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主人公是传统意义上的修行者,修行的路也像是人生,都有沟沟坎坎,迂回曲折,没有不走弯路的;’好在这位道士及时悔改,迷途知返。故事所描述的“虚空法界”给人印象深刻。
【原文】
华亭邬道士,自少出家,即有幽栖之志,从其师住茅山清真观。师死,以绍兴之末居于光州延真宫,奉上真香火,殚尽诚敬,诵《道德经》五千言不绝口。凡外间吉凶祸福,本处土地辄于梦中报知,无一不应。其后喜延方士,论铅汞黄白之术,每日常有三五辈从事丹灶。即贪慕特甚,平时敬心,积以衰歇,土地亦不复以事来报。有豪民邀诣其家启醮,邬令道童钟大宥先往铺设,行次半道,为虎所食。邬知而大惧,疑必获谴于神明,集众绕殿堂讽经禳忏。夜梦一人,状若灵官,告之云:“汝临兹山,今焉一纪,吾所以惓惓护助,有所闻必言。缘近日妄想太重,声通上天,虎食汝童,聊复示警,不亟改前过,大祸且及身矣!”惊谢而觉,坐待天明,悉焚炉毁灶,斥遣方士,还复其初。
【白话语音文字版】
华亭县(现上海松江区)的邬道士,从小出家,那时他就有避世隐居的想法,跟自己的师父住在茅山(江苏句容)清真观。师父去世后,他从宋高宗绍兴末年(绍兴最后一年1162年)起就住在光州(现河南信阳潢川一带)的延真宫了。他平日奉上真(真仙)香火,殚精竭虑,真诚敬奉,整日念诵《道德经》五千言一刻不停,凡是世间的吉凶祸福,本处土地都会在梦中向他报知,所以他解决信众所求,无不灵应。后来,他喜欢请些方士来观里,整天讨论道家修炼外丹的一些法术(铅汞黄白之术),每天都有三五个方士操持丹灶等事。邬道士跟着积极参与,心中充满贪恋与期待,平时对真仙的恭敬心逐渐淡漠,以至于最后都消失了,土地神也不来梦中报告事项了。赶上有个豪富人家请邬道士到家里主持醮事,他先派道童钟大宥去那家人准备前期杂事。走到半途,钟大宥竟然被老虎吃了。邬道士知道后非常害怕,心中疑虑,想自己必要遭到神明惩罚了,他赶紧召集众人绕着殿堂诵经忏悔,禳灾祈福。夜里做梦,有个像灵官模样的人跟他说:“你来这座山已经十二年了,我一直真诚的护佑帮助你,听到什么都跟你说,但你近日妄想心太重了,你烦乱的心声已上通于天。老虎吃了你的道童,只不过稍微给你示警,你要不马上痛改前非,就要大祸临头了!”邬道士在梦中谢过神灵后惊醒,一直坐到天亮。下床后,他把炼丹炉灶全部拆毁,把所有方士都遣散轰走。邬道士的生活又回归到原来状态,他最后活到九十三岁,无疾而逝。【祥宏点评】:茅山的清真观很有名,《夷坚志》多次提到茅山每年都会搞鹤会,那是道家的盛大节日,届时天下道者、道士云集,主要活动场地即是清真观;上真,指的是天上的神仙,应是邬道士所认为的真实神仙;道家所谓的铅汞黄白之术,有两种概念,狭义地说就是炼出黄金、白银等物,广义地说就是道家修炼外丹的方法;修行人对因果之事很敏感,邬道士的道童被老虎吃掉,他马上意识到出问题了。所以立刻忏悔,好在他迷途知返,最后得以善终;灵官,道家所说的神仙。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9-《夷坚志》中的“道人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