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五不教”之说

从前武术界有“五不教”之说:

心术不正者不教;

好勇斗狠者不教;

脾气暴躁者不教;

资质驽钝者不教;

体质太弱者不教。

这不是保守,也不是歧视。孔夫子说“有教无类”,意思是什么人都教,那是指读书。而武术是特殊行业,先辈们也是在多年的经验和教训里,总结出来这些禁忌的。

一、心术不正者不教。

教拳先教人,练拳先练人,人心不正,武功越高,危害越大。老辈师傅们都信奉“误传匪类,要遭报应”的理念,其实不是迷信,而是社会公德的要求,也是为自身安全与声誉着想。

争名夺利、趋炎附势、恃强凌弱、欺师灭祖等等劣行,历来为真正的武林人士所不齿,而诚信仁爱、框扶正义、勇于承担、尊师重道等等美德,则始终是大家所推崇。

为武要讲武德。而武德不是虚的,手德、口德对于习武的人,更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你有武功,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造成大于常人的危害。就像走路和开汽车一样,你只走路,最多撞人一个跟头,不会有太大伤害;但一旦开车,再碰到人,非死即伤。你还是你,但危害能力大不相同。

前辈们把心术不正列为不教之首,盖有深意。武林就是社会,社会上就什么人都有,既有君子也有小人。虽然君子一定居多数,但小人数量虽少,破坏力却很大。一只老鼠坏一锅汤,一个小人可以搅得一百个君子不得安生。最常见的就是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拉帮结派,以逞一己之私。

其实对练武的人来说,心术正还是不正,有个很简单的衡量标准,那就是看你把拳当成什么;是作为强身健体,修心养性的爱好呢?还是作为追逐名利的工具?

这个标准也有一条简单的判断方法,那就看你是否正大光明。

心术正的人正大光明地说自己的瓜甜,而心术不正者则专门说别人的瓜苦。如果你的瓜真的天下第一甜,拿出来亮亮,天下人都尝尝,岂不是最好?何必匿名在网上骂人或去黑别人的视频?“西方式的嫉妒”是,你好我要做得比你还好;而我们“东方式的嫉妒”则是,我不如你好,但我要让你好不成;至少制造麻烦,让你不痛快。

其实这种见不得人的鬼蜮伎俩,只能对心虚气短的人起作用。鲁迅先生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更何况几句骂声,几次捣乱?听几句喇喇蛄叫还不种田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心情不好可是要折寿的呦!

二、好勇斗狠者不教。

拳术是伤人之利器,教与好勇斗狠者,无异于给爱玩火的人以火种,而“玩火者必自焚”,早晚伤人或被人伤,等于害他;不如什么都不会,还可保个平安。

三、脾气暴躁者不教。

脾气暴躁者大半心浮气躁,不能静心,易偏执,喜怒,自己非但不能踏实练拳,还要多与人纠纷。若无拳勇,仅口舌之争倒也无大碍,一旦有了武功,暴躁不下时就会动手,结果与前边一样。

四、资质驽钝者不教。

古时练武,以武为生,是刀头舔血、拳底博命的生活,在江湖上行走凶险得很,对抗性太强,这碗饭不是好吃的。资质驽钝者,过和平的生活还可保平安,吃这种凶险的饭太不容易,勉强教了也是害了他。

五、体质太弱者不教。

以武为职业,不仅凶险,而且非常辛苦。要想练出超出常人的功夫,就得付出超出常人的体能。从前把练功夫也叫作“打熬力气”,即力量、功夫是打熬出来的,没有相当的体力资本作后盾,根本顶不下来,勉强练了也是伤身。

这和现在的练武锻炼身体不一样。那时是以职业武士为目标,要吃这碗饭,身体条件不够是先天不足。现在培养运动员,也同样是先选身体条件,体质太弱的也同样都不要。

就我个人来说,第一条是肯定要遵守的。不仅“不教”,也“不交”,尽量不与心术不正的人打交道。二、三条是属于脾气问题,还不是品质问题,好勇对练拳的人来说不是坏事,但不要去和人斗狠。而且现在是法制社会了,斗狠自有法律在约束着。脾气暴躁的人通过练拳没准还能学会平心静气,改掉些浮躁,而多些沉稳。后面两条对我们现在不适合,任何人想练个好身体都应该鼓励、帮助。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能帮助别人维持健康,延长寿命,是功德无量的事,何乐不为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