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吃饭七八分饱的道理

对人体最有裨益作用的脏腑是什么?

无疑是类似于现代医学讲的消化系统的脾啦。

《说文解字》说:“脾,土脏也”。

中医的五脏是归五行的,脾五行属土,土的特征是什么?

接受容纳万物再化生万物。这跟消化系统的接受容纳食物然后消化、吸收,化生人体的营养物质,那个意象是一致的。

中医本质上是农民的医学,它的很多思维是按照农业气象物候来的。

种过地的人学中医,学起来很容易。比如说种地的时候为什么要松土?种花什么的都要松土的?因为土地一松,气跟水液在里面就能够运行。

同样,土之松换成现代的操作就是吃饭时“七八分饱” 。吃饭吃到七八分饱,此时脾胃有运的空间,而吃到十二分饱,脾完全缺少一个运转的空间,运不转就会停下来。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

这里注意是两个动词,一个是运、一个是化。

很多人学中医很喜欢跟西医对比,一跟西医对比会出现一个什么问题?把脾主运化简化成了脾主消化。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消化仅仅是脾的功能的一部分。严格来讲,脾主运化,固然包括消化,但消跟化还是可以分的。比如说饮食入胃,胃初步化食磨谷,按照西医的说法是有机械消化、化学消化,所以真正的消大部分其实是在胃里完成的。在胃中形成食糜,食糜下到小肠,真正的消化吸收完成是小肠。

        脾这个符号很大,它等于说把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都涵盖了。小肠的功能相当大的比例被脾包括了。

(中医其实很简单,比如

心功能减退叫心气虚,

脾功能减退叫脾气虚,

肾功能减退叫肾气虚。

但中医讲的功能减退跟西医讲的功能减退还不能完全对等。)

        脾主运化功能是指把饮食水谷转换为水谷精微并将之转输布散的功能。

饮食水谷就是进来的最原生的东西。转换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再转换成气血。然后将之吸收,吸收完了转输到全身各脏腑。

(这就包括了运与化,化完再运。

中医学的任何脏器都有它的实体基础,但是功能不局限于实体基础。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边界不是以结构来划定的,而是以功能来划边界的。功能是边界,结构不是边界。)

脾主运化的内容:

运化谷子+运化水液

食物首先经过口腔的咀嚼,然后到胃。胃的功能叫作受纳腐熟,

受纳就是接受、容纳食物,腐熟的意思有点像煮饭。

米进入胃,需要加把火有温度,把它初步消化;消化了一部分,然后就降到小肠,真正的消化吸收是在小肠完成。

脾干什么?

脾作为一个大符号,涵盖了胃的一部分、小肠的主要功能,也涵盖了结构上的胰。它起一个背景的推动激发作用。

当你的消化功能出现问题的时候,中医首先分是胃的事儿还是脾的事儿。

第一:胃的那部分比较好分,最简单的,首先位置上脾的位置很大,整个腹部算脾,但是胃的位置相对小,比如患者来看病都说医生我胃痛,他不会说我脾痛的。

第二:脾主升,胃主降。胃主降,胃正常是降下去,降到小肠,当胃有病的时候,除了出现胃本身的不舒服,还出现胃气不降的表现,比如恶心、呕吐、打嗝、嗳气、反酸。

脾是升,如果升不上去,它反而下陷了,所以当出现了大便的问题,比如说大便烂,那是脾的。

当你出现了腹部症状,你看它上升还是下降,上升症状为胃,下陷症状为脾。

当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算谁的?当然是脾胃同病!

两种运法

脾的自转输+上输于肺

所谓的脾的自转输,是指水谷精微化,是化生好的气血通过脾这种转法运到了全身,供全身利用。

运输意象    广东很明显

为什么广东雨水那么多?

