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原始的网红石头村

闲暇时,我喜欢寻找探访那些具有历史故事的古村落。距涉县县城约20公里的大山深处,就隐藏着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古村落。

对这个隐秘的小村落,作家称其为太行山里的布达拉宫;记者称其为深山里的石头王国;官方称其为最美古村镇。

画家眼里,它是创作写生的艺术宝地;都市人的眼里,它没有喧嚣,没有人车拥堵,没有空气污染,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这就是河北省十大最美古村镇之一的——大洼村。大洼村位于涉县更乐镇东部,占地25平方公里,117户,328口人。

大洼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因北侧青阳山与东西两峰相连,如同展翅欲飞的凤凰,古称凤凰窝,又名“大窝村”,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改称“大洼村”。

山顶上一古装老者盘腿打坐,梳着高高的发髻,眉额清晰,完全是一个惟妙惟俏的孔圣人的天然雕塑,故人称此峰为孔子峰。大洼村就在孔子峰的正前方。

大洼村周边被青阳山、砚洼崖等群山环抱,山上有孔子峰、骆驼峰、笔架山等自然山体景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为村里增添浓浓的历史文化色彩。

大洼村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传说宋金时就开始有猎户在这里开山造堡。

明朝嘉靖时,有一户张姓人隐居于此,并在这里繁衍后代,根据家谱的记载,已经传了28代。而这个村子,从来没有过外姓来此定居,是家族式的村落。

刚进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丰”字,希望年年大丰收。

新拓宽的进村大道,新建的村门,成了一座名符其实的石头古寨。如果在这里安装一道大门,整个村落就可以完全封闭。

穿过寨门,越过吊桥,进石头村。中国有不少古村称自己是石头村,但来过大洼村,你才能切身感受到,一个真真切切的,一个原汁原味儿的,一个活着的石头村。

因大洼村整个村子被群山环抱,为防山水,村里的建筑物只能依山就势建在沟谷两侧的崖壁上,两山坡之间的沟谷便成了村内唯一的主街道。

受地理环境影响,村中土地稀少,最多的资源就是太行山石。于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地取材、依山就势、建造屋院,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

因土地金贵,村里的房屋大多纵向发展,为三层楼房加四合院,十分具有太行山传统山居村落风情。

村民建房受场地的限制,只能往高处建。山里的房子大多都是两层,都是下层住人,楼上存放杂物。这家竟然建了四层高楼。

房屋的建筑依据地形,一律自由安排,建造的房屋,以个性为主,共性为次,房屋因财力不同而高低不等,有的一层平房,有的是二三层的小楼房。

建房的主要材料是村民们就地取材从山上取来的石头,一块块搭成小路,高垣,筑成房屋,就像布达拉宫一样。

他们凿石续壁、前筑高崖、后拓山坡、木头搭拱、青瓦铺顶、像积木一样,一块块搭建成小路、高堰、房屋,就像童话里的“石头王国”。

如今,这里石头房一座接一座,石头路一条接一条,峭壁嫁接峰崖,石堰续高悬壁,一家一崖,一户一峰。

院搭院,院叠院,房搭房,房赶房,参差错落矗立在“天然雕塑”孔子峰下,构成一座“悬崖石堡”。

大大小小的石头,像积木一样,一块块搭建成小路、高堰、房屋,俨然是一座古城堡,又宛如一幅美丽的油画卷。

这个深藏于太行山中的小村子,院落依山就势,参差错落,古色古香,无论房屋楼阁、长街小院,还是桌椅板凳,均以山石为原材料雕琢而成,完整保存了明清风貌。

从主街道沿着石阶路走近民居群,可以看到这些民居大都建在两丈多高的石堰上,院落都依山就势,建在陡峭的山上,大多都半边“悬空”,坐在石堰、石穹之上。

村子里全是石头垒砌而成的房屋群,山坡上一层层、一幢幢首尾相连的“石头城堡”,就像童话里的“石头王国”。

峭壁嫁接峰崖,石堰续高悬壁。这种建筑在村子里随处可见。这些房屋光地基就有近20米高,远远望去,整个村庄好像“悬”在山腰。

村子里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石头小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逐级升高,层层叠叠,保存的十分完好,颇具姿色。

