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是怎么吵起来的
周二晚上九点半。一年级某班家长群。
小A是女孩子,小B是男孩子。
以下阴影部分为对话实录,非阴影部分为本人内心戏。
小A妈妈:“请问小B父母在群里吗?孩子们今天发生矛盾,小B把小A腿踢青了,请麻烦找一下我,沟通一下情况。”
“孩子们”的说法及一视同仁直呼自己和对方孩子姓名,显得温和客观。兴师问罪味道不明显。
有礼也有度,但是把事情放到群里说而不是私聊,本身是不是传递着一些情绪?
小A妈妈:“上面截图是小B妈妈吗?你设置了不加微信好友。请看到信息,请麻烦加一下微信沟通一下情况。”
原来是加不了微信私聊,才在群里喊话。
有礼貌用语,“请”虽多,人不怪。
晚上十点。
小B爸爸:“说是我们睡眠枕头给你家孩子坐上去压断了,孩子因此发生了矛盾吧。得好好教训一下咯。”
无称呼,无礼貌用语。
“好好教训”的客体不清晰。
“咯”轻描淡写,却莫名可气。如果热爱用语气词,在这里“啊”“呀”都比“咯”好得多。
“我们”“你家”区分阵营没必要,称呼别人名字可以表达尊重和在意。
小B爸爸:“如果严重,看个医生,我们付医药费。”
既然“严重”,怎么才看“个”医生?想必是心里认定了不严重。“吃个饭”“买个单”“接个人”……加个“个”字,就有弱化事情严重性的效果。
主动提出承担“医药费”,不是度量大有担当,却有点儿挑衅的味道。
小B爸爸:“我们孩子的个人品质是有保障的不会撒谎,这是我们孩子这边问到的情况。我们双归国博士,对撒谎绝对零容忍。”
你们孩子的“个人品质有保障不会撒谎”,言外之意是谁的孩子个人品质没保障?
小学一年级孩子撒谎问题应不应该直接定性为“个人品质”问题?
“对撒谎零容忍”的爸妈有时反而会造就因畏惧而撒谎的孩子——这种情况了解一下?
“双归国博士”了不起呀(好吧确实挺了不起的),我还35岁就退休了呢(好吧我确实没啥可炫耀的)——这段话算我没说……
“双归国博士”和这事儿真没有必然联系。
小B妈妈:“不是踢青的,是自己绊倒压到枕头上。枕头压断了。”
陈述己方获得的事实,语气冷静,因果关系清晰,责任明确。
不爱称呼人,是归国博士通病还是共识?这样能提高沟通效率?
我要求学生在群里交作业的时候必须明确称呼并简要说明,礼貌用语齐备——例如:“屠老师,这是我寒假第一周作文,请查收。”——我是不是过分了?
小A妈妈:“我了解的是孩子过去要做操,被枕头绊倒。”
小A妈妈:“孩子反映是你孩子踢了她。”
小B妈妈:“孩子说没有踢过,如果有伤痕,请拍照我们承担。”
小A妈妈:“不是坐上去,孩子怎么会坐上去呢。做课间操,孩子走过去找自己位置,走过去被绊倒。”
小B妈妈:“孩子说小A不做课间操,在后面自己活动,绊倒了压坏枕头。”
小A妈妈:“刚拍照给你看了。腿上……”
小B妈妈:“那个是枕头的塑料压的,不是小孩踢的。”
小B妈妈:“我们的枕头也压断了。”
小B爸爸:“再问问孩子吧,不行可以反映给老师。”
对话结束了。
如果不查教室录像,这就成了罗生门事件。
真不是大事,也幸好不是大事。
真没有一个坏人,更没有一个坏孩子。
这件事里算不上有什么真理待寻求,也没有什么沉冤待昭雪,却完全可以把它当做绝佳的教育契机。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作为一个对语言敏感,甚至有点儿“语言洁癖”的人,我只想对博士爸爸进言一句:请好好说话。
而“好好说话”——不是指辩论——我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 说话带称呼,有必要的礼貌用语。
☆ 尽可能准确地陈述事实,对拿不准的事情不使用“一刀切”的语气。
☆ 根据场合,慎用语气词,特别谨慎使用反问句和感叹号。
☆ 该拿钱的时候鲜明表态,没到该拿钱的时候别拿钱压人。
☆ 切记:任何时候,搬出头衔来替自己发言,都很丢脸。
今天早晨跑步的时候,跟老公复述昨天群里的八卦。他义愤填膺:“你为啥不说话?”
“我说啥?群里除了冲突双方家长,没人说话呀。”
“你们这些潜水的人,对班级群一点儿责任感都没有。”
于是我写了这篇文章。
你们猜我今晚会不会把文章链接丢群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