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米虫由来
“斗米虫”又称鸟不踏刺虫。在我国民间应用已有数千年历史。古代先人用一斗米(等于现在12.5斤米)换到一条虫而得名。尤其在浙江省有此普遍的民俗,主要用于小孩因脾胃虚弱“疳积”而导致厌食偏食、不思饮食、积食不化、发育不良、哭夜尿床、免疫力差等症状有特效,故该虫自古至今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和应用。
【异名】云实蛀虫、黄牛刺虫(《浙江中医》),黄寮狼虫、天牛幼虫(《浙江天目山药植志》),云实刺虫(《草药手册》)。
【来源】为寄生于豆科植物云实树茎中的一种昆虫的幼虫。
【采集】夏秋间,寻觅云实树茎或根部的蛀孔,用刀剖取,随用或焙干密闭贮藏。
【背景】斗米虫,古时候人家拿一斗米(12.5斤米)换这么一条斗米虫
斗米虫在湖南祁东县又叫千年鸟不食,之所以叫鸟不食,就是'云实'在保护。原来鸟不食寄生在云实树干内,而云实全身长满了刺,即使是啄木鸟,也无法停留在云实植株之上,更谈不上捕捉树干内虫眼内的'鸟不食'了,这就是祁东官家嘴特产'千年鸟不食'的由来。
斗米虫出现在古典书籍为《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公元1615年,徐霞客从江阴出发路经浙江临,甬,绍(旧时地名,今为杭州,宁波,绍兴)发现浙江民间有这乡俗,并记载到《徐霞客游记》。
关于斗米虫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浙江地区,其中以宁波市慈溪市最为流行,一到深秋,便市集盛行,选虫挑虫,价格高时达到100元一条。
斗米虫实为寄生在云实树内的天牛幼虫,因此有浙江宁波的偏方,浙江台州 [1]和诸暨的端午风俗, [2] 等等经常性的占据当地新闻媒体的版面, [3] 宁波晚报于2013年12月03日作为头条报道,标题为“斗米虫”又现身菜市场,建议最好在专家,中医师指导下食用
性味归经:云实树茎中的一种 昆虫的幼虫。性味归经:辛,甘,温入肝、 脾经。功效主治:消积透疹,舒筋通络。治小儿疳积,麻疹透发不快,筋骨疼痛。
治小儿疳积,麻疹透发不快,筋骨痛。
《宁海县志》:治麻毒内陷。
《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治小儿营养不良,筋骨痛,小儿初生不乳。
据《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中国药典》记载:食用该虫后身体强壮,麻毒内陷、痱疹、无名肿毒、对肝腹水、肝硬化、血液病等有显著疗效。由于该虫的疗效好,在民间一直应用至今,特别是对小孩“疳积”引起的厌食、哭夜尿床等有特效,同时对发育迟缓、流口水、磨牙、痔疮和筋骨疼痛有很好的效果。
“斗米虫”经研究含抗菌蛋白、几丁质和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等物质。这些特殊的活性物质对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着显著的作用和效果,是抗病菌、抗病毒、抗肿瘤的珍贵生物医药资源。该虫经烘烤后,香味浓郁,口感极好,易入口。实为药食兼用的天然食品。也是待客送礼、馈赠亲友之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