整个石头城,结构完美,宏伟壮观,气势恢宏,被称为“小布达拉宫”。普普通通的石头,精美绝伦的建筑,令人惊叹不已,为先人而仰慕。

进入不大的村子,只见独特的明清风貌的古建筑保存完整,石头四合院,参差错落,古色古香,十分具有太行山传统村落风情。

沿着一条条石板路登高望远,一户户农家院落鳞次栉比。与石板路相依相偎的是两侧的石径,它们大多有玲珑的触角,可以通向家家户户。

一座座坐落在谷边的旧民居,看不到一块砖,从地基道楼顶全是一块块石头累积起来的,赞叹先人的智慧,也体会到他们生活的不易。

这里满眼是“石”,不仅村前的溪里,铺满形形色色的石头,而且村里到处是石,石屋、石桥、石窗、石墙、石道、石凳、石臼、石槽、石缸……

石墙接地,石顶空悬,石楼高耸,石阁飞檐,石街丛横,石巷绵延,石阶层叠,石径蜿蜒,石桥飞跨,石柱围栏,石凳长短,石桌方圆,石碾石磨,石槽石盘……

和石房一样古老的,还有很多上世纪40—50年代沿用至今的石磨、石碾、石臼等农家用具,它们和石房一起散发出古朴传统的民居气息。

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板路、石板桥、石台阶、石槽、石磨坊等随处可见,穿梭其中,犹如来到了原始部落,一切都那么复古、安静。

村庄的石房、石街、石巷、石桌、石凳、石碾、石磨,俨然一个天然的石头博物馆。200多幢房子错落有致,充满原始气息,延绵600多年的绿水青山哺育着生生息息。

众多的石构建筑,具有体量大、布局严谨、风格统一、山地建筑个性鲜明等特点,集中而又保存完好的传统山地村落石居形态。

跌宕起伏,凿痕斑斑的民房,寻阶而上的巷陌,宛然一座石头古堡,向游人默默诉说着久远的过去。

一条石板路,阅尽众生无数。这里不是传说,晶莹的石头确实会唱歌,只是每个节拍都是一个石阶。

迂回曲折是生存之道。村里面崎岖的小路,也全部都是用石块铺成的之字型台阶。

顺着街中的台阶层层向上,村子层次感极强,再加上石房石院,很有典型的北太行山村特色,非常美丽漂亮。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小山村。依山而上的石阶梯,由大小不一、薄厚不一的青石块砌成,石梯上下相接,石路前后相连。

到处可以看到各种样式长短不一、宽窄各异的石阶路。它和山谷中的主街道以及石头桥一起,编织成了遍布全村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一块块石头构成了大洼村的"石头文化”,古朴的石头小路筑成了一道道弯曲有致的通天路,通向山腰间的处处农家小院,尤如一个个"小世外桃源"。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具有赵州桥风韵的石头立交桥,这也是大洼村的标志性建筑。村中的石拱桥,人送称谓“石头立交桥”,也就是摄影师获奖作品《家乡的桥》里的原型。

2015年1月,一位涉县籍摄影师以大洼村为题材拍摄的《家乡的桥》,在第三届希腊国际摄影展中,获得HPSC金牌和评委推荐奖,由此揭开大洼村的神秘面纱。

正因这座桥,被摄影界的大咖们进入摄影镜头获得国际金奖,所以大洼村也响当当的走出涉县。好多摄影爱好者都慕名而来,参观大洼,一睹它的风采。

这座出了名的网红石拱桥,据说是一户有钱人家捐资所建,建成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很有赵州桥的风韵。历经数百年的世事变迁,依然完好无损。

石拱桥属于独拱桥,全部由大大小小的石头垒成,中间不含任何粘合剂,完全是大石头搭小石头、小石头搭大石头的积木式“力学奇迹”,令人赞叹不已。

桥上有“板凳式”石栏护路,可走人过驴行车,亦可坐下休憩。走在石桥上,恍如穿越到了古代。

桥下晴日走人过驴行车,雨天流水潺潺,加上两侧壁垒石屋,一幅石桥、流水、人家的水墨画便自然天成。而村内像这样的石拱桥共有五座,大小规格不同。

村中石拱桥下的河道,流淌过多少沧桑的岁月;桥上走过多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日子。

清晨从高处观“石头立交桥” ,桥下是日出而作的村民。

黄昏再拍石拱桥,桥下是日落而息的回家村民。

又是一座石拱桥,干涸的沟壑里没有水流,看上去很有沧桑感,特别是桥下河道里的石头,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被奔腾的洪水冲击后的伤感。

