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遗珍 | 明晃晃金灿灿,品味明朝的那些“饰”!
■■■■
土司遗珍
——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文物精品展
俗话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那么明代土司的女眷们
她们都用哪些器物来装扮呢?
一起来看看吧!
耳饰
《明代王孺人像》(局部)
丹麦国家博物馆藏
明代耳饰可分耳坠、耳环两类。一般把垂饰能摇晃欲坠的称“耳坠”或“坠子”,不能晃动的称“耳环”。葫芦形耳环,是明代耳饰中最为流行的样式,从元代继承而来。葫芦形耳环的使用大多与盛妆相配,同时也是王妃、亲王妃礼服所配耳饰,是后宫妃嫔正装中最为常见一种样式。
金摺丝葫芦耳环(一对)
明(1368 ~ 1644 年)
高 1.9 厘米 长 6 厘米 宽 6 厘米
王玺家族墓 M8 王文渊夫人墓出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天水冰山录》“耳环耳坠”一项,葫芦形耳环便列出多种,如金珠宝葫芦耳环、金光葫芦耳环、金摺丝葫芦耳环、金累丝葫芦耳环、金葫芦耳环等等。此对耳环与江西南昌明昭勇将军戴贤墓出土极为类似。此式耳环的簪戴,在丹麦国家博物馆藏一幅明代王孺人容像中表现得分外真切。
金摺丝葫芦耳环
江西南昌明昭勇将军戴贤墓出土
指饰
指饰是戴在手指上的饰物,主要为戒指,多是成对打制。明代戒指有金、银、玉等质地,或镶嵌宝石,或浅刻纹饰。
玉质戒指又称玉韘(shè),即玉扳指。韘是古代射箭时佩戴在右手大拇指上用以勾弦的用具,后演变为一种男子所戴饰物,佩之以示成人,作为妆饰时“著右手巨指”。
金镶宝戒指
明(1368 ~ 1644 年)
通高 2.5 ~ 2.81 厘米 直径 2.1 ~ 2.26 厘米
王玺家族墓 M21 弘治十三年(1500 年)
王鉴夫人朱氏墓出土
平武报恩寺博物馆藏
椭圆形戒托,戒面分别镶嵌紫红宝石与蓝宝石,托周饰两周绳纹、连珠纹与竹节纹,指环根部饰卷云纹。
腕饰
腕饰是手臂及手腕上的装饰物,平武明代土司家族墓所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镯,一类是钏。镯,唐、宋人始称,明人习称“镯子”,又有“金压袖”之称。钏,明人又称“手钏圈”,是以捶扁的金条或银条弯制成螺旋状,少则数圈,多则十余圈,又以其声响称作跳达、条达或条脱。
金连珠手镯(一对)
明(1368 ~ 1644 年)
直径 7 厘米
王玺家族墓 M2 成化十八年(1482 年)
王玺夫人贾氏墓出土
平武报恩寺博物馆藏
整体呈C形,镯身为金珠相连,镯头为六边形。其中一件镯头内侧一面分别阴刻楷书“能造”“赤金”。明代记录皇家婚礼制度的《礼部志稿》中就有“金龙头连珠镯”,连珠镯的样式盛行于元,而为明代所继承,实物如江苏江阴青阳明邹氏墓出土的一对。此外,如《三才图会》中的钏图,也是明代镯子的流行式样,实例有南昌青云谱京山学校出土的一对金二龙戏珠镯。《三才图会》名之为“钏”,则是为了说明它的“古已有之”。
纽扣饰
明《三才图会》绘
襖子图
《孝贞纯皇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盛行在女子上衣竖领及胸前使用金属或者玉质纽扣,既能承载服饰门襟的闭合功能,又能作为精致雅丽的首饰,彰显佩戴者的身份地位。其质地有金、银、铜、玉或金银镶嵌宝石几种类型,造型纹样以蝶赶菊、蜂赶菊最为流行,平武明代土司家族墓中还可见祥云托月、双鱼组合、双童组合等造型纹样。纽扣的形制有正负或曰雄雌两部分,雄者为扣,雌者为纽,以子母套结式结构扣合便成一副纽扣。
配饰
佩饰是腰饰中的一种,也是明朝冠服制度中的重要妆饰。平武明代土司家族墓出土的佩饰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各种造型功用的金、银“事件儿”,一类是“禁步”,又称“玎珰七事”,还有一类是玉佩。
浙江临海张家渡
王士琦墓出土金三事
浙江省博物馆藏
所谓“事件儿”是一种将日常使用的挖耳、牙签、镊子、勺子用金链串起,既做用具,也兼做装饰之用的佩饰,一般系挂于胸前、腰间,男女皆然,有金、银、铜、木、牙质等。“事件儿”一般称为“三事儿”,而“三”通常只是泛称,其事可以比三多,也可比三少。
金耳扒牙签索
南通博物院藏
北京明万贵夫妇墓出土
玎珰七事
首都博物馆藏
来源:展览“土司遗珍——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文物精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