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老师张惠云先生 2024-08-02 08:16:17 不知不觉,张老师已经离开我们一个多月、将近两个月了,2021年7月5日,老太太撒手西去。一个多月来,心里总不愿意相信这件事,总感觉那只是一个网络新闻,老太太仍然生活在石家庄,仍然住在建华南大街的梆子剧院宿舍。手机里老太太的手机号、微信号一直没有删去,总感觉删了这个,老太太就真的走了。 2017年9月29日老太太演唱会时的合影7月4日一早,刚打开手机,就收到一条微信,张老师女儿丽姐六点左右发来的,说老太太不大好,正在省中医院ICU抢救,可能就在这一两天了。心里咯噔一下子,太突然了,前几天还联系了,状态好着呢,怎么就……简单安排了一下家里的事情,买了张高铁票就去了石家庄。在省中医院ICU门口,见到了丽姐和老太太的一些亲属,还有老太太的徒弟、石家庄市团的崔杏纯老师。丽姐一边哭一边说了老太太得病的过程。其实老太太已经在ICU抢救五天了,30号晚上突发心梗,前后也就20来分钟,心脏骤停了。刚觉得不舒服的时候,丽姐就让老太太吃了速效救心丸,但是没起作用,120来了之后赶紧做心脏复苏,勉强有了心跳,之后送最近的省中医院抢救。在医院一天不如一天,多个器官出现衰竭。大夫说发病当天其实已经不行了,心脏骤停的短短一段时间,身体器官受了严重损伤,岁数大了,没办法恢复,大夫让准备后事,就这一两天了,因此丽姐才通知的老太太外地的学生和亲朋好友。丽姐边说边哭,崔老师和我不住的劝。面对如此变故,我心里也很难受,想想河北梆子的一面大旗、如此朴实和蔼的老太太,突然就要走了,实在不好接受。ICU进不去,只能在门口祈祷了,期望着奇迹发生。在走廊里待了两三个小时,和丽姐、崔老师聊老太太最近的情况,丽姐不时的掉眼泪,期间不断有人打电话来询问老太太的情况。后来丽姐说:“你也别难过了,在这里也算送了老太太了,你回北京吧,别耽误工作。老太太虽然不行了,但是张派咱们不能倒,下来有什么事儿,咱们再联系。”事已至此,也没办法,给丽姐表达了一点心意,给老太太再置办点什么,让老太太风风光光的,我就回北京了。回北京后,开始收到各方面的信息,说老太太病危。7月5日一早,看到了老太太的讣告,凌晨2点08分,老太太撒手西去。朋友圈和媒体都在转发,又是一阵难过,老太太没能闯过这一关啊。回顾和老太太相识这二十多年,“朴实”二字是这位大艺术家给我最深刻的印象,老太太对河北梆子剧种的贡献毋庸赘述,业内外有目共睹,尤为难得的是,老太太艺术上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对待戏迷,却没有什么架子,不势利,这更让人尊敬。看到不少戏迷得知老太太去世,说“世上再无陈三两”。我不认同这种说法,现在不同以前了,以前受技术条件限制,很多演员、名家留下的音像资料不多,人们更多的只能在剧场里看戏。现在不同了,磁带、光盘,电台、电视台、网络,演员留下音像资料很方便。老太太的代表剧目,很多都有资料传世,包括《陈三两》《大登殿》《夜宿花亭》《双错遗恨》《南北和》《蝴蝶杯》《洪湖赤卫队》等等。当然,也有一些遗憾,有些剧目没能留下资料,比如《三娘教子》《秦香莲》《打金枝》《金水桥》《白蛇传》《女起解》《望江亭》《临江驿》《春秋配》《孔雀东南飞》等等,实在可惜。不过,近些年随着技术和网络的发达,当年一些“失传”的资料也陆续找了出来,比如《双蝴蝶》《洪湖赤卫队》(全剧录音)、《哪吒》(舞台版全剧录音)、《穆桂英挂帅》(“祖居山东”)等。老太太之前说,根据《红色娘子军》改编的《琼花》,出过唱片,送给过《大舞台》的某个编辑。期待着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当年被“遗忘”的资料能陆续公布于世,给大家一个一个的惊喜。