这里的主角绝对就是石头,用石头垒起的房子古朴、牢固。每一颗石头似乎都经过精挑细选,选用的多是青石,排列整齐,颇费心思。

石头是这儿的灵魂,虽坚硬,却给人以温暖与柔软的感受。独特的石头建筑让石头村变得朴实而蕴含文化气息,坚固的石头墙为村民们抵御了寒风,同时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石头是大洼村的情结,因此就有了石头式的幽默。数之难尽,说之不完。道是满眼乱石,看却秩序井然。天生石头王国,无愧今古奇观。

历经沧桑,风采依旧的大洼村,一切似乎都富有古意。古老的石房子,古朴的民风,远古的习俗,即遥远又现代,这就是我眼里的大洼村。

背靠大山,几垄薄田,祖祖辈辈,靠天吃饭。一座座古朴小院,拉远了时空,也拉远了现代文明。

近乎原始的小村子,借助政府大力宣传,一不小心成了网红地。石铺的小巷,层层叠叠的石阶,游人走的是稀奇,村民走的是希望。

这座古戏台是清代光绪年间建造的,整座戏台全部用石头建成。两个小门是后台,前面的平台是舞台。如今这个戏台也成了古董,所以才有了“记住乡愁”。

老戏台对面的龙王庙,始建于清朝初期。庙内正殿供奉着三尊龙王塑像,还有两幅保存完好的神辇。每逢大旱,抬着龙王爷到白云洞去设坛求雨。

关帝庙,不占地方的小庙,庙下走路,节约用地。古时村民为祈求平安幸福,供奉着关帝庙、土地庙等各路大神保佑,至今依然完好的供奉着。

清朝时期建的奶奶庙,雕工独特的屋脊,至今保持原貌。从古到今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村民们都会去奶奶庙、关帝庙、龙王庙进行农耕祭祀,祈求风调雨顺、谷物丰收。

当地的民风民俗,村民的信仰。供奉五尊护法神,也就是民间所说的五道将军。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的臣属,是冥间的大神,掌管世人生死与荣禄的神袛。

大洼村历史上,名人多多,后人妥善的保留着他们的故居,以昭后人。明朝河间县令张志斌故居,村里人每当提起他,满脸洋溢着对先人的崇拜和自豪。

重点保护院落——张士宾故居。张士宾曾任山东济南府阳信典吏。此院由其后代、参加过三大战役的张分堂翻修。

漫步在大洼村,抚摸着那一块块被时间侵蚀着印记的石头,仿佛穿越了时空,嗅到了它那古老的韵味儿。

石头房子木头门,大门已经有些发乌,时间在门楣上刻下斑驳的痕迹。

时间在这里感觉满了许多,那长满青苔的石磨和盛满雨水的碓臼,无不蕴含着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故事。

石墙斑驳,石板路光滑,时光冉冉,岁月流淌。石头老墙长年风雨洗刷,阴雨天渗漏的水渍,如同艺术家的灵感,形态万千。

屋檐上的一砖一瓦,都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房前屋后芳草萋萋,宁静而温暖。

大洼村依然保留着原始的农耕、生活方式。生产方面保持着拉犁耕地、手工点种;驴驮肩扛,搂背蓝擓;碾场放滚、木锨扬场;扫帚掠头、风车脱粒。

生活方面保持着大锅大灶、烧柴做饭;碾磨箩筛、抿节捞饭。大妈做的花椒油菜饼香味扑鼻。

被“岁月”熏的漆黑的灶台和墙壁。

家破值万贯,难忘是乡愁。

这里村民热情而质朴,即使是老人依然会自给自足忙碌操劳,即使是阿黄阿黑也只是慵懒着守在自家门口,一切都是原生态纯天然,不带半点矫揉造作。

她们有着一种超脱自然的心态,既使是陈旧的门框歪了,破损的窗户斜了,她们的脸上也是乐呵呵的。

他们有着一种知足常乐的心理,既使是一日三餐清茶淡饭,既使是日复一日粗布旧衣,他们也感觉幸福美满。

山里人就像石头一样,纯朴自然,朴实无华。她们栖息在每一颗善良淳朴的心灵里,她们播种繁衍在每一个踏实真诚的足迹里。

每逢晒秋季节,房前屋后,山涧边,小溪旁,到处都有乡亲们收秋晒秋的忙碌身影,晒秋成为太行山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

