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和讲中医入门——六腑(下)

膀胱

古代的交通运输,有水路和陆路两种,于是古人也把这样的知识应用到人体上,形象地将胃肠组成的消化道称作谷道,而以膀胱为主要贮藏和排出小便的通路则被称作“水道”。

与胃肠消化传导的功能实现,需要脾的气化作用来支持一样,膀胱主水道的功能,也需要一个脏的气化作用来主持,就是肾。

中医学对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是这样认识的:首先水液进入胃,通过脾气的运化,将水向上布散到肺,再通过肺脏来通调水道,把水液向下传递到膀胱。

通过这样一上一下的传递,水液得以遍布周身,滋养各个脏腑。当然水液在体内的运动,都离不开肾脏的主持。

我在这里,简单地谈下自己地看法。古人没有对解剖学发生强烈的兴趣,因为对于“真理”的追求,从来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向。

我们的古人更加在乎的是如何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发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就对理论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中医理论。

水液代谢的问题也是这样。古人最终将理论确定成上面的形式,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源于医学实践。中医学治疗水液代谢方面出现的问题,比如水肿,比如小便失禁,比如小便不通,都会讲到三个重要的脏器:肺、脾、肾。

而针对此三个脏器给予的治疗,往往又是对上述病证非常有效的方法。正是基于这些实践的基础,古人尝试思考三者与水液代谢的关系,最终在头脑中构建了这样一个水液入胃,经脾,达肺,到膀胱的理论模型。

对于这样的理论,如果我们完全抛开历史,不考虑古人的环境,硬是用今天科学的解剖学知识来否定古人,那么你会在满足了自己作为胜利者的虚荣心的同时,也就失去了与古人交流,吸取古人宝贵经验智慧的机会。

胆作为一个腑,实际上与上面的四腑不太相同。食物的传导不会经过胆,水液也是一样。所以古人还有一种见解,认为胆属于所谓“奇恒之腑”之一。奇恒之腑这个概念比较偏一些,实际运用的机会也比较少,我这里暂时不讲了。

我们只从两个侧面,来认识一下胆腑的功能。一个人临危不惧,泰然自若,我们会讲他胆识过人。这里的胆,就体现了中医理论中,胆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所谓“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无论所处的局势多么混乱,无论面临的困境多么险恶,都有勇气面对一切的挑战;这样的人,胆气充盈,刚毅果敢,心中有正气,言语显决断,称为勇士。

反之,遇事畏缩不前,环境稍变,其心大乱,惶恐不安;这样的人,胆气不足,懦弱胆小,犹豫不决,称为怯士。另外一个词,这些天反复有朋友提到,叫做“肝胆相照”。

三焦

三焦,顾名思义,包括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历来是中医脏腑理论中争议最大的一个腑。我们这里也不想在三焦上花费太多的笔墨。

只是简单地让大家对三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一下三焦对于中医诊治疾病有怎样的作用。书本上讲的三焦似乎很简单,就像个大口袋,把所有其他的五脏五腑都装在里面。

但是,三焦到底长什么样子呢?胃、肠、膀胱、胆我们都可以看到摸到,三焦怎么看不到呢?对这个问题,我以为,从整体观念的角度来认识,或许会更好理解。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并不是割裂开的,彼此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三焦正是把整个胸腔腹腔看作一个整体,气与水谷在其中上下通行,上闭则下塞,下堵则上壅。

因此,我们可以把三焦看作是一个理论的模型,而不是一个实体的脏器。那么,三焦这个概念,是不是就毫无价值呢?

