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溯流而上
玛利亚·蒙台梭利
No.32《童年的秘密》(意大利)蒙台梭利
一直对蒙氏教育存着好奇和想象(可能带一点幻想)。从何时开始?不记得了。大概是读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时吧。在那本书里,我看到对儿童教育新鲜活泼的角度和观点,以及生命被塑造的可能性。一股很大的热情洋溢在书中,以至于感觉到它呼之欲出扑面而来,感染着我。同时,“爱和自由”这个明亮的词组感染了很多父母,他们把它作为养育孩子的方向。但“爱”是怎样的爱?“自由”是怎样的自由?我还不十分明了。
孙瑞雪是国内推广蒙氏教育第一人,她从宁夏开始,办幼儿园,在各地宣讲蒙氏教育理念。这些年,国内的蒙氏园越来越多,青岛也是如此。但每个园是否传承蒙氏的核心理念,我持不乐观的态度。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一是受周围人对本地蒙氏教育质疑的影响;二是实际接触了自蒙氏幼儿园毕业升入小学的孩子,他们的行为习惯与孙瑞雪书中提到的理想教育状态有些差距。
2012年前后,学校邀请了一对来自加拿大(也许是美国?)的夫妇做培训,他们是当地一所蒙氏学校的老师。他们提到,他们的学校蒙氏教育幼儿园到高中。当时对蒙氏教育只了解皮毛,提不出什么关键性问题。但他们成功的蒙氏教育经验让我对这种教育更加充满好奇。
图片引用
接下去几年,对蒙氏教育理念的尝试使用(从孙瑞雪书中理解到的几点),让我发现它的确在培养儿童习惯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比如,一个简洁有稳定感的环境,从物品的整理中训练儿童的秩序感等等。
几重契机,我越发想了解蒙氏教育的全貌。真正系统读蒙氏著作现在刚开始。
目前国内编译出版了蒙台梭利的教育著作丛书(有的5本,有的6本),我目前读的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包括6本。分别是《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和《儿童的自发成长》。相比之前试读过的另一个版本,这一版的优点是章节清楚,段落较短,更通俗易懂。缺点是没有注解,书中提到的一些教育家、心理学家等有时用缩略名字,读者并不能对这位专家生平、观点等有确切、清楚的了解。另外,对编者提到的对原著的删减有些顾虑,不知道原作者表达核心思想的部分有否被删掉。
这本《童年的秘密》主要阐述了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引起教育者对儿童心理发育的重视。蒙氏教育是一套新的教育体系,它建立在生物研究、心理分析等科学之上,同时它挑战到传统教育的一些敏感区域:权威,对权力的态度,真实的对人的尊重等。对于曾经较长时间从事教育一线工作的人来说,有些地方它十足地直接,完全不留情面地道出观点以及事实。同时,如果在教育中曾为一些深层问题挣扎,它无疑又会让人看到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从中越来越确信一点:教育与价值观紧紧相连。
蒙台梭利认为适合儿童的教育主要有三个特点:
1. 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不利于儿童成长的障碍必须尽可能消除,要让儿童能得到锻炼,以使其能力不断发展。成人也是儿童成长环境的一部分,成人也要使自己适应儿童的成长需要,尽量不要阻碍儿童的活动,也不要代替儿童去做那些可促使他成长的事情。
2. 教师的作用值得探讨,并应被关注。教师要避免由于自己的行为和权威而阻碍了儿童的活动。
3. 尊重儿童的人格或个性。
这本书中有专门一个章节提出了对教育者的要求。蒙氏认为,教师有必要系统地研究自我,在自己的内心做好真正的准备。……这种心理上的准备将会给予他工作时所需要的平衡与沉静。对教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方面,如教育者的缺点、发怒、傲慢、专制、偏见等,蒙氏毫不留情地一一道出。对教育者的缺点,我和她的观点有些不同:谁会没有缺点呢?——或许蒙氏并不是要求人没有缺点,她看重人的自我反省,以及不断追求自身内在完美。蒙氏希望“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经常对儿童的困境进行思考”。可以看出,蒙台梭利是有严格要求的教育者,而她对人内心深处试图掩饰的某些部分毫不留情地谈出来的坦率与勇气令我十分敬佩(不得不说,我在看到一些“揭露”时脸一阵阵发热)。反观国内蒙氏教育的现状,可能跟文化、教师所具备的美德等不无关系。
童年到底是如何地影响了人的发展和一生,至今都是谜题。而童年作为人与这个世界的接触起始,是应该被好好对待的开始,也是值得研究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