柿子、玉米、谷子,或铺在屋顶上、或挂在墙壁上,组成一幅幅五彩缤纷的“晒秋图”。

山坡远眺的老人,正在享受着清新空气的康养生活。这山、这石、这树、这人,不经意间为世人留下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石头房子石头路,石头碾子石头磨,陪着一位老人,守着一座旧屋,时光虽老,岁月正好。秋阳,暖暖地拂在斑驳的老墙上,坐在房檐下,静听大自然的物语。

村子中的台阶路,时上时下,景色迷人,步移景换。台阶,石墙,老人。一幅美丽的生态休闲画。

古老的建筑默默地承载着沧桑厚重的历史。古老的石拱桥,古老的石房子,勤劳而朴实的村民,大洼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份久违的宁静之美。

也许只有那生长在崖壁和堰壁夹缝中的木了树,最是那光阴的见证,最能透过历史天窗,触摸那古老的韵味。

这便是古老而又传统的农村,在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同时总会存在着一些偏差。但他们从没放弃过,他们一锄一锄的打磨岁月,试图挖出一片新天地。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村里的客栈,商店的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四面八方的游客云集农家乐,特色槐花溜豆腐的家常菜,颇受欢迎。

村里有许多村民自营的农家乐,价格也很实惠。有比较实惠的民宿,也有较为高档点的民宿。

村里民居多数都是较小的四合院,虽然面积不大,但是非常精致;主房宽敞明亮,配房别致雅观。

朴素的小院,风趣的主人。在这里,看到秀美的山水风光,嗅到清新舒爽的空气,感受淳朴的民风,欣赏到匠心独具的石头建筑,身心得到了很好的放松。

村中建了六个民俗小院,这是其中一个。这里的斗室井院干净、艺术、和谐,看上去很舒服。

室内的装饰也别具一格,同样也没离开了石头宝贝,这从某种角度也满足了那些厌倦了都市生活的人,让她们在这里享受到纯朴的民风,独特的魅力。

这里的客人是喧闹的,主人是沉默的,他们大多都是用纯朴的服务来推销自己的特色产品,比起别处的吆喝来,这里的微笑谦恭多了。

村里大多数都是老人,从不会主动去宣传,只希望来过的人们口口相传,朋友推荐给朋友,真心的感受这份古朴纯真。

走在村子里,你会发现这里老年人居多,他们仍在从事着生活所必需的劳作。

大洼村和许许多多的山村一样,随着城乡一体化浪潮的涌动,大多数年轻人都移居到了城里,长期居住在村里的,便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农闲了,村妇们三三俩俩的“张家长李家短,三只蛤蟆四只眼”,也是有的。打扮这么漂亮,也许是在等摄影采风的人来拍照吧。

大洼村村民依然生活着,有炊烟有流动的气息,所以整个村子显得有张力,不像有一些古村,少了烟火气,多了商业气。

2016年11月大洼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12月25日,大洼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

大洼村除了石头建筑外,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117户村民几乎家家养毛驴。毛驴是人们行走山路的得力助手,是主要的生产、交通运输工具,是村民的心肝宝贝。

环境决定了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山高坡陡石头路,梯田耕作披星月,毛驴是各家农耕作业,驮运东西的主要工具。

村里有很多毛驴,它们是村民的老伙计了。从前交通闭塞时,它们作为交通、运输工具,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大洼村里有成群的毛驴,圈养在河沟里的近百头毛驴,毛色体形各异,憨态可掬。

作为村子里主要生产、交通工具的毛驴,则实行集中管理制,以户为单位轮流放养。数百年来,村民们都将小毛驴视为心爱的宝贝。

山里人的“大奔”,驴驮的是乡愁,是收获。带着秋天的收获,满载而归,都说老马识途,驴也如此吧。

虽然现在富裕了,不少家有了小汽车,但毛驴的作用还不能取代,依然家家养毛驴,毛驴、石碾、老妪、鸡鸣狗吠、炊烟袅袅,依然是大山里的美丽画卷。

村中往来的常客就是毛驴了,人能走到的地方,毛驴就能走到,车走不到的地方,毛驴也能走到,这里最实用的是毛驴。毛驴,也成了游人过把瘾的道具。

现在的村民,白天和晚上,包括那头头小毛驴,也不能闲着。经过一番精心打扮,丑驴也变成了游客的坐下美骑,也在为村民发家致富做贡献。

见到外来人,毛驴们每每都会仰脖甩尾,合唱一首热情洋溢的迎宾曲。

小小石头村,被涌来的游客打破了往日的宁静,有慕名而来的,有洗肺而来的,有躲蔽喧嚣寻一方清静而来的,无论何种原因,目标一致而收获别样。

每天闪光灯咔嚓咔嚓声,每天小山村人叫卖声,每天驴蹄子哒哒的走路声,每天小石桥上下的合影游客,都因为那些会唱歌的石头,把这个村子推向了山的外边,然后成了网红打卡地。