太阳一照下来,河里面、溪里面、井里面,反正地面的所有水就蒸发上去,一蒸发上去,在天空成了积雨云,然后成为雨就下来。

蒸发上去的过程叫作地气上为云,然后变成雨了叫作天气下为雨。

这个天地交感的模型落实到人体,

脾气上输于肺,就是地气上升为云,

把水谷精微跟水液向上运输运到肺。

肺有宣发肃降功能,

宣发是把脾运来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向上、向外输布,比如上到头部、去到皮肤。

宣发对应地气上升为云。

肃降是把运来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向下、向内通降,降到五脏六腑,供五脏六腑利用。

肃降对应天气下降为雨。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个推导了

辨证=定性+定位

1脾气虚

脾气虚是怎么回事?

我们完全可以将它分割

定性|气虚

我们先大略地跟平时所熟的概念沟通一下。中医的气略近于功能,它跟我们平时理解的能量很接近,尽管不能完全对译。

先这样想,气虚无非是功能减退、能量不够,简化来说无非就是体力和精神的疲惫。任何人说我觉得我很容易疲倦,很没精神,就一定是气虚。

在这个基础上,舌象是舌淡(先记住这个)。脉象哪?你不是气虚吗,能量不够吗?所以脉的特征是没有力,一般表达是脉弱。

注意:假如仅仅是表现出以上这一组症状,你最多说是气虚,你不能说脾气虚,为什么?因为你缺少定位症状。

定位|脾

脾主运化,当你化不了又运不了,一是东西还在,另外一个是还没运走。所以第一组症状是腹胀、纳呆(不同教科书可能有不同表达,比如纳呆、饮食不振、食欲不振),就是既消化不了,也运不走。

还有,我们讲过脾主运化的方式是向上运的,水谷精微应该往上走,假如不运走,就反过来,水谷精微往下走,那就是便溏,大便像烂泥一样。

有以上两组症状,完全可以确诊:定性为气虚,定位为脾。

这是短时间,假如时间久了

症状表现又有不同

脾不是化生气血吗?

气血不够充养,还可以进一步,比如削瘦、肌肉无力。这个就对应了脾主肌肉、脾主四肢。

轻的可以是一般的肌肉无力,重的就如西医所讲的重症肌无力。

不管你是轻是重,

在中医中重症肌无力跟肌肉有关、跟无力有关,肯定是有脾虚的,

至于你说我补脾疗效好不好,也得看你病情的轻重,我不敢说用了中医的补脾一定好,但是肯定是补好过不补,轻度的肯定有效,中度的跟西药配合,应该说效果也不错。

其实,上面第一组症状是可以共用的

假如我们把“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这八字真言记住了,就很好推导什么叫肾气虚了?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脉弱,再来一个腰酸、夜尿多,定位在肾。

你来一个精神不振,老是想睡觉。就是心气虚。

定性+定位

所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你重复几遍,你还好意思说你记不住气虚?

2脾阳虚

我们把这个变一下

讲脾阳虚

由于是一个短时讲座,阴阳学说我们先前没有讲过,但是我们在这里可以先把这个阳理解为太阳,阳虚就如阳光不够,阳光不够最直接的表达是光明度不够,热量不够。

阳虚&气虚

阳虚跟气虚的关系很简单,阳虚可看作气虚+寒象。

阳虚一样有功能减退,但是它是由于阳不够,阳是有热的感觉,就等于说热不够,加个寒象就是了。

比如肢冷是一个寒象,

甚至你说我没那么典型,那腹冷也行;

你说我也没腹冷,这样也可以,我受不了寒,不能耐受寒凉,我能耐受温热,反推就是寒象。

所以在气虚症状的基础上,假如有了上面其中一组阳虚症状,你的诊断就不是脾气虚,而是脾阳虚。

中医有补气药,有补阳药,分得很清楚。

但是如果说你辨错了,明明是脾阳虚,而辨成了脾气虚,有没有效呢?有效。至少功能减退的一部分你能改善,你最多说,你对寒象的改善没那么分明。

但假如说脾气虚你辨成了脾阳虚又会怎么样?部分症状能改善,但是吃了药有点上火。因为我本身不需要那么温,你虽然改善了症状,但是过温了,因为脾气虚寒象并不分明,你用了太温的药物就易上火。

阳虚有个特点,凡是分泌物、排泄物清稀的就是寒。比如说感冒的时候,咳嗽痰黄是热的,咳嗽痰白清稀是寒的;大便黄臭是湿热,大便清稀是寒湿;小便黄是热,小便清是寒。

完谷不化

这里还出现了一个症状,叫作完谷不化。就是吃什么拉什么,比如我吃饭跟菜,拉出来还看见饭粒菜渣。

吃什么拉什么在中医里就不是气虚而是阳虚。

为什么是阳虚?