非常值得期待的,是老太太的干儿子赵健(微信公众号:毛锥存曲),老太太生前把很多资料都交给了他,让他负责整理。就目前已知的还没有公布的资料里,包括《四盘山》《双错遗恨》(老太太盛年时期的版本,非唱金版和精品库版),还有《秦香莲》的现场录音,等等。赵健之前是个票友,经常扮上登台,唱选段,也唱过折子甚至整出,后来因为家里的厂子需要管理,才不再登台而成了纯戏迷。整理老太太的资料,他最合适不过了,老太太突然离世,对他打击也挺大,期望他能早点振作起来,继续整理、发布老太太生前的音像资料。老太太虽然走了,但是张派仍然在,老太太的艺术魅力将永远展现在那些已经发布和即将发布的资料里。老太太创立的张派,在众多弟子和学生的传承中,肯定将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为了更好地继承老太太的艺术风格,就我多年欣赏老太太的剧目和唱段,以及与老太太多年的交流,就一些表演细节谈一些个人建议,以供张派传承参考。1、老太太在台上的眼神对于这个眼神,我对比过诸多名家的表演,不止河北梆子,还包括京剧、评剧、豫剧等等,老太太在台上的眼神极具魅力。左边、右边、中间,几个观众席台面都能照顾到,而且眼神角度的转换极其自然,至左、至右、至中,有时脸朝一个方向,眼神朝另一个方向,转换起来非常自然。老太太这眼神的表演功力,不输任何一个名家,可以说化深厚艺术功力于自然,仅凭这眼神,就能抓住观众入戏。这一点,希望张派传承中别忽视了。2、老太太在台上的身段老太太总说自己没什么理论,在台上的表演总结不出一二三来。其实,老太太的身段表演可以总结为:自然和不复杂,但绝不是没戏,而是一切从人物和剧情出发,结合演出当时的状态,自然发挥而成,台上表演有人、有情、有神。之前我说过,看一个演员表演是否恰当和到位,有一个简单方法,就是关掉声音,只看动作,看是否贴切,就可以判断出表演的水准。举几个小例子,以作说明。(1)《洪湖赤卫队》中韩英的手型变化,带刑具时抓握的力度,显示出刑具是“铁链”,而不仅仅是道具;不带刑具时手型张开的力度、握拳的紧度,与韩英的心情、唱词的内容非常协调。大家可以对比京剧李维康老师在现代戏中的表演,艺术是相通的,特别是高超的艺术。(2)《陈三两》中一出场,衙役喊完堂威,陈三两抬脚又停住的动作,脚不高也不低,并没有伸出腰包;现在有些演员演到这里,抬脚幅度过大,腰包都快踢起来了,甚至都能看到鞋底儿,这就太过了,损失了“美”。(3)《双错遗恨》林惠英闷帘“枫叶红丹桂香金菊怒放”后出场,从屏风或者侧幕条侧身上场,然后舒缓转身面对观众、抖水袖,那种端庄贤惠的夫人身份跃然台上。这种表演不多见,河北梆子舞台上更少,印象里只有天津孙秀兰老师和王伯华老师合作的《打金枝》(中央三台录像)中,皇娘用过这种侧身上场的身段,极其优美。(4)《大登殿》“接旨”叫板后的出场,那小碎步又快又稳,脚下快、身上稳,腰包不会变形,快步到台中间,收住,做个身段,缓步上前,抖水袖,然后开唱“金牌调来银牌宣”。这段动作连贯自然,身段优美。脚下快,体现王宝钏的心情;身上稳,体现王宝钏的身份和修养。现在有些演员演这段,身上很不稳,左右乱扭,脚底下来回倒腾,左一下右一下,甚至把腰包踢得乱飞,一是基本功不扎实,二是对人物理解不深,演得王宝钏很轻浮。《大登殿》后面“劝御妹”一段,唱到“我也不想~~~”时,有个左看右看并摸脸的动作,这是展示王宝钏不好意思、怕别人看到的内心活动,现在很多人演到这里就简化了,看不到这些细节动作。以上这些表演细节,都是为人物和剧情服务的。老太太说自己没有多少理论,就是说这些身段表演没有什么固定形式要求,都是自然发挥出来的,当然这背后是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人物剧情的深入琢磨。如果对比老太太同一个剧目、同一个选段的不同版本,会发现表演并不完全一样,这也正是老太太艺术“自然”的特征,是结合表演当时的状态自然发挥出来的。