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的格局

1935年的中国,内忧外患、烽火四起、政局动荡、变幻迷离。
这一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要把中国的华北五省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中国处在了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央红军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贵州的一座小城载入了史册;这一年,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硬是在险恶的刀尖上跳出了精彩的“芭蕾”;这一年,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座永垂千古的精神丰碑;这一年,中央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用品质和智慧实现了中国历史的乾坤挪移......
飞夺泸定桥成为中国革命突破重围、走向胜利的关键,聂荣臻元帅曾赞叹其“奇绝惊险”,朱德总司令作诗称赞“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毛泽东主席在《长征》诗中用“大渡桥横铁索寒”描写了泸定桥的高冷和险峻,彰显了红军坚韧不拔、英勇顽强、所当者破、所击者败的英雄形象。在机枪的阻击下勇士们如何闯过十三根光滑的铁索,这将永远成为历史之谜。
泸定桥,是一座铁索桥,也是一座泸定县当地人民的“智慧桥”,又是一座由中央红军二十二位勇士用鲜血和肉体铸就的“生命桥”。那高悬在天空中的十三根铁链,那铁链下咆哮奔涌的激流,那铁链背后映衬的悬崖峭壁、兀立险峰,那呼啸的山风,那密集参天的森林......像一幅“油画”,让人崇仰、让人敬畏。
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长的一座桥梁,它兴建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桥身由十三根铁索组成,东西桥台之间净跨100米、铁索长101.67米、桥宽2.7米。当时建桥者远赴铁矿丰富的荣经县铸铁索,因铁索太重,无法衔接两岸,先人们便创设出“索渡原理”,先将粗竹索系在两岸,再穿上10多个短竹筒,将铁链系在竹筒上,人工从对岸拉动竹筒完成铁链运输。这真是巧夺天工!踏上桥面,整个桥身起伏荡漾,如泛轻舟。行走在蓝天白云间,让人心驰神遥。
竣工后康熙亲自为桥题写桥名“泸定桥”,他用当地的地名命名,预示着这是当地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泸定人民的桥。但康熙不会想到,他修筑的让人平安出行的大众之桥却成了国民党阻击工农红军的屏障,从而使这座桥的内涵发生了本质变异。
这座泸定“大众”桥,在1935年因二十二位勇士而闻名全国,它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十三根铁索,一头连着“康乾盛世”,一头指向了中国革命的曙光,它劈开了通往新中国的共和之路。
……
1935年的泰安,却显得格外宁静。
这一年,人们像往年一样在泰山的脊背上耕作、在泰山的怀抱里砍伐、在泰山的躯体上索取、在泰山的顶峰上祈祷......泰山用他的无私和博大养育着一方生灵。
这一年,隐居泰山的爱国将领冯玉祥携妻带子先后在泰山普照寺、五贤祠、三阳观等地居住,过起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一盏茶、一杯酒、一本书、一挚友,念经文、谈时事、观风云、听松涛,好不快活。一时名流荟萃,门庭若市,高朋满座,人流如潮。那时冯玉祥除潜心治学、广结文友外,还植果树,办学校,建图书馆,创科学馆,并命名西路山脊为“科学山”。
一日,冯玉祥从五贤祠去科学馆,来到泰山大石峡,只见泰山西溪突然发怒,山洪爆发,水流湍急,像一头被激怒的狮子四处冲撞,卷起一人高的白浪。冯玉祥被阻隔在河溪东岸,进山谋生的樵牧山民为峡谷阻隔在西岸。看到这一场景,冯玉祥决定为自己、也为泰安的劳苦大众修一座桥。
