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天下苐一山——黄梅化城山
在湖北黄梅县一直有一个关于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身世传说:弘忍母亲周氏洗衣服的时候,看到水面漂来一个鲜桃,随手捞起吃下而身怀有孕,其父母以女有辱门庭为由,将她于风雪之夜逐出家门,周氏栖身于一座破庙里,后生下弘忍大师。弘忍成为禅宗五祖后,忆想母亲含辱忍耻、受尽千般苦楚,便买下母子曾经的苦难地,建起寺庙,这就是意生寺。意生寺位于黄梅县城西十五华里的濯港胡六桥村,是一座椭圆形台地,古时候称作化城山,是朱元璋御封的天下苐一山。
周末,天阴沉沉的,欲雨未下,围炉曹锦军、风草堂堂主和我,跟濯港文化站李九华站长一行,前往化城山。节令已是冬至,气温还不是很冷,路边的小草已经脱下了绿衫,半青半枯的芭茅依旧努力地抬起它那已经耷拉的脑袋,在微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被人们割掉的芭茅,仍倔强地从土里钻出些许嫩芽,在风中欢跳着。田里的稻谷已经收割完毕,枯黄或返青的稻桩在田里整齐地立着,绿油油的小麦和油菜点缀其间,把大地变成了一幅黄绿相间的地毯,田间散着两条黄牛,一条躺在地上,歪着脖子不停地咀嚼着,一条静静地立着东张西望,仿佛在给那条躺着的牛放哨,地毯顿时变得灵动起来。
通村公路弯多路窄,李站长娴熟地驾驶着汽车,气定神闲地把握着方向盘,从一个高速涵洞出来后右拐,李站长一声:“到了。”我迫不及待地跳下车,环顾四周,虽称为山,其实只不过是一处稍微高一点的平地,也许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它才沧桑成了今天的样子。山上树木茂密。通往意生寺门前的路两边栽着许多高大的香樟树,树冠蓬大,枝条轮生,枝叶繁茂,仿佛能够遮天蔽日,给人一种曲径通幽之感,也为这寺增添了许多肃穆之气。
走进寺内,一座雄伟的大殿上挂着意生寺牌匾,翘檐雕梁,跟其它庙的样式差不多。台阶下放着许多光秃秃的大石墩,有圆形的,也有六角形的,有几个圆形的还有像鼓边一样好看的花纹,大的、小的,各不相同,从它们不同的风化程度,可以看出它们不是同一个的年代,但非常久远,不难想象出意生寺,当年殿宇楼阁、一派鼎盛景象。东边殿角有一个保存完好的石井围栏,五面各刻四字:“五祖生身、意生寺僧、良谷中岩、至正元年,化城山记”这是元代僧人对禅宗五祖的崇拜和纪念的见证。
“化城山名称的来历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李站长很健谈,他边带着我们在寺里转,边说,“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打了十八年仗,这一年初秋,朱元璋打了一个败仗,被陈友谅从江西追到黄梅,朱元璋所率残部跑得精疲力竭,眼看追兵将至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藏身之处,正在危急的时候,前面出现了一座长满茅草的小山,足有三四尺高,朱元璋心中一喜,急忙带领残部钻进了茅草丛中躲藏起来。陈友谅追到山门前,发现山门外有马蹄印,断定朱元璋逃进了此山。可仔细一瞧,山门里面又没有马蹄印,而且山门上布满蛛网,网上还有小虫,陈友谅当即告诉部下:蛛丝封门,马迹西巡,不必搜山,因而就带兵马朝远方追去。朱元璋躲过此劫,正应了释迦牟尼‘佛指化城’的典故,他就把这座山叫作化城山。事后,朱元璋怀着感恩的心,为化城山题写了‘苐一山’以感激救命之恩。部下请教,第字是竹子头,为什么写成了草字头呢?朱元璋说:‘长竹是地,长草还是地,长草之地能救人性命,我们正好得力于有草之地。’部下问:‘既然如此,为何不写第一草呢?’朱元璋回答:‘如果写第一草就埋没了山长草的功绩,如果写第一山就埋没了草的救命之恩,所以只有第一山最合适,明赞山第一,暗谢一山草。’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化城山自然号称天下第一山。朱元璋离开化城山后,意生寺的僧人便请人将‘苐一山’做成了一块匾挂在正殿的门头上,因为有这个古怪的字,再加上是明太祖御笔亲书,所以许多人都想看一看,从此意生寺的朝拜的人就多了起了,香火也旺盛了。”
“你见过那牌匾没?”我也想看看那有着特殊字的牌匾,说真的,除了朱元璋弯到濯港吃大粑,这个故事我真的没听说过。李站长告诉我,以前见过,后来破四旧的时候,那块匾就不知所终了。我深感遗憾!
据《黄梅县志》记载,1983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化城山遗址,长100米,宽54米,面积约54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96年为修建高速公路,省、市、县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南缘进行过抢救性发掘,曾出土新石器朝代遗物,断定化城山遗址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经过时间的洗礼,古老的意生寺曾几毁几建,但化城山厚重的文化底蕴永远不会消逝。
化城山,一座会讲历史故事的山!
作者
程俊 黄梅县实验小学教师 黄冈作协会员
本期文学指导:陈章华(特邀)
编 辑:唐亚红
执行主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