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亚红:永远的怀念
曾经读过朱自清的《背影》,少年时期的我,一直纳闷那朴实的文字里究竟有什么会让人感动,那再简单不过的语言,再简单不过的父子之情,甚至连煽情的话语都没有,却使文中的主人翁和读者瞬间潸然泪下。直到2006年父亲离开了我们,经历了那次生与死的离别,才明白了那文字中蕴藏的骨与肉的内涵。
2006年农历的8月24日下午,父亲带着病痛和遗憾永远的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家人,走的那么匆忙,匆忙的都等不到四天之后像往年一样给他最疼爱的小女儿过生日煮上两颗荷包蛋。父亲的离开,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伤痛和怀念。搜寻记忆的碎片,父亲的一生,历尽艰辛,但文采飞扬,我不知用什么恰当的词语来描述关于父亲的一切,只有用以下浅薄、陈旧、直白的话语来陈述父亲的点滴。
父亲1927年生于贫寒之家,三岁丧父,母子相依为命,靠祖母替人浆洗衣裳艰难度日,少年时的父亲沿街叫卖过油条、报纸等,年幼的父亲也渴望上学,但孤儿寡母在那黑暗的旧社会,尽管勤扒苦做、节衣缩食也难以维持生计,哪还有余钱上学。幸亏父亲遇上了生命中的贵人,他的老师叶老先生,看到父亲聪明伶俐,免费让父亲上了四年私塾,父亲少年即才华显露,深得先生的赏识,师母的喜爱。后来因迫于生计,不得不终止了学业,为生活而奔波。为此,先生曾表示深深的遗憾和惋惜。以至于时隔几十年后的某一日,父亲拜访先生的时候,先生还耿耿于怀。也就是这四年的私塾,为父亲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49年父亲在孔垅店员工会参加工作,1953年入党,先后在人委(政府)、孔垅、分路、土桥区委工作任职过。在人委从事文秘调研工作期间,文才出众,声名颇佳,被人们称为 “黄梅第一笔杆子”。父亲秉性耿直,嫉恶如仇,眼中容不得半点沙子,加之过于相信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的信条,提意见谈看法无所顾忌,毫无城府可言,因此,“文革”之中,父亲也和许多人一样,或多或少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之后的时光,淡泊名利的父亲长期摸爬滚打在农村基层,并参加了八一闸的建设,湖边山头、田间地里,到处都留下了父亲的足迹。在艰苦的环境中,父亲从不怨天尤人,总是乐观向上,苦中作乐,以笔言志,以文抒情。正是因为这较长的下乡蹲点和参与水利的建设,让父亲有了最深刻的生活体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让他有了无尽的创作源泉。
父亲善于从日常社会生活中,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体会,运用优美和深笃的笔触,以古典诗词的形式,热情讴歌历史的轨迹、时代的风貌、人民的心声和家乡的巨变,并以此来感动和激励我们。父亲的诗词,不仅诗味浓郁,意境深邃,而且笔触细腻,以情感人。诗中既有 “水击三千,风搏九万,展翅鲲鹏举” 的如火热情,亦有 “低声细语将郎唤,脉脉含情尚带羞” 的似水柔情。(《剑鸣浅吟集》)父亲诗词中的主人翁多是现实中的老农,渔翁、村姑、艄公等,细腻的笔触,读来既通俗易懂又有极强的画面感。如:《乡村酒肆》“日斜村落泛微红,酒肆樽前座不空。底事村翁常买醉,只缘岁岁是年丰”。在夕阳斜照的村庄,一个小小的酒店坐满了喝酒的老人。这些老人为什么常常在一起买酒共醉呢?是因为年年喜获丰收的缘故。夕阳、村落、酒店、村翁组成的一幅很协调的画面,瞬间跃入读者的脑海。
都说严父慈母,我记忆中的父亲从来都是慈祥的,不知是聚少离多的缘故,还是父亲原本就疼爱我这个他四十多岁才得到的小女儿。我喜欢吃鱼,却又不会挑刺,父亲休假的日子,总会把鲜嫩的鱼肚皮肉夹给我,自己却吃那刺多肉少的尾巴,以至于年幼的我,很长时间以为父亲是喜爱吃鱼尾巴的,只是在后来母亲不经意的话语中才明白,父亲哪里是喜欢吃鱼尾巴,哪里是只喜欢吃肉里的合菜,他不过是把好吃的都留给了我们罢了。父亲言语不多,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读报和写作。平时他用自己的言行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以及对社会的责任。父亲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告诉我们做人要真诚,待人要诚恳、宽容、要学会忍让,做一个坚强而自信的人。我永远忘不了父亲对我说过得一段话:与其留给你财富,不如留给你创造财富的能力。读书就是在积累创造财富的能力。因此读书成了我们家良好的家风。告诫我们要甘于寂寞、乐于清贫,正是这既普通又隐含哲理的话,让我受益终身。
如今父亲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十二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它的谆谆教诲仍时常在我耳边回荡。他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过多的物质财富,但却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这将是我们永远的传承。父亲,安息吧!您的亲人们将永远怀念您!
相关链接:
作 者
唐亚红 黄冈市作协会员,黄梅县图书馆工作人员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