3、老太太的唱腔张派的唱腔,自然是最吸引人、最具代表、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张派唱腔,首先是大气,唱腔开阔,架构和气度吸引人,这个不用多讲。我想强调的是,大气的唱腔,除了开阔的架构,也是由精雕细琢的细节支撑起来的。老太太的嗓音得天独厚,各种音,特别是各种共鸣音,应有尽有,但是老太太不乱用,而是精心安排每一个音的使用。这里面既有技巧的应用,更有艺术感悟的发挥。同样,通过几个小例子加以说明。(1)《大登殿》“接旨”的叫板,遍观京津冀演出这段,只有老太太的叫板最有特色,往上挑着叫板,到高音处略缓一下收住。这种叫板方式更符合王宝钏当时的心情:激动、兴奋,还有点急切,这才是受苦十八年的王宝钏。现在常见的叫板,往往是拉长音,或者加个弧度拉长音,以显示王宝钏之前相府小姐、现在即将当皇后的身份。其实,这并不太符合当时王宝钏的状态,寒窑十八年,再高贵的身份也磨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已经类似于“泼赖”的普通妇女了,苦尽甘来,更多地是兴奋、激动和急切受封的心情。老太太的这个叫板,一下子就能把观众带进剧情和人物里。后面“参王的驾来问王安”的“安”字腔,老太太唱来并不是一贯到底,而是中间有两次停顿,并转换发声部位,这种处理方式更具特色,更有顿挫感,更吸引人。这出戏共鸣音的使用也是典范,如“急忙忙将老娘搀下金殿”的“金”字腔,把共鸣音发挥到了极致,而且发声部位、音符高低不断变化,当得起“悠扬婉转”四个字,让人想不到竟还有这么优美的唱腔。(2)《蝴蝶杯》大拉腔“我的儿浑身俱是胆”一句,欲扬先抑,充分利用了高低、强弱、快慢对比,把拉腔展现的极具魅力,把这折戏推向了高潮。《投县》一小折戏,田夫人的一个三四号人物,被老太太演绎得如此动人,与老太太对唱腔、念白、表演的独到处理是分不开的。比如“老身二堂用目观看”的“看”字,那个夯音的处理;“为了你父女”搭调的处理,等等等等,使这折戏极其出彩。电视台除了录制整出剧目,还单独录了这一折,可见其吸引力之大。可惜,现在这种效果的《投县》,几乎看不到了。(3)《穆桂英挂帅》中“祖居山东”一段,老太太和二宝老师合作,重新设计了唱腔。需要着重说明的,“挣来的江山他赵家坐,战场上伤的是我杨家兵”一句,老太太唱出了凄凉感,而不是现在常见的“气愤不平”感,穆桂英不敢也不会“气愤不平”,而且用“伤”而不用“死”,更符合穆桂英的心境,就好比我们经常说某某人“没了”,而不说“死了”。同样,“辕门外三声炮”中的“三声炮”,利用了高低、强弱对比,“三声”下压,“炮”体现爆发力,更显示唱腔的气度和穆桂英的英雄气概,比三个字都唱高音效果要好很多。(4)鼻音的运用也是张派唱腔的特色,而且鼻音并不限于发鼻音的字眼上。比如,《双错遗恨》“十指连心痛彻肝胆”的“十指”两字,并不发鼻音,但是老太太却用鼻音处理这两个字,与后面“连心”两个鼻音字采用不同的发声部位,共鸣音部位也有差别,转换起来不拖泥带水,唱词和唱腔听起来既清晰,又好听,还感人,效果非常好。(5)《哪吒》李夫人《庙遇》“见塑像”一段,电影版这段唱现在非常流行,确实比舞台版更流畅。这段唱的唱腔处理上,老太太特别注意唱腔和唱词的对应,“儿好比高山松柏风雪独受”“儿好比江河水万里奔走”两句,唱“高山松柏”时,眼睛要往上看,眼中要出现高山松柏的形象,然后唱腔才能有仰视感,才能唱出立音,否则就是平的,甚至是向下的,与后面“江河水”对比也就不会明显。这段唱,口中有词,眼中有物,心中有形,唱中有情,唱腔才能有立体感,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以上这些唱腔细节,是老太太唱腔处理的独到之处,是老太太深入琢磨人物和唱腔的所得,也是老太太的戏百听不厌的原因。