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咳痰的病因与用药选择

今天谈一下咳嗽的病因以及临床用药应该如何选择。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咳嗽只是个症状,并不是疾病。

凡是呼吸器官,包括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胸膜产生的一切病变,包括急性、慢性、结核、肿瘤等都会产生毒素和分泌物,这些分泌物刺激呼吸道粘膜,就会产生咳嗽的反射动作,平时咱们不小心吸入粉尘和其他异物,同样也会引起咳嗽动作。

那么咳嗽的目的,是通过气管的快速收缩舒张,把附着在呼吸道的分泌物排出来,是一个保护行为。

咳嗽时,咳出来的东西,就是痰。痰量的多少、稀薄还是粘稠、白痰还是黄痰是临床上诊断的重要依据。

肺结核、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的早期,痰量很少,而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结核晚期,痰量很多。痰量的多少,可以作为临床上病程长短的一个依据。

痰的颜色,从白到黄,证明疾病在加重。正常人的痰是无色清亮或者是灰白色的稀痰,白色的黏痰一般是轻度的呼吸道炎症和大叶性肺炎的初期,这个阶段感染是比较轻的,有些患者虽然病情持续比较久,但并不会进一步加重。

再进一步,痰的颜色是发黄的,这个时候呼吸道的炎症是比较重的,同时可能有肺部感染,临床上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中期。

痰的颜色是黄绿色,一般是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其他感染,以及急性肺脓肿,肺泡有化脓的倾向。

痰如果是粉红色的,这种痰跟泡沫一样,一般是急性肺水肿、急性心力衰竭、以及肺癌中晚期的症状。如果连续一段时间痰都是粉红色的,一定要重视,第一时间去检查,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

咳嗽是人体的一个保护行为,所以临床上用药,就不能一味止咳,需要通过辩证,搞清楚咳嗽背后的原因,来针对性的治疗。

有些情况下,咳嗽剧烈的时候,会引起人体面部充血、头晕、恶心、呕吐、耳鸣这些不适症状,为了减轻咳嗽带来的不适,就可以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适当的选用止咳药。

这类止咳药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镇咳药,主要是作用于咳嗽中枢,通过神经功能来达到止咳的目的。这类药的副作用是能够抑制呼吸道的舒张收缩,所以对于临床痰多粘稠的患者不应该使用这一类药,等疾病后期痰量很少,或者是干咳无痰的时候才是应用时机。

这一类药主要有半夏、杏仁、百部、贝母。这里重点谈一下半夏。半夏在镇咳的同时,也有很好的祛痰、促进痰液排出的作用。但如果用炮制后的半夏,祛痰的效果几乎没有,仅有一定的镇咳作用。

第二类是祛痰止咳药。咳嗽的意义就是为了把痰排出来,现在用祛痰药把痰液稀释开以及促进痰排出,痰少了,那么咳嗽自然会停止。

重点讲两味药。远志和桔梗,远志化痰祛痰这一功效,现在用的很少,实际上远志的化痰作用比大部分常用的化痰药效果都好,临床上只要是痰液粘稠、不容易咳出来的,都可以加远志这味药。

桔梗,很多人的观点是这味药载药上行,把药力输送到上焦,这个说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桔梗的主要作用第一是清热、第二是化痰,临床上主要适用于急性咽喉炎和痰液发黄粘稠的病症。

具体的药理作用:这一类药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轻度恶心,从而发射性的增加支气管分泌量,黏附在呼吸道的痰被稀释开,这样就能咳出来了。

除了远志和桔梗、紫菀、前胡、白芥子这几味药也有明确的祛痰作用,在药理上都是类似的。

茯苓这味药也有一定的祛痰作用,茯苓什么时候能用呢?就是患者的痰很稀薄、但量很大,有一个词来形容,叫痰液冷清,这个时候可以用茯苓,比如苓桂术甘汤这个方剂,就可以治疗痰液冷清。

这里茯苓的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腺体的水分的分泌,抑制支气管腺体水分的分泌,从而减少痰液的量。

对于脾胃功能虚弱患者的水湿潴留,苓桂术甘汤是首选方剂,茯苓通过抑制胃液的分泌,特别是水分的分泌,让水液不再增多,同时桂枝白术能够加强脾胃的运动,把潴留的水分输送到肠道里去,以此达到健脾利湿的功效。

这一点对于那些口水很多的患者同样也适用,这也是茯苓利水渗湿作用的一个主要体现。

第三类药主要适用于咳嗽伴随着气喘症。

更具体的来说,这类药的主要功效,并不是止咳,而是平喘。所谓的喘证,是因为剧烈咳嗽或者是其他因素导致支气管快速的舒张收缩,最后支气管收缩到极致,舒张不开了,处于痉挛紧绷的状态。这个时候气道是变窄的,每次进出的空气少了,就通过加快呼吸频率的方式来维持氧气的供应,表现出来就是喘症。

这一类药通过解除呼吸道的痉挛状态,恢复气管的正常舒张收缩,空气的出入通道被打开了,喘症也自然平息。

这类平喘药主要有两味,第一是麻黄,麻黄平喘,这一点现在是大家公认的,麻黄汤的主证“无汗而喘”这一点也很明确。

第二味药就是苦参,苦参的同样具有非常好的平喘效果,但副作用要比麻黄小,不会引起神经异常兴奋,这一点临床上应用的并不多,那么关于苦参的临床应用,咱们明天再细讲。

点击收听节目:中医养生之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