我们比喻一下,煮饭的时候,你放了水放了米,锅底没有火,出来时米还是米,水还是水,饭没有煮熟。

锅底没有火,这就是阳虚。

…… 运化水液 ……

运化水液完全可以说是运化水谷的一个外延。我们吃进去的东西,除了固体的食物,实际上也包含了水。它的运作方式跟运化水谷基本上是一致的。

脾主运化,如果进来的是水,那这个化就不费劲,因为它不像固体食物,还要化的过程,所以重心是运。

还是一样,经过胃肠,然后怎么运呢?这里有一个概念是现代医学没有的,叫作“三焦”。

什么是三焦

三焦近似于我们体腔内的组织间隙与细胞间隙,凡是有间隙的地方,但真正的中医理解它可没有那么实指的。

三焦的功能是什么呢?

是气跟水液运行的通道。你千万别把它理解为一个具体的管道,比如说什么淋巴管,那不靠谱。

你想想,西医没有气这一说,但假如真的体内有气,它的运行是弥散性的,你不应该有一个具体的管道限制住它,经络也不是管道,只是气运行的相对路线固定的通道。

那水更加不是,你说有哪条管道是有限制水在里面流动的。虽然你说淋巴液里面有水,血管里面有水,但它没限制,它可以自由进出的,你还有组织液,你还有细胞液。

所以这个“三焦”只有空的东西才能解释,你不能把它实体化。

水液上输到肺,肺宣发肃降,宣发是向上向外,而肃降则是向下向内供五脏六腑利用,利用后它多了一个途径,往哪里走呢?往肾,因为肾是排尿的。

关于这个的整个流程,这里只讲大概的框架性的结构(真正展开是在气血津液那部分内容中)。

然后还有一个作用是脾自输转到全身,供人体利用。

水液代谢失调

水液运作过程出现了问题,其实在中医无非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水少,水少了津液不足,属阴虚范畴。第二种是水多了,水多了就有四种产物,水、湿、痰、饮,这四种东西应该说接近同类,但是他们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完全一样。

水就是水肿,比如按上去一个窝的那种叫水肿;还有腹水,很多人可能会说腹水不是肝系统的吗。你知道肝系统是从西医理念来的,从西医理念确实是肝系统,但在从中医里面你这个水出现在腹部,除了跟肝系统外,跟脾系统的关联也很大。

不管你是水,还是湿,还是痰饮,治疗思路差不多,大部分跟脾关联度大。《黄帝内经》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中医还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换成临床表达就是,你碰到水、湿、痰、饮,差不多都要健脾。古代文人写东西也有一个坏习惯,“语不惊人死不休”,往往会把程度夸大,所以上句话准确的表达应是,“诸湿肿满”多半跟脾有关,而不是全部跟脾有关。

同时,跟水液代谢关联度比较大的是三个脏,肺、脾、肾。中医在考量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它还是分得清楚的:它到底是肾的,还是脾的,还是肺的?但是不管是肺脾肾,恐怕都跟脾有一点关联。

你最多说在甲患者身上,可能是肺权重最大,脾第二,肾第三;乙患者是肾第一,脾第二,肺第三;丙患者以脾为主。但是不管你怎么做,在中间这个脾都不能完全脱了干系,都有点点关系,所以这个就解决了大多数啦。

脾主统血

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讲白一点,就是控制血液的流动不让它出血。

这个功能从哪里来?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其中这个气的功用有很多,比如推动、温煦、防御,其中一个叫作固摄。

固摄:控制体内的液体不让它无故流失。临床上只要见到体内的液体无故流失,基本上是气虚固摄不足。

什么叫体内的液体无故流失?比如说自汗,病人有很多汗,而且这个汗偏冷汗,汗后还有疲惫感,中医肯定是气虚。

还可以落实到脏腑,这个汗谁管呢?

