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隔行如隔山,兼谈博士转行做飞行员

本文字数 1750字,音频7分钟

一位机长朋友最近在做电子飞行包(EFB)的研发项目,软件的研发太花钱了,问我是否认识风险投资的大佬?

我当然还没有这样的朋友,但楼下葛总可能会认识吧?他的游戏软件公司做得挺不错呢,估计快上市了。于是约他到奥绅体育公园喝茶取经。

下午葛总如约而至。以前和他也聊过电子飞行包,国内EFB的开发确实比较落后。

因为国内的NAIP航图只有 iOS 版本,因此各大航司也只能在苹果的 IPAD平台做其他的相关开发。尽管航图、手册、飞行计划、性能图表都能在 EFB 设备上实现查阅,但多数却采用 PDF 或 TXT 格式方式存放,数据之间没有关联性,文件不仅没有跳转链接或实时计算,大数据收集和趋势分析的功能更是没有。

要不由飞行猿和程序猿共同投资来做一款电子飞行包吧?

  • 在苹果和安卓双系统上做同步开发
  • 飞行数据通过蓝牙等无线通讯模块从QAR设备中实时动态获取
  • 飞行计划和航图同屏分布显示,空中飞行和地面滑行实时导航显示和提醒,
  • 空地对话语音识别并记录可回放,
  • 实时配载和性能计算
  • 飞行大数据收集和分析,节省油耗和减少延误
  • ......

哇,想着都很棒!万事俱备,只差风险投资了

然后葛总一盘冷水浇下来。这个项目好是好,但消费者在哪里呢?是飞行员自己花钱购买?还是航空公司买单?(to B?还是 to C?)市场规模有多大?现在的竞争对手有哪些?护城河在哪里?做起来后如果项目发展不错,阿里,华为等大公司也来做,能否竞争得过他们?这个项目初期至少需要5到10名程序猿和飞行猿,后期则可能要上百名,程序猿的月薪和飞行猿相差也不大,项目的盈利点在哪里?后期盈利模式是什么?风险投资是否看得上这个比较垂直领域的小项目?
嗯...呃...哦...啊...🤔🤔🤔
葛总问的问题确实是到点子上,我大意了,只能闪。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看来除了业务,其他方方面面也都需要有一个大致的分析了解才行。项目还是好项目,但不能操之过急,

隔天葛总给我发了下面的链接,《有了这双眼睛,飞机雾天也能安全降落》,并说他感觉,“这种硬核科技才是提升飞行安全的方向”

我回复他说,其实现在的飞机已经可以在大雾天气,完全看不到跑道的情况下自动驾驶落地了。只是这样的技术对设备的精度要求比较高,航空流量也会大幅降低,而实际上低能见的大雾天气并非常见。链接中的新技术的成本收益能否取代现有技术?不太好说....

葛总表示:“完全不懂”,我感觉找回了些场子


此时我又想起Nic 机长在 6月18日发布的视频里提到,一名北大的在读药学博士私信问他,

机长你好,我是一名北大的学生,尽管在药学领域读到了博士,但我一直有个飞行的梦想,想请教机长,如果现在转行去学习飞机需要多久才能开始驾驶商用双发大飞机呢?目前国内对飞行员的需求怎么样呢?以及学飞是自费比较好还是和航空公司签约比较好呢?

Nic机长的回复还是很中肯的:因为2017年民航招飞的扩大和放宽了体检标准,航空公司招收了大批飞行学员,而这批学员即将毕业时却正好赶上波音737MAX的停飞和2020年疫情等黑天鹅事件,民航业在这3-5年都会比较艰难,飞行员的需求在放缓,培训也会比较慢,此时放弃药学博士的学习转去学飞,确实不是较好的选择。(详情请点击下方视频观看)

但正像很多帖子争论的,中国的未来和个人的未来挺让人分裂的。说起中国的未来,大家都觉得:厉害了我的祖国!谈到个人则是,内卷了,太难了,我想躺平。如果人人都在想躺平,国家的未来又在哪里?

民航的现状确实让人觉得很难,但未来却又让人可期。这些分裂的观点其实反映的还是,x世界的变化太快了,很多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技术融合,让很多人觉得自己所学无法应对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只看你能否踏准时代的浪潮。

从葛总和我的聊天想到的是,航空业的高速发展其实依赖的正是航空科技的高速发展,而目前技术融合所带来的效益也将越来越大。一个懂写代码,懂数据分析的飞行员,或者一个有飞行执照的程序员,能给一个航空公司,或软件开发公司带来颠覆性的创新和改变,一位药学博士如果有飞行执照也将很受欢迎。

因此我建议那位药学博士,先完成你的博士论文,然后有机会时再拿一个商业飞行执照,斜杠青年是时代的标配。

感谢大家的收听,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分享。

这是第一次音频录制,欢迎大家吐槽和提成意见。留言区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