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杏林镇:史话西溪老官台

邮箱:3125136050@qq.com


史话西溪老官台

作者 杨国超 宋朝峰

在华州众多的古村落中,位于杏林镇西北一隅的老官台村历史最为悠久,文化底蕴也最浓郁。
老官台村远景 刘焕民摄
老官台又称“老观台”, 距老县城约七里的古“西溪”西岸,如今只剩下华州老官路南侧的一片遗址,远远看去似一座独立高大的城堡。
早在距今7000至80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活,种植、挖井、搭建房屋、烧陶……上世纪50年代末,老观台出土了一批彩陶和石器,后经考古队确认,这批文物属于新石器时期早期产物,该史前文化聚落亦被称作“老官台文化”。
在历史上,老观台周边台地夹峙,受南山诸峪水而形成泓漾溪,蜿蜒北流,风光别具,因位于州城西郊,故名“西溪”,因风光旖旎,水域广阔,有“小曲江”之称。唐乾宁五年(898年)六月,唐昭宗李晔曾亲携百官至此观看竞渡。晚唐诗人吴融在诗中为我们记录下了当年的场景:“片水耸层桥,祥烟霭庆霄。……浪叠摇仙仗,风微定彩标。都人同盛观,不觉在行朝。”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当年皇帝观竞渡的场景。
宋代享有盛誉的名知州李及之在游西溪时写到“凫冷蒲光乱,碟昏花气淳。”宋代军事理论家华岳留下 “隔岸青帘人不渡,一溪流水暮潮生”的诗句;至明初,西溪以水光月色为盛而入选华州八景,名为“西溪夜月”,有诗曰:“帘澈晴空月色低,蟾光流影映西溪。”
老官台西溪桥 刘焕民摄
既然历史上一直名“西溪”,而后来又为何改称“老观台”?在华州民间,“老观台”得名源于神话传说“大禹治水”。相传上古时期,渭河水势湍急,华州北部常年洪水泛滥,两岸部落族群面对水患,束手无策,又不愿迁离。而此时的大禹正率领治水大军,为民兴利除患。他到华州后,为观察渭河水势,常站在今老观台村高台上俯瞰渭水,引渠疏导。后人为感念大禹治水之恩,便将大禹在华州留下足迹的高台称作“老观台”。
另一说法与诗圣杜甫有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六月,杜甫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了唐肃宗,被贬华州任司功参军,负责当地祭祀、礼乐、学校、选举等事宜。杜甫到华州后,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华州郑县西溪的郑县亭子(老官台村东)题词赋诗,观月赏莲,与农夫吟唱小曲,以排忧解闷。杜甫在华州深受百姓爱戴,大家尊称杜甫为“杜老官”。后来,杜甫弃官离开华州,后人便将杜甫曾登临过的西溪西面高台命名为“老官台”。出老官台老城北门,有一高约十米平台,俗称阅台。相传是杜甫经常登临观月赏莲的地方。站在阅台上极目远望,几公里外的景色尽收眼底。城外东北曾耸立着一座杜公祠,又称工部祠,当为怀念杜甫所建。杜公祠沿阶而上,殿落涧顶,坐南向北,面对百亩莲池。杜公祠祠址十亩,历代立为公田。
沿杜公祠北行有一座观音庙,庙内奉有观音塑像,此像两眼微闭,双手合一,坐于莲花台上,人称送子观音。每年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举行观音庙会。庙会前,需用面粉蒸制二十四盏“河灯”,象征传说中的二十四孝。河灯的形状似寿桃,底圆顶尖。蒸好的河灯提前敬献在观音像前,以求赐福。庙会开始后,炮声阵阵,锣鼓喧天,香烟缭绕,人们拿着贡品、香表,为神献匾,以示庆祝。正月十五日,庙会达到高潮。这天傍晚时分,华灯初上,人们聚集在观音庙旁的西溪河边,在河灯中间插上渗过油的捻子。一切准备就绪,只见一道烟火升空,霎时间鞭炮齐鸣,锣敲鼓震,人们将点燃的河灯逐个放入河中。河灯顺流而下,穿过西溪桥后,人们争先恐后地捞河灯。捞上河灯的人喜不自胜,将河灯放入提篮,一边放着鞭炮往回走,一边喊:“黑娃子,回来。”后边跟着的人立即应声:“回来了!”到家后,将河灯在灶王爷神前敬献两日,让儿媳吃掉河灯,企盼来年得子。