心在液为汗,第一种可能心气虚;

肺宣发卫气到体表,控制汗孔开阖,所以第二种可能肺气虚。

到底是心还是肺,则看你伴随的症状,

如果是心系统的多一点,那就是心;

是肺系统的多一点,那就是肺。

你说你两个系统的症状都没有,就是自汗多,那也简单,心肺一起治,用人参就行,

人参补五脏之气。

人参、党参是两回事,

党参补的是肺脾。

中药你懂跟不懂就差很远,你不懂,觉得党参便宜一点,买了党参吃,最后吃了半天没效,怪中医不行,殊不知是你用错了药,你是心气虚,党参不补心气,而此时你用红参就有效了。

人参:补五脏之气

党参:补肺脾

我们说气能摄血,能防止出血

那我们能不能反推,凡是出血就是气虚?

不能!!

瘀血出血就用活血止血药。这种药既能活血,又能止血,即双向调节(比如田七)。

对于出血患者,同样是皮下出血,可能甲中医辨证为气不摄血,乙是瘀血出血,丙可能是血热出血。换句话说就是中医的治疗是因人而异的。西医治疗一个病,它的大方向差不多,但中医不一样,比如说感冒,有风寒、有风热、有外感风寒内有蕴热……一个感冒就能整出十几个型出来,这样的好处是针对性很强。

一不小心讲个同病异治

我个人感觉治感冒比较复杂,因为它变化快。比如说你早上来看病的时候,咳嗽痰白咽喉痒(外感风寒)。第二天早上可能痰有点黄了,咽喉有点痛了,而那个怕冷、无汗症状还在(外感风寒兼有里热)。第三天你完全没有怕冷的感觉,就是发热、喉咙肿痛,痰黄稠(热邪雍肺)。三天我就开出三个方,你变我就变。

脾的生理特性

脾气上升

脾气上升指脾气具有向上运动与维持水谷精微的上输和内脏位置相对稳定的生理特性。其实主要讲的是脾主运化,运的方向。

1升清

之前讲过地气上升为云,运到肺,这体现的就是脾气上升,即升清——水谷精微向上运(第二个是稳定内脏)。

当升清功能不行,水谷精微上不去,不能濡养头和目,就会出现头晕眼花。所以一旦出现头晕眼花,中医很可能就用补脾升清,尤其是像现代医学的低血压。血压不够血上不去,我就用补脾升清的药,如北芪,既补脾又补气又往上升。然后用升麻,升麻虽没有补的作用,但是它有往上升的作用。柴胡也没有补的作用,但也有往上升的作用。

补中益气汤就是由补气药组成的,但里面有升麻、北芪、柴胡,既补了气,还把气往上打。气行则血行,气往上血就跟着往上,所以头晕眼花用这种方法很容易解决。

上面是低血压,另一个是低血糖,低血糖也晕。还有在很多南方潮湿的地方,人经常有一种昏沉感。昏沉的沉属于湿,看湿的特征,湿性类水,是往下走的,所以人就会有昏昏沉沉的感觉。

其实湿也可以理解为水,水气一蒙,气就上不去,甚至是往下走的,这时治疗就得往上升,也能够解决昏沉感。这是在上部的。

第二个在中部的,升不上去水谷精微就停留在中间了,其实腹胀纳呆你可以说它不运,而不运的特征是升不上去还停留在中间。

再进一步,就是表现在下部,这种比较麻烦,水谷精微不升反降,就会出现便溏,甚至下利清谷。

注意:下利清谷的表达要比之前讲的完谷不化重一点。清谷肯定有完谷不化,但是完谷不化可以成形。而下利清谷除了吃什么拉什么,还有大便不成形。到了这个程度,就是脾阳虚了,比脾气虚更重,连形都成不了了。所以中医治疗下利清谷,会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阳气不够,补阳;另一个就是帮你升上去。

2升举内脏

升举内脏是治疗内脏下垂的,瘦高的人容易内脏下垂。瘦则肌肉无力,高则空间大,就往下坠。

既然脾有升的作用,所以凡是内脏下垂,中医都用升脾的方法。内脏下垂,皆和脾有关。

肝下垂=肝气下陷? 肾下垂=肾气下陷?

