选择。
最后再强调一下:
真实和虚假只是一种状态,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请首先确定自己的选择再谈如何做。即先要活得明白: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我知道我在做什么。
在没有感受到真实之前,我只能在虚假中做选择。现在我写文章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还有一个新的选择项:真实。而选择权始终在你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