正月十五捞河灯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末期。1944年,一支国民党炮兵部队为修建汽车库,将观音庙拆除。村民将观音神像搬到村中,在东巷张甲午家门前建庙安神。逢年过节,人们都要祭拜神灵,烧香叩头,求财求福求平安。1966 年,村支书带领群众将庙拆除,神像被毁。
老官台村巷道 刘焕民摄
村东南另一座“杜基庙”,其历史要追溯到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东汉末年,郑县(今华州区)来了一个年仅20岁的县令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杜畿上任后,勤于务政,体察民意,用了很短的时间处理完数百件陈年积案,赢得了上司的赞赏和百姓的信任。不久,杜畿被调往汉中升任府丞,尽管赴任在即,杜氏仍心系渭河水患,直到渭河堤防工期届满方才赴汉中上任。杜畿后来官至尚书仆射,一次因试航船翻,溺水而亡,时年62岁。
杜畿为官政绩斐然,“常为天下最”。郑县百姓感恩杜畿的伟绩,在风景秀美的郑县西溪河畔修建了“杜畿祠”,以示怀念。距杜畿离开郑县约五百七十多年后,杜甫任华州司功参军,写下传世之作《游郑县亭子》。杜甫诗中的郑县亭子,便是建在杜畿祠遗址上的游春亭。到了明朝年间,游春亭已被改为“杜基庙”。至民国时期,杜基庙仍矗立在西溪西岸,潺潺溪流绕庙而过,东南湿地稻田割据,北部荷塘花红草盛。杜基庙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拆毁。
老官台村是典型的关中东府城堡村,村中以杨姓为主户,其余各姓皆为客户。原先村落被城墙包围,该城墙建于同治元年(1862年),距今已150多年。城墙高约十米,上宽九十公分,上有城垛,备有石料,可以防御外敌入侵。整座城堡仅有一个北门供村民进出,分内外两道木门,两扇外门铁皮包裹,铸有铁钉。两门之间过道长约两米半,过道内凿有守门人的卧室。守门人按时开关城门,兼打更报时。城内正中一道东西走向的斜巷,横穿三条南北巷,从空中俯瞰,巷道呈倒写的“王”字。巷道仅能通过一辆架子车。全村有七十多户,人口四百有余,号称“四大家,八小家,二十四户勻和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官台四周的古建筑已荡然无存,老城墙也逐渐拆除,唯有村东的西溪河静静的从村东流过。那时的西溪水量充沛,河水蜿蜒北流,两岸稻田如网状排列,稻田中泉眼密布。西溪下游形成一片四十亩地的莲池。莲池内草茂鱼肥,蛙鸣鱼跃。一场夏雨后,晶莹透亮的水珠在荷叶上慵懒的滚动着;粉色、白色的荷花竞相开放;翠绿的莲籽点缀其间。夜幕降临,繁星点点,水中蛙声阵阵,萤火虫忽明忽暗,上下飞舞,真是稻花香、鱼满仓、荷花竞开、堪比江南的水乡风光。
西溪遗址 宋朝峰摄
紧邻莲池的大鱼池,修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华县城西天然的垂钓场和游泳池,当年武装基干民兵曾在这里进行蛙泳训练,武装囚渡。西溪河在这里稍作喘息后,从大鱼池北部流出。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大量的工业用水以及公社组织千人千亩大会战,秦岭北麓的生态遭到破坏,水流湍急的西溪也变成了一条平静的小河。时至今日,西溪已彻底断流,渐趋干涸的河道隐没在田地荒草之间。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0)

相关推荐

  • 六、夔府孤城:对人生与历史的深沉思考|杜甫评传|杜甫评传章节阅读

    杜甫在成都虽然过了几年较为安定的生活,对他辛苦经营起来的草堂也怀有深厚的感情,但他内心深处是不愿终老于斯的.早在上元二年(761),他就说过:\"巴蜀来多病,荆蛮去几年?应同王粲宅,留井岘山 ...