脾属土,土有什么特征?承载。承托东西是土气的作用,你这个下垂就是土气不够,承托不了,所以不管哪种下垂,都用补脾升气。

肾下垂加点补肾药,肝下垂加点疏肝药。

一不小心又说了异病同治

肾下垂、肝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它们虽是不同的病,但是在中医看起来道理是一样的,只要道理是一样的,用的方法就一样。内脏下垂轻的大概中医能搞定。

升内脏还可以外延,不要学那么死板,中医是讲道理的,那就是凡是下垂就用补中益气。

举个例子

比如椎间盘突出,肾主骨,那个问题可能跟肾虚有关,先补肾。为什么人家的椎间盘不突出,你的很容易就出来了,因为你的承托力不够,跟不能升举内脏是同一原理的。你要升上去。

同样,老年人有很多眼袋,就是下垂,补中益气升阳。还有女同胞很希望某个地方坚挺,一下垂,那不用讲了,补中益气升阳。

同机理的可以互用,所以学中医学得活就是在这里,而不是说我这个方治什么症状,那我没讲过的症状你就不会用了。其实没讲过的症状,只要你学得聪明,你觉得机理一致的这个方就可以用。一个方的治疗外延就大了很多。

脾的生理特性

喜燥而恶湿

脾喜欢干燥的环境,不喜欢湿的环境。

关键:脾五行属土。

中医的五行还分阴阳,土分阴土和阳土。潮湿低洼的土叫阴土,向阳干燥高坡的土叫阳土。土系统包括两个脏腑:脾和胃。

中医是这样界定的,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就说脾和胃的喜恶是不同的,脾为阴土,是潮湿低洼的土,它就喜欢干燥,土地太干燥不能生长万物,但是土地太湿依然不能生长万物,要干湿适中。反过来,胃是喜欢湿润的。

所以,干燥的环境有利于脾气升运,尤其是升,升是向上,而湿是沉重的,是往下走的。

病理就是如此

湿邪容易困阻脾气

我们在这里加些症状。比如之前讲的,脾不运化的便溏。大便烂了,但是我怎么判断有没有湿呢?其实很简单,假如是纯粹的大便烂,就是脾虚不能运化水谷。假如大便烂出现了黏的感觉,那就是湿。

湿性黏滞,只要有黏乎乎(表现为擦不干净)的感觉都是湿。还有一种,拉完又想拉,拉不干净,那种感觉还是湿。

再把这种感觉外延,人体出现的所有黏性的东西全部是湿,比如妇科的带下,带下是黏的,白带是寒湿,黄带是湿热。眼屎多为黏的。还有油性皮肤油腻的,油性头发油腻的黏。还有舌上舌苔是黏的,这些都是湿。

中医不单只有诊断,也有鉴别诊断,每一个细微症状它多了一点特征,就会不太一样了。

脾气下陷升不上去的病机其实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脾气力量不够,升不上去。

一种就是湿困,升不上去。

但是我们教课书太强调第一点,就变成我们很多人下意识觉得,脾气不升就是补脾然后升,而忘了还有湿困。你可能要除掉湿,效果才能显出来。

治疗有这么一句话叫作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

其实这句倒过来讲也是一样的,治脾不治湿,非其之治也。

所以凡是补脾的方剂或多或少都有去湿的药,比如说很出名的参苓白术散,比如说四君子汤(里面都有白术和茯苓)。

讲完知识讲调理

1常用食物

牛肉、牛肚、猪肚、莲子、锅巴

说说锅巴。锅巴是个好东西,为什么这么说?咱们先倒推一下,脾是阴土,它怕湿,所以它喜欢什么?当然是阳气(中医很少说脾阴虚),它喜欢干燥,不喜欢湿润(脾不怕阴虚,脾喜欢阳气)。