于是,他多方筹资,并招募当地的石匠、木匠、铁匠、泥瓦匠等技术人员献计献策,开工建桥。手枪卫队的士兵、泰安民众、四匠艺人齐上阵,奋战六个月,一座坚固的单孔石拱桥屹立在人们面前。
桥为拱形石砌,横跨西溪谷口,拱高5 .45米、跨度16.15米,桥面宽2.8米、长46.2米。它简单质朴,清晰明了,桥面用就地开采的泰山青条石铺就,中间竖放,两侧横连;桥上有铁栏可凭,刷着红漆,一则防锈,二则青山绿水之间,一抹红色点缀,耀人眼目。栏杆均系手工锻造,铆钉扣合,美轮美奂。
大众桥像一幅“山水画”,它镶嵌在泰山的怀抱,与泰山有机的融在了一起。它一头连着人间,一头伸向宇宙,使人和自然实现了无缝对接,达到了“天人合一”、“人神共生”的理想境界。
竣工后冯玉祥亲自把桥命名为“大众桥”。他用“大众”命名,而不用“玉祥”、“泰山”、“泰安”命名,足以看出冯玉祥的境界比康熙高出了许多,因为冯玉祥知道,泰山是中国人的泰山,是世界名山,它也是属于世界的,这就预示着这座桥将会去承载世界大众的脚步。
冯玉祥的墓地就在大众桥的东头,他墓碑上那双睿智的双眼,在默默地注视着他的人生杰作,默默地欣赏着浩浩荡荡的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人流;默默地鉴赏着运山水的电动车大军和那滞留桥面静望泰山的“思想者”、用苍老的暴着青筋的双手狠命拉拽栏杆或用有力的双脚交替猛踹铁栏的晨练者......冯玉祥知道,不管人们怎样对待“大众桥”,“大众桥”都用博大的胸怀包容着。65年来,它顽强地屹立着、挺着坚强的脊梁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大众人”的“野蛮”与“文明”。
……
由大众桥想到了家乡的“爱民桥”。
我的家乡凤凰村坐落在凤凰山下,龙须河从村前蜿蜒而过。淡雨季节人们踏石过河,到了雨季人们只有沿河而下绕道过河,很不方便。后来,上级调整乡镇领导班子,派来了一位年富力强的“父母官”张爱民,他年轻有为,立志为民办十件“实事”,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为凤凰村修一座便民桥。
在张爱民书记的斡旋下,很快上级财政部门拨付资金,测量队、规划局科学谋划、绘制图纸,建设施工队跟进上马,奋战一年,一座恢弘壮丽的钢铸水泥桥呈现在人们面前。
桥为钢筋水泥混合浇筑而成,横跨龙须河,拱高5米、跨度12.5米,桥面宽4.8米、长52米。它富丽堂皇,路面用大理石装饰,两侧是青石栏杆,聘民间石刻艺人在青石栏杆上雕刻着精美的文案图画,桥的两头各有一根高高的灯杆,一到晚间,明亮的路灯照着桥面,更显得朦胧高贵、大气壮观,这桥就像一幅“宗教画”,高贵、典雅、庄严、神圣。
竣工的那天,张爱民书记亲自前来剪彩,并亲自题写桥名“爱民桥”。一时间,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们欢呼雀跃,高呼“爱民”,成群结队,载歌载舞。人们欢呼,人们歌唱,一座刚刚竣工的大桥成了人们欢歌笑语的舞台。
但天有不测风云,当人们对大桥的新鲜感还没有消失的时候,这座桥却意外地塌陷了。
原来,我们村有一个采石场,每天都有大量的石料从深山向外运出。采石场长为了多盈利,每辆运石卡车都是超载的。一日,当运石卡车路过桥面时,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大桥塌陷,卡车后腚在下、车头朝天卡在了断桥中间,司机命大,只受了些轻伤。
上级立即派人前来进行调查、监测,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桥梁质量符合建筑标准要求,塌陷的原因是运石车辆超载。之后处罚了采石场长,那采石场从此便一蹶不振,又恰逢倡导“青山绿水”、环境治理,采石场也便关门停业,退出了历史舞台。
政府又重拨资金修复大桥,抢修月余,“爱民桥”又恢复了原貌,只是在桥的上方多了一个横梁,对过往车辆的高度进行限制。村民也提高了爱桥意识,自觉地在桥的两头各安放了两块巨石,以限制来往车辆的宽度。有些老人在步行过桥时也小心翼翼起来。
“爱民桥”一头连着凤凰村民的幸福,一头指向人们的梦想。从此,人们从这里走出大山、走向市场、走向城市、走向世界。
……
三座桥,三幅画,三种意境,三样格局,它们以不同的面貌呈现人间,都在努力的尽自己所能奉献人类、造福民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