既然三焦是人体内最大的一个腑,其余的脏腑都在其中,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三焦理解为一条通道,贯通人体躯干的上下。在这条通道中,有气的运行,也有水的运行。

如果三焦通道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很容易发生气的郁结,水的不行。方剂学有一个经典的方子,叫做三仁汤,就是分别用杏仁、白蔻仁和薏苡仁来清利上中下三焦的湿热,从而通畅三焦的气机。

清代医家吴鞠通,更是依照三焦的理论,确立了一套针对外感发热性疾病的辨证体系,称为“三焦辨证”,就是从上、中、下三焦的部位,来表示外邪进入人体后从上到下的传变规律。可见,古人对三焦的认识,并不是纯粹的摆设、配件,而是可以在治疗思路上,给人以启迪,教人以大略的有价值的概念。

(0)

相关推荐

  • 五脏六腑有哪些

    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是对身体脏腑的总称,"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脏者,藏也.心藏神 ...

  • 脏腑别通的中医调理

    ​   脏腑别通的中医调理 "脏腑别通"之理论源于明代李挺之<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清.唐宗海之<医学精义>则对此有较详细的解说: 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 ...

  • 十二脏腑俞募配穴表

    在诊断时,根据俞募穴出现的反应点,可以推断相应脏腑的病变,在治疗方面,当某一脏.腑有病时,可取所属的俞.募穴治疗.在临床上,俞募治疗法也是经常用的手法之一. 募穴 脏 俞穴 募穴 脏 俞穴 中府 肺 ...

  • 陈孝和讲中医入门——体验五行(下)

    老子赞之曰:"上善若水".土性敦厚,承载万物,供养万物,为土.黄色为土本色,土气本湿,化生万物,以甘甜为主:所以黄色.甘甜.化,湿等皆通于土气. 助读:大地被我们尊奉为母亲,就是因 ...

  • 陈孝和讲中医入门——(六腑)

    五脏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五官".而这些官员的手下,常常还需要一些副手来协助工作. 譬如宰相虽然主管国内政务,但也需要交通部门的配合,才能把地方的声音一步步传递到中央,把中央的部署规 ...

  • 陈孝和讲中医入门——细说五行

    在明白了五行最初的意义之后,进一步思考五者间的关系,会发现这五行的组合确实十分巧妙. 五行之间,有相生,有相克,还有所谓的"制化". 1.五行之相生木.火.土.金.水,这是五行间相 ...

  • 陈孝和讲中医入门(二)

    春日里和风细雨,生机盎然,自是一派祥和景象,可以称为"气".然而一旦风力过大,飞沙走石,树倒屋倾,风就成了一场灾难,被称为"邪". 风气对万物有益,对人体也无害 ...

  • 陈孝和讲中医入门(一)

    体验--中医入门之道体验,以体处之,以心验之,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 老子平日里观察自然,思考人性,探寻道.一天,老子路经溪流,看着潺潺的溪水,陷入沉思.过了一会儿,若有所悟,感慨道:&quo ...

  • 陈孝和讲中医入门(三)——细说阴阳

    有了对阴阳概念的基本体验之后,我们再从身边的事物中,来进一步体悟阴阳的道理.水与火,历来是用以讲述阴阳最常用到的例子. <内经>里就提出"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的观点. ...

  • 陈孝和讲中医入门——五行与疾病

    由于阴阳间存在着相互为用,又相互对立制约的关系,正常状态下,阴阳会处于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中. 阴阳的量是相对平衡稳定的,表现在人体上,就是健康. 而一旦这个平衡被打乱,疾病就发生了. 阴阳失去平衡,主 ...

  • 陈孝和讲中医入门——五行与疾病(中)

    五行与疾病如果说阴阳主要通过是否平衡,来从整体上判断疾病性质的话,五行理论一方面让我们可以更加明确的判断疾病的位置,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了解疾病下一步的发展动向,从而提前有所防范. 由于前面讲到的,中医 ...

  • 陈孝和讲中医入门——脏腑经络(一)

    中医所讲的脏腑,与今天的西医解剖学中的脏器,到底有何关系?神奇的人体经络系统,是古人编造出来的?还是气功师发现的?还是-- 人体生理之谜--脏腑经络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脏腑理论和经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