老太太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不管我们有多么不舍,但是张派艺术不能也跟着没了,老太太多年的艺术创作和所得,张派弟子和传人应当继承下来,传承下去。我写上述细节,一则是对老太太的纪念,二则也是提醒各位张派传人和后学者,张派艺术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千万不能忽视细节,这些地方都是老太太的心血所在,是张派的根基。希望张派传人们共同努力,把老太太的艺术特色从音像资料里更多地展现在舞台上。老太太虽然走了,但是她对河北梆子的贡献不会消失,只要河北梆子剧种还在,戏迷们一定会记得张老师,哪怕一百年后,两百年后,几百年后。就像《寻梦环游记》里一样,只要河北梆子还在,还有人喜欢,还有人记得,老太太就一定还在,一定会在那个世界里开开心心的生活下去。 2021年8月25日于北京 杨少辉,博士,就职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网名:云中燕、河北梆子云中燕。 赞 (0) 相关推荐 河北梆子《王宝钏》龙凤阁里把衣换唯美传神 河北梆子《王宝钏》龙凤阁里把衣换唯美传神 河北梆子《调寇》选段,唱腔身段皆是这个味儿 河北梆子《调寇》选段,唱腔身段皆是这个味儿 “猛回头避雨处风景依然”——纪念张春孝刘秀荣老师 "猛回头避雨处风景依然" --纪念张春孝刘秀荣老师 (文:刘训毅) 惊闻噩耗:秀荣老师今日(2021年6月28日)仙逝了. 提起刘秀荣,必然会同时提起张春孝,目前京剧舞台上的演员, ... 河北梆子韩建华《王宝钏》有板有眼 河北梆子韩建华《王宝钏》有板有眼 我和我的“老师”张惠云先生 之所以给"老师"一词加上引号,是因为我既不是专业演员,也不是票友,而只是个普通戏迷,而且是个只会看戏.不会唱戏演戏的纯戏迷,和张老师的"师生关系"是谈不到什么对 ... 河北梆子《秦香莲,见皇姑》门桂英张惠云 河北梆子《秦香莲,见皇姑》门桂英张惠云 河北梆子张惠云《大登殿》经典就是好听 河北梆子张惠云《大登殿》经典就是好听 裴艳玲 张惠云-河北梆子《双蝴蝶》相送录音片段 宣扬传统文化 我们在路上-- <柳荫记>原名<双蝴蝶>,名<梁山伯与祝英台>.元杂剧<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明传奇<同窗记>皆演此事. 两晋或 ... 梨园再无张惠云—先生千古! 宣扬传统文化 我们在路上-- 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张惠云先生于2021年7月5日凌晨2点08分54秒,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享年八十二岁! 张惠云(阴历1940年3月初3-2021年5月廿六)河北 ... 七律·金喉张惠云赞 惊悉老先生辞世,心下无限悲戚愕然.我非常推崇张先生的河北梆子演唱风格和技巧.2016年12月初得到惠云先生要收新徒,就想为她写点儿东西.于是创作一首: 七律·金喉张惠云赞 慷慨悲歌大口梆,绕梁数日惠 ... 张惠云名家唱河北梆子,台风稳健吐字清晰 张惠云名家唱河北梆子,台风稳健吐字清晰 追忆张惠云先生 老太太风风光光一辈子,最后风风光光的走了.这几天选照片写生平,当时总感觉老太太是要参加什么活动我们给她整理资料--直到送走老太太的前一天 我们去殡仪馆送照片看到万芳厅门口挂着的"沉痛悼念张惠 ... 韩俊卿 李秀芬 路翠阁 张惠云-京津冀三地王娘娘骂魏虎 宣扬传统文化 我们在路上-- 河北梆子传统剧目<大登殿>是<王宝钏>中的一出折子戏. 讲述的是薛平贵得到代战公主的援助,攻破长安,拿获王允.魏虎,自立为帝,坐上龙位,封官授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