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宁夏舌尖上的美味清真面点:馓子、馄馍、锅盔
寻味宁夏舌尖上的美味清真面点:馓子、馄馍、锅盔
文|中国 糕饼资深工匠杜德春
若情怀饕餮糕点之清—乃是宁夏;
若意境氤氲面点之味—乃是银川。
粗犷中的豪迈,黄河的文化,延伸了清真民族的麦香-面条文化、面点文化、面食文化,麦香十足。
馍与饼,也是银川面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馓子与麻叶及麻花,面点文化亦久远。
馓子:
油香软,馓子脆。
在许多人印象里,回族人善于烹饪牛羊肉,却忘了他们也善于面点的制作。馓子,便是宁夏回族的传统面点之一。制作馓子时,先将精粉加少量盐水,揉成絮状,再加水调和,反复揉压,搓成条状,抹上清油,放在盆中醒面。油锅烧开后,左手四指并拢,缠上面条,轻轻抻成环状,套在两根竹筷上,放入锅中油炸。出锅的馓子,金黄金黄的,焦酥香脆,除了自食,还可用来招待宾客、馈赠亲友。
油糕、麻花:
油糕与麻花、是回族甚喜之糕—以胡麻油油炸,味道甚浓郁!乃是宁夏之饕餮。
香美味的面点,还有油饼、香油糕、清真酥麻花。油糕色泽金黄,呈椭圆形,中空有馅,馅一般是红糖或白糖,吃起来又甜又绵软。麻花的制作比较讲究,将红糖、蜂蜜、花椒、红葱皮等熬成的水和面,同时添加适量鸡蛋和清油,反复揉压后,搓成条状,再拧成麻花,放入锅中炸至金黄即可出锅,这样的麻花脆酥爽口,又可分为不同的味道,能满足每个人的口味。
馄馍:是回族的特色面食。是用清真老面发酵;大小有很多规格。首先在普通发面里卷进菜油,抹上红油、姜黄、香豆粉等民间食用色素,再层层叠叠地卷成红、黄、绿各色交织的面团,有时掺进鸡蛋和牛奶,揉成和形状大小相同的圆柱状。
把发酵好的面,倒在案板上,再倒适量的一点干面和碱面,合起来揉,揉的时候一定要用力,等揉到一定的程度,用擀仗把面擀圆以后,在擀好的面团上撒一些香豆,芝麻,倒一些菜籽油,用手把那些油和香豆摸均匀,然后把面从一边卷过来,切成均匀的三段,把这三段面摞在一起,然后翻一下,从中间捏一下,就形成一朵牡丹花,不仅可以做成大牡丹花的馄馍馍,还有小的,小牡丹花的馍馍,小的馍馍在一个锅里可以放两个。
将和好的面经过二次发酵后,根据食用者的喜好,加入盐、糖、五香粉,也可以加入蔬菜、牛羊肉等,再烤制而成,口感酥脆,外形独特,如今银川的街头,也能见到这种食物。
肉夹馍,本是陕西的食物,到了银川,变成了羊肉夹馍。这与宁夏盛产羊肉有关,宁夏的羊肉质地细腻,没有膻味,清炖的大块羊肉剔骨剁碎,夹到饼中,再浇上蒜蓉醋水的汤汁,那叫一个美味,比之于西安的肉夹馍,是另一种味道。
锅盔:
锅盔制作时,先把精粉发好,加入一定比例的碱水,再填入大量干面,反复揉制,直至面团揉压成绸子一般绵软,才切成4至6斤重的面基子,再将面基子反复揉压,使其更加光滑绵软,然后加入有关调料擀成圆饼形,并在饼面精心旋出箍纹,抹上菜油,上鏊烘烤。
干面锅盔有着特有的制作工艺,将面粉干酵面,加入一定比例的碱水,然后再添入大量的干面。用坚硬、光滑、沉重的杠子反复揉压,直到将干面团压成绸子一样绵软,再切成厚4介或5介的面剂子,然后加入胡椒、苦豆、姜黄等佐料,擀制成厚而大的圆饼形,并在上面精心旋出图案,抹上清油,上鏊烘烤。
糖麻叶:
每逢回民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古乐邦节和圣纪节),买者络绎不绝。除糖麻丫外还有糖酥饼、馓子、油香、茴香饼、麻花、羊盘缠、锅盔等。
回族人爱做糖麻叶生意,因为糖麻叶用料简单,方便易做,且经济实惠,爱吃的人又颇多,所以利润也可观。制作糖麻叶并不复杂。先在干面中加入适量花椒水、调和、苏打、鸡蛋、蜂蜜揉成光滑柔软的面团,再切成相等的两块,然后将两块面皮摞在一起,从面皮中部切一刀口,但两头绝不能切通。捏住面皮的两头,往上一卷、钻孔、往回一拉,即成麻叶生坯。
入油锅煎炸,呈紫红色时捞出,冷却后放入事先用白糖或红糖熬成的热糖稀中,泡一两分钟,取出即可食用。金黄油亮,外粘内沙,嚼之有筋,余味绵长。堪称回族小吃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