一是因为锅巴的特征是温的。倒推十来年前,没有电饭锅之类的之前,我们用普通的锅煮饭,锅底是有锅巴的,尽管不是每餐都有锅巴,但是大概三四天会有一次,这时我们吃的这餐饭,其实是温性的。现在少了锅巴的饭,最多是平性的。脾喜欢暖的,现在少了一个温性,让脾少了一个暖的来源。

二是锅巴是干燥的。脾喜燥恶湿,很适合脾的生理特征。

但是有人说吃锅巴容易致癌。我想说,太焦的锅巴谁会吃?都是找一些口感好的,而且三四天吃一次,致什么癌?偶尔吃一次有锅巴的饭,我感觉是利大于弊。所以我现在到香港时,肯定是找煲仔饭吃。所以,就这么一个以往的生活小习惯,因为改了一下,脾虚的人就多了很多。

玉米、大麦、白果、芡实、薏苡仁

生薏苡仁是凉的,假如你是寒体的话,炒一下再食,炒了它就偏温了。

生眉豆、黄豆、赤小豆、黑豆、冬瓜

冬瓜是凉的,它去水作用很强,但是有人说,我就喜欢吃冬瓜,我又寒体,怎么办?好办,加生姜!有时候,有一些人很死板地说,这个东西我不能吃。怎么不能吃?中医的好处就是中药是可以配的,我利用冬瓜去利水,但是怕它凉,我可以配温的东西吃。

陈皮、扁豆、荷叶

荷叶是好东西。荷叶还能减肥(但是用量要很大)。荷叶能生升,能祛湿,又香,又醒脾。当时的鲜品最好了,但是鲜品并不好找。只能到药店买干品了。

吃货的注意事项

适合体质是关键

第一个是知道该吃什么,

第二个是知道不该吃什么。

湿体的人,肥腻和滋阴的东西都要少吃。所以,女性同胞比较麻烦了。女性容易血虚,但是大部分补血药都是滋腻的(阿胶之类),美容的也是滋腻(比如燕窝)。但是不顾自己的体质猛吃,吃完了又说没效果,又怪中医。

你吃错了好不好!你是补血没补到,补阴也没补到,先把脾胃糊住了,不能化成气血。你硬要吃阿胶、燕窝之类的,麻烦请在补脾去湿的基础上吃。

中医永远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常用食物与药物

人参、党参、黄芪、五指毛桃、白术、茯苓、白扁豆、芡实、甘草、木瓜、薏苡仁、陈皮、藿香、佩兰、砂仁、苍术、荷叶、马齿苋、鸡骨草、土茯苓

普及一下人参。我们现在好像花了很多冤枉钱。很牛的,我吃的是高丽参。

可以说,高丽参跟我们的人参是同品种,仅仅是它的包装比我们的好,或者是你对别人的品牌信得过,因为它不会假。

是这样的,越冷的地方长的参越好。你说是韩国冷,还是我们的东北冷?北朝鲜比南朝鲜冷,东北又比北朝鲜冷。

只是我们很多参的产品包装不够好,分级、大小个头没有人家弄得那么好,或者时有假品。但不等于我们的人参比他们的差。

其实真正的等级是这样分的:野山参是最高(不管产在哪里)。人工种出来的叫园参,比较低。中间的叫作移山参,在森林里面发现一株野山参的苗子,怕被别人挖走,把它移回家里种植,因为它出身是好的,就变成半野生半种的,或者是相对好的园参移到深山老林里面。

现在我们看的高丽参多半是种的,造成红参类的,你只能说它的可信度高,但不等于高丽参就很好。

3常用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四君子丸、香砂六君丸、六君子丸、藿香正气水(丸、口服液)、二陈丸

中医学到什么程度,会不会开方

主要看你的愿力

我希望自己就像一个医生一样能操作

你能做得到

我只是想了解一下,学到几成算几成

那大概你最终会学会辨证和用中成药

(潘老师给一年通学员的寄语)

潘毅 教授

正安文化特约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习医从医30余年,具有丰富的教学与临床实践经验。多年沉潜医易相通之道,著有《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讲课旁征博引,深受喜爱,曾荣登2009年全国医学专业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2010年各省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