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高明的<古文观止>
一个热爱国学的朋友,前些天听我说喜欢古文,强烈给我推荐<古文观止>。说它选文精彩,文词华美,揽千年之菁华于一编,是学习古文入门最好的书。千不该万不该当时老老实实回了一句,说我不喜欢,感觉没有什么特色,学古文感觉不用看这本……于是刚刚还在热情洋溢给我发消息的朋友一下就仿佛石沉大海似的了。或许是觉得夏虫不可语冰吧,这位朋友也不向我推荐书了,也没有那么热情的和我聊书了。
我之所以不喜欢古文观止,是因为曾偶然的看了他的选目。平心而论,里边的文章单篇来说都是挺好的。但是编辑者的眼光和文学观念却不高明。它不仅不能算是一个好的古文选本,更当不起普通读者用来学习古文最好的入门书这一评价。或许很多人认为这是诋毁前贤,不知高低,那么我们就试来做一做分析,看看说的有无道理吧。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33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为学生编的教材。全书收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共12卷。按朝代分卷系文于下。计有周文三卷,秦文一卷,汉文二卷,六朝唐文一卷,唐文一卷,唐宋文一卷,宋文二卷,明文一卷。既名观止,那么当然是表示读了这一部书以后,其余的文章都不用再读了。它的水准是不是能担得起这样的标题呢?
先看分卷。书中分量最大的是周文,其后是汉文,宋文。这应该也是吴楚材吴调侯这叔侄二人所推崇的好文章最多的年代吧。但从分卷来说会觉得他们两人对古文所知不深,比如汉文卷后是六朝唐文,唐文卷后是唐宋文,唐宋文后是宋文,元则阙如,这样分卷有何深意?老实说真看不出来。他在六朝唐文中不但录了骈文也收录了散文。而同一作者的散文,他又给归到了唐文里边。是文体不同才分开的吗?很显然又不是。是以文章风格合并的吗?也不是。同样的在唐宋文和宋文里边也有这样的毛病 。看到这些文章,你会觉得根本不清楚他们为什么这样分卷。总之一句话,很可笑。
再说来源,那就可笑了。周文五十六篇中三十四篇出自左传,十一篇出自国语,三篇出自公羊传,二篇出自谷梁传,六篇出自礼记。对古代文献稍微了解一点的人都会怀疑,五部书里就能选出能代表周代的散文吗?我觉得是不能的。把它与古代另一部出名的文章总集昭明文选相比,你完全不知道不知道吴氏叔侄采择的标准是什么。采周文但论语不录一字,书经没有录一篇,以文章著名的庄子孟子晏子,还有逸周书大戴礼周官经难道胜过公羊谷梁的一篇也没有?这样的古文选本能够称观止吗?若说论语孟子是圣人经典不宜入选,那春传三传和礼记文为何又入选呢?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又如汉文里三十二篇司马迁就占了一半,但一些文章有盛名公认为文宗如蔡邕的,和班固扬雄刘歆三曹等人的竟然一篇也没有。再看六朝文。我们今日知道的写的文章好的一个都没有入选。不选阮籍嵇康宋约范晔庾信反而选了李密,王羲之,陶渊明,孔稚圭,这是什么道理?不知道。张华左思吴均颜之推郦道元杨衒之在南北朝时留下那么多好古文,没有一篇入选!倒不是说选入的这四人文章不好,而是编辑者竟然认为这几百年里只有这四人写了好古文?按古人对文章的认识,骈文并非古文,所以韩愈起来倡导古文运动时就极立反对六朝骈文,然而吴氏叔侄选的六朝唐文卷里大多都是骈文,这是什么道理?让人完全懵圈啊。吕思勉先生评价古文观止说他们选的坏。因为他们连古文的观念都不清楚。而且,四篇挂一漏万的文章能代表六朝文章吗?肯定不能。但还有更让人不明所以的是,整个元代近百年竟一篇古文也没有!这岂不让许衡元好问金若虚这些人该痛哭吗?
我们再来谈一谈篇目吧。篇目这个问题还是挺有趣的。像唐代,除魏征一篇,王勃一篇,骆宾王一篇,李白两篇,李华一篇,刘禹锡一篇,杜牧一篇,韩愈竟最多占二十四篇!柳宗元稍少有十一篇。宋文中欧阳修十三篇,苏轼十七篇!苏洵有四篇,王安石四篇,苏辙三篇,明文中选的最多的是王守仁,选了三篇。这个选目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他们选文章的范围都很窄,都选名人,也都选当时主流认可的。所以唐宋主要推崇的是八大家,特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四人。但让我们读者疑惑的就是,这么窄的范围里,能选出真正能代表古文里菁华的作品吗?反正我是觉得不能的。
再说说文体。这就更让人无力吐槽了。吴氏叔侄就像完全没有文体的观念似的。所有文章不同的文体都完全以时代先后一股脑的凑在一起。你要学吗?那还真不知道怎么入手呢。
我觉得好的古文选本,应该能够而且必须体现选家的文章意识和文学观念。既然说是观止了,那就必须要展现出各个朝代的高水平文章,能够体现出文章风格的流变,看出文章体式在各个时期的特色。特别是,如果它要作为一部教授学生的教材,它更必须体现出多种文体的不同写作特点。很可惜的是,古文观止的选目里边这些都看不出来。我们只能看出吴氏叔侄他们对古文观念的肤浅和对八大家的膜拜。这种膜拜有多大程度上是受了茅坤唐顺之的影响不好说,但他们所选的只是一些有定评的好文章,根本谈不上多少自己的见识则可以肯定。试把它和稍后一时期的<古文辞类纂>和<经史百家杂抄>这两部古文选本作一比较,就更可以看出吴楚材吴调侯编的这部书不仅远远的不如姚氏曾氏选文分卷的精当,甚至眼光还不如1000多年前的萧统对文章认识得深刻。诚然,里边选的文章都是一些好文章,但是作为一部选本和教授学生的教材,它是不高明的。它更多的是具有一种当代人在闲暇无事时用来鉴赏古文之美的优点。因此,它究竟是一部当代人学古文所必读是学习古文的最佳入门书,还是只是一部被捧的过高的并不高明的古文选本,这就见仁见智,由读者诸君自己去分辨了。
二零二一年八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