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岛丢弃始末
1975年,在越南完成统一后不久,一群来自越南越华农场的百姓千里迢迢远赴位于越南首都的中国大使馆。在大使馆外,这群颇受磨难的人们向驻越大使提出了恢复中国国籍返回大陆定居的请求。面对这个请求中国大使并未答应,缘何?因为他们是18年前根据中越有关白龙尾岛交接协议自愿转属越南政府管辖的白龙尾岛居民。因此既然已是越南国民,那么中国政府自然没有插手他国内政之理。虽然中国无法干预越南内政,但不禁要问:这群华裔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将时间倒退回到白龙尾岛解放的那一天!
1955年7月,在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副司令员毛和发的统一指挥下,人民海军与海南詹州地方人民武装突袭位于北部湾中部的白龙尾岛。此战一日而定,一举消灭以此为基地侵扰海南的国民党残部数十人,解放群众64户共计249人。完成了消灭国民党残军任务后,岛上便开始了人民公社改造致力于将权力真正归还于民。然而就在白龙尾岛解放两年之际,位于北部湾对岸脱离法国殖民统治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即北越)向我国提出了有关白龙尾岛主权归属的问题。
越南以何种理由提出对白龙尾岛的主权声索?理由是1887年当时的清王朝与占领越南的法国签订的《续议界务专条》。根据条约,中国与越南地区以茶古线(即东经108度3分13秒经线)为界划分了北部湾沿岸的岛屿归属,因此越南认为白龙尾岛属于茶古线一侧的越南领土,因此拥有对白龙尾岛的主权。然而事实却是茶古线划分的是大陆近海的岛屿并未涉及远海岛礁因此这一理由是有待商榷的。
不过事实上白龙尾岛自清末起倒一直是中越渔民共同居住的一处“公共”海岛。1917年,海南儋县峨蔓镇龙门村的王初侬、许赞海两户人家率先登岛定居。1920年,随着白龙尾岛上发现淡水,更多的中越渔民开始举家迁入。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白龙尾岛上已形成了浮水洲村与公司村两个大型村庄。而伴随着中国陷入日本入侵深渊,据有越南的法国人借机接管白龙尾岛,派员进驻委任里长由此实际控制了该岛。
二战后的1946年,急于内战的国民党政权与法国人达成了越南北部交接的协议。根据这份协议,白龙尾岛被划入了法属越南领土,就此奠定了现代白龙尾岛主权归属的法律依据。不过法国人在越南的统治并未长久。1954年5月,随着奠边府战役的失败,法国彻底丧失了对越南北部的掌控,白龙尾岛的统治遂宣告终结。1954年7月,根据日内瓦协议的规定,越南以北纬17度作为越法临时分界线,就此理论上白龙尾岛归属北越。
日内瓦协议的签订令盘踞在白龙尾岛并以此为基地袭扰大陆的国民党詹县残部惊恐万分。8月,与法国人协调后,他们决定撤离。而此时岛上共有中越居民100余户,人口逾500。在法国殖民者与国民党残部的哄骗劫持下,其中71户越裔居民撤往越南南部。剩余中国居民则在部分未撤离的国民党残余人员的控制下企图抵抗来自大陆的解放。然而如螳螂挡车一般,他们最终在解放军的强大打击下土崩瓦解。
1957年1月,在中国解放白龙尾岛不到2年后中越达成了移交白龙尾岛的协议。移交白龙尾岛意味着岛上的居民必须在中越两国间做出二选一的抉择。在64户居民中有近50户选择回归詹县故里,但亦有10余户出于对白龙尾岛的认同与不舍选择留下成为了越南居民。
白龙尾岛移交之初,由于中越两国关系紧密因此留存的华裔居民生活并未受到影响。但随着70年代越南兴起排华运动后,白龙尾岛上这十余户华裔被越南强制迁回大陆安置在越华农场进行艰苦的强制劳动。正是越南方面的歧视对待,无法忍受的白龙尾岛华裔居民才会有文头远赴河内中国大使馆请求恢复国籍之举。然而彼时中越关系尚未破裂且当初留下加入越南籍亦是其自身选择,因此最终恢复国籍一事作罢。
不能恢复国籍意味着白龙尾岛华裔丧失了最后正规回归祖国通道。随着中越关系的彻底恶化,他们全无再回中国的可能。为了自救,他们最终于1979年选择驾船出海逃离越南。据悉最终他们成功抵达香港并在香港回归前如诸多逃亡香港的船民一般拿到了香港居民身份。流落异乡十八载,受尽苦难终得归,这算是对白龙尾岛的十余户华裔居民最佳的写照吧!
(图一:白龙尾岛卫星图;图二:白龙尾岛位置;图三:越南农场一景;图四:越南战争场景;图五:越南逃难的船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