  • BBC甘道夫版杜甫: 他们还是记不住有重庆

    4月初,BBC推出纪录片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片子内容主要记录了杜甫(712年-770年)的生命历程,并适时插入杜甫在当时 ...

  • 夔州诗,杜甫诗歌的巅峰(四)

                               龙 占 明 (紧承上文三) 五.手法变化多端. 作为一位敢于探索,突破常规的诗人,到了晚年,由于见多识广,艺术纯熟,经验丰富,感受深刻,杜甫在诗歌 ...

  • 华州古村落:沧海桑田老官台

    邮箱:3125136050@qq.com 沧海桑田老官台 文 刘红霞   图 刘焕民 作为地地道道的华县人,久闻老官台大名,却从未接近过它,亲近过它,真正揭开过它的面纱.今日,有幸一睹它的历史底蕴,心 ...

  • 华州最后的西溪

    邮箱:3125136050@qq.com 最 后 的 西 溪 作者 杨国超 西溪是华县一处几近消失的名胜.其位于华县县城西老官台村与梁西村,梁老堡与武家堡之间,是石堤河的一条支流.这里台地夹峙,稻田如 ...

  • 华州杏林镇:老官台村名来历的三种说法

    邮箱:3125136050@qq.com 老官台村名来历的三种说法 作者 杨国超 宋朝峰 在华州众多的古村落中,最为知名的要数杏林镇西北一隅的老官台村.老官台又称"老观台",位于古 ...

  • 华州杏林镇:老官台城堡的古景风情

    邮箱:3125136050@qq.com 可爱的家乡 作者 杨国超 我的家乡在渭南市华州区杏林镇老官台村,位于华州老城西约七里地.它建在一个高台上,是一个东西宽百米,南北长一百六十米的长方体村庄.远看 ...

  • 华州老官台的竹马戏

    邮箱:3125136050@qq.com 老官台的竹马戏 作者 杨国超 迷胡又称曲子.竹马.华县与华阴是这一剧种的主要分布地区,故又称二华曲子.据<华县志>记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

  • 华州杏林镇梓里五村村名来历的历史典故

    梓里五村村名来历的历史典故 作者李友良  (上世纪的梓里大队部遗址 宋朝峰摄) 梓里故县小涧头,石窝紧跟它后头, 只有沙圪塔住得远,全村人都住在沙上头.   (一)梓里村的历史典故 (梓里村远景 王海 ...

  • ​辛丑清明再忆母亲——华州杏林镇沙圪塔村人宋知娃

    邮箱:3125136050@qq.com 辛丑清明忆母亲 作者 宋欢午    母亲宋知娃,陕西省华县杏林镇梓里村沙圪塔组人.出生于1932年5月(农历4月23日)卒于2007年1月23日(农历2006 ...

  • 华州杏林镇:我的“建华”情结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的"建华"情结 作者 宋欢武 去年7月,我回故乡参加家父葬礼.初中同学宋文霞来家小坐,拉我加入初中同学微信群.入群后看到几十年不见的同学 ...

  • 华州记忆:村里的老槐树

    村里的老槐树 作者:吉建军 关中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一棵供人们乘凉.歇息.闲谝,集会的老槐树,在夏日黄昏饭后,老槐树底下聚集着一群"吃了饭,没事干"的农人们.他们抽着呛人的纸烟或者旱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