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的江山本可以稳固不倒,只因他的一个疏忽

曹丕篡汉之后,曹魏第二个皇帝是魏明帝曹叡,曹叡很重用司马懿跟曹爽。等曹叡驾崩,小皇帝曹芳继位,司马懿跟曹爽同时成为了托孤大臣。本来曹爽一度大权在握,将司马懿排挤出权力中心,但千算万算还是因为一个小疏忽而葬送掉曹魏的江山。

曹爽极力打压司马懿,而次次失败

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真是曹操的养子。因而曹爽算是曹魏的宗室,曹叡选择他作为托孤大臣之一,不难理解;而司马懿有几十年的政绩跟战功,深受曹叡倚重,自然也是不二人选。但是不管是曹爽还是司马懿,都是比较有野心的,自然是不能互相兼容。史书上,尤其是陈寿的《三国志》里说曹爽开始的时候尊重司马懿,像父亲一样。这其实是隐晦的说法,说白了纯属扯淡。曹爽早就对司马懿不满了,根本不愿意跟司马懿一起分享权力,这表面上的相安无事只是客套而已,怎能信以为真呢?

所以正史里的曹爽一直是积极打压司马懿的,不然也不会在辅政一个月后,就将司马懿升为太傅。太傅名义上在三公之上,但没有实权,这种做法就等于架空了司马懿--明升暗降!曹爽早就做好打算压制司马懿了,怎么会真的尊重司马懿呢?不过曹爽看重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倒是真的。这个时期曹操时期的大将大多辞世,就剩下司马懿一个能打的,曹爽也不敢太快把他干掉,不然拿什么去抵抗蜀汉跟东吴。

看来司马懿不缺天然的盟友的,这些盟友不仅朝廷内有,在敌国也有。之前诸葛亮是,之后的诸葛恪也是。

曹芳继位的时候,诸葛亮已经死了好几年了,姜维一直被蒋琬、费祎、黄皓等人限制着,蜀汉方面威胁倒是不大;真正谈得上威胁的,主要是东吴。曹芳继位的第二年,东吴就四路大军北伐了。曹爽虽然很不情愿,也只能让司马懿去应付了,因为朝中真的没人,而且他自己以及自己的手下亲信,没一个能打的。结果这一张司马懿打赢了,而且是大胜。

又过了一年诸葛恪又带着东吴大军北伐来了,这次曹爽先把司马懿给压下来,自己去处理,结果没处理好,又不得不启用司马懿了。结果司马懿又打赢了,仍旧是大胜。司马懿在军事上颇具能力,这让曹爽倍感压力。

再过两年,曹爽卯足了劲,带着十万大军从秦岭攻向汉中。曹爽之所以这么做,是想树立威望。但是他真不是打仗的料,一来选择了错误的进攻路线,也不注意后勤问题,二来后方不设防,硬生生将后方暴露出来。结果经历兴势大战,先是王平将曹军挡在兴势,接着蒋琬及时增援,然后费祎抄了曹爽的后路,将曹军被杀得大败。曹爽受挫之后,威望全失,但又更加忌惮司马懿起来,于是再次把司马懿解除职务。

但是虽然司马懿在家赋闲,但从来没有真正闲着,而是在暗中积蓄力量。先是装病,打消了曹爽的疑虑,然后乘着曹爽跟小皇帝曹芳拜谒高平陵的时候发动了政变,史称高平陵政变。本来曹爽的谋士桓范劝他调集外地的兵来平叛,消灭司马懿。但是曹爽犹豫了,竟然信了司马懿的邪,投降了。而后司马懿将其软禁,找了一个借口杀了曹爽,顺便灭了他三族。曹爽一死,司马懿便彻底掌握军政大权,从此没有对手。

曹爽败因解析

曹爽失败固然有在高平陵有疏忽的成分,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其能力问题,远见也不足,他还犯了三大错误。

第一,妇人之仁。对于司马懿的压制,也仅仅是解除其职务,架空权力而已,而没有再进一步处理。看着是很仁慈,其实就是妇人之仁来着。对比一下司马懿是怎么夷掉他三族的,就知道玩权术的人,就必须心狠手辣,尤其是对待不可能和解的政敌。

第二,贪生怕死。这点是很要命的,司马懿都发动政变了,而且曹爽还是有一定反抗的余地,这个时候竟然听信了司马懿所谓的不计较过往的劝降。这其实就是曹爽贪生怕死的体现,而且很爱惜荣华富贵。结果这不,马上就上当了。也难怪最后桓范会骂他们兄弟是猪。

第三,重文轻武。曹爽手下能打的大将其实很少,这个不单单跟他本人缺乏军事才能有关,也跟他不善于培养人才有关。曹爽手下,文官居多,因而是偏于“文治”的,在军事上总是吃亏,这个是根本原因。这也是曹爽为什么强不起来的原因,也很难让他在朝中建立足够的威信。况且曹爽这个人,对其他大臣,比如诸葛诞、王凌、毌丘俭之流很少笼络,因而容易迅速败亡也不难理解。

当然了,曹爽在玩权术方面,还是远远不如司马懿玩得溜。司马懿毕竟是三国时代最大的一只老狐狸,而且活得够久,很懂得培养自己的势力。

只是可惜的是曹操辛苦打下的江山,就被曹爽这么一个疏忽给葬送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