纯天然的石头,清新的空气,悠哉的民居,吸引了山外的人,每个季节都有人结伴同行,品明清石头村,赏太行美景,尝山珍野味。

未经雕琢的石头,未经污染的空气,未经开发的村落,散步在这样村落的小路上,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心生温暖,多么美好而惬意。

漫步在宁静祥和的古村巷道里,享受着宁静祥和的慢节奏生活,仿佛穿越回到了千年前,又似走进一幅油画中,而我就是那画中人。

该村小落子戏、社火、庙会等传统文化很出名,深受村民的青睐。

大洼村小落子剧团始于1945年,是该村张洪金和张贵林二人拿粮、卖地筹款聘请师傅组建的。当时,剧团成员共24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再次恢复后延续至今。

每年元宵节,社火是村民庆祝一年丰收、祈愿来年更好的盛大狂欢,是大洼村最热闹的习俗。今天,热情好客的村民特意用花会的方式,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悬崖古堡之内,大红灯笼高挂,舞龙、高跷、竹马、旱船、秧歌、街头剧等沿街游行表演,村民载歌载舞、同舞同乐,热闹非凡。

在山村与落日缓缓道别的时候,当天边最后一抹晚霞褪尽,宁静的小山村亮起盏盏灯火,与天上的星光交相辉映,呈现出一种与白天截然不同的景象。

晓月升起,一幅山村多彩的夜生活“画卷”在这里展开。穿行在美若天街仙境里,徜徉在时间的长河中,看花开花落,品古色古香,自有一种惬意在心头。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盏盏彩灯就像黑夜中闪光的珍珠,蜿蜒而去,无穷无尽,点亮小山村所有的石头房屋,一条条街道变成大山中闪耀的银河。

夜晚的大洼村进入了金色的世界,满村尽带黄金甲一点不为过,灯光很适合大洼村这种石头建的房子,最美之处还是那座网红桥,吸引游客前来的正是村里的灯效和网红桥。

缘起一根长长的纯一色的黄色灯带,把全村缠绕链接起来,妆扮起来,光亮起来,妩媚起来,妖娆起来,魅力起来。

每天小石桥上下的合影游客,都因为那条黄色灯带迷人醉心的一抹色彩,大洼古村,仿佛十四、十五世纪欧洲城堡,夜晚,灯光映射下,美仑美奂。

村里晚上宁静,散步走在石板路上,脚步声在巷子里回荡,像一个个优美的音符令人陶醉。漫步巷道,驻足品味,晚风中清爽、甘甜的乡村味道扑面而来。

夜幕降临,石屋里升起袅袅炊烟,山柴炖的饭菜清香四溢,让前来这里游玩的外乡人,尽情感受着山村的静谧古朴之美。

每一个传统古村落,都是一部独具特色的老电影,每一个院子,每一条街道,都在上演着精彩的故事,而你和我,就是故事里的那一个。

每一个传统古村落,都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那屋檐上的一砖一瓦,田地里丰收的喜悦,都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大洼村的美不是特别惊艳,而是需要慢慢去感受、慢慢去发现她穿越时空带来的那种静美。

淳朴的山村气息,秀美的田园风光,小小石头村里的最美夜景,给了这个村庄不一样的美。

这个地方没有浓郁的商业气息,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和原始的古村落风貌,许多在都市生活的人们,都来到这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静谧时光,来中和灯红酒绿的喧嚣。

在这里可观中国太行传统古村,可尝正宗的山柴炖饭,可享村民的淳朴厚道,能吃、能住、能玩儿、能拍、能画,是一个不可不去的好地方。

这次寻游,感受到了大洼自然环境的宁静清爽,感受到了大洼石头建筑群的巧夺天工,感受到了大洼人的勤劳智慧朴实,感受到了大洼毛驴的憨鞠憨厚可爱。

大洼的一石、一坡、一房、一桥都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如果你看厌了城市里的风景,那就去一个离大自然最近的地方,让鸟叫代替车水马龙的声音,让清泉冲刷灯红酒绿的喧嚣。

走进大洼村,去体验一个封闭隐藏多年的小山村里的劳动人民,用智慧的大脑,勤劳的双手,创新的思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路上,追求梦想的激情与豪迈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