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园:57岁坚持要参加长征,贺龙:拿18个人抬也要把他抬走

在红军堪称人类奇迹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之中,红军战士们用自己的意志跨越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在这支队伍里,有一个后世不太知晓的人。

他叫周素园,早年间参加过辛亥革命。红军长征的时候,他以57岁的高龄跟着年轻的红军一起走过了雪山和草地。

在那个年代,57岁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已经是老年人,那么周素园为什么还要参加长征呢?

辛亥元老:周素园

周素园是贵州毕节人,1879年出生。他是清末的贡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秀才。周素园在自传中说自己“都是在家中自学,没有进过任何学校。”

周素园从小就刻苦好学,博览群书,14岁就开始独立生活。周素园虽然是接受传统的旧式家庭教育,但是他却对于新事物并不抗拒,极为愿意接纳新思想和新文化。

1907年,周素园创办了贵州第一份日报《黔报》。这份报纸以以“开通民智”为宗旨,在当时宣传进步的反封建反帝制的思想,反对列强瓜分中国,鼓励人民的爱国情感。这份报纸在青年人中很受欢迎,有年轻人写信给周素园:

你说的都是我们想说的话, 贵州本是一个盲哑的社会, 你给我们带来光明和喉舌了。你要维护你的报, 发展你的报, 不要令我们甫尝生趣, 又陷入黑暗和苦闷的深渊里。

也是这一年,周素园联合张百麟、钟昌祚等成立贵州自治学社,从事反清事业。

1910年底,周素园追随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武昌首义之后,周素园即参与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贵州起义,建立大汉贵州军政府。

辛亥革命后,周素园大多时候都在军政界出任要职。原本以为辛亥革命之后,中国能够逐渐走上一条独立自主的强国之路,然而现实却给周素园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

清廷虽然被推翻了,但是神州大地又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底层人民还是过着民不聊生的悲惨生活。这一切都让周素园深深地失望,1925年他选择离开政坛,回到老家闭门读书,希望可以从中摸索到真正适合中国的救亡图存之路。

周素园在后来曾写下这样一首诗,体现他当时的苦闷和迷茫之情:

伟业空中幻, 余生死里逃。不谈刘与项, 颇识桀和尧。愁甚饥寒逼, 拼得笔砚烧。

在闭关的日子里,周素园接触到了马列主义,加上红军也曾在贵州等地进行革命运动。比如,1930年红七军曾经在贵州广西边境活动;1934年,贺龙等率领的红三军也曾在贵州东北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

红军的宗旨,我党的方针和政策在贵州进步人士之中悄悄传播,这对苦苦寻找中国何去何从的周素园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随着对马列主义和我党我军了解的深入,周素园从思想上完成了转变,他发自内心地接受了我党的政治主张。

对于周素园而言,他只是缺少一个合适的时机。

死也要死在红军里

终于,周素园苦苦等待的时机终于到了,只是多少有那么一点点尴尬。

1936年2月初,贺龙、王震等人率领红二、六军团抵达毕节。进城之后,红军照例进行打土豪运动。周家在毕节也算一个大户,宅院颇大。

红军将士对周素园并不了解,当一队红军准备到他家进行“打土豪”时,却在周素园的书架上发现了大量马列主义书籍,甚至还有一些红军宣传的小册子。战士们拿不定主意,不知道眼前这位斯斯文文的老先生到底是个什么人?

情况一层层汇报上去,很快就到了红六军团政委王震这里。王震和贺龙也觉得好奇,随后又从贵州地下党和毕节籍的红军干部处了解到周素园平素的为人,他们一致认为周素园是一个值得争取的开明人士。

随后贺龙和王震亲自登门拜访,周素园也很激动地迎接了这几位红军将领。

几人促膝长谈之后,贺龙、王震惊讶地发现眼前的这位辛亥元老对于马列主义,对于我党和我军的主张、宗旨、政策,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解远高于一般的知识分子。

而周素园在亲眼见到红军严明的军纪,亲自接触了红军高级将领之后,更加坚定了跟着红军走,跟着党走,才有可能让苦难深重的祖国早日强大起来。

双方相谈甚欢,到最后贺龙等人提出让周素园帮忙在当地组建一支抗日武装,并且出任这支“贵州抗日救国军”的司令员时,周素园马上答应了下来。

周素园在毕节当地颇有号召力,在他的影响下,很多热血爱国青年纷纷加入“贵州抗日救国军”,人数很快突破千人。红军也选派了得力的干部帮助整训队伍。

周素园迈入革命的队伍,也鼓动了不少当地的开明士绅,他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了红军,帮助了革命。

1936年,红二、六军团准备离开毕节,踏上长征之路。组织上考虑到周素园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而长征路上条件艰苦,一路上充满危险和不确定的因素,便建议周素园可以去香港暂避,还可以顺便做一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组织上可以承担路费。

谁知周素园听了之后,很干脆地拒绝了。他激动地说

我在黑暗社会里摸索了几十年,想为中国做些贡献却到处碰壁。现在参加了红军,才找到光明。我周素园就是死也要死在红军里!

贺龙听了这番话,毫不犹豫地说:

好!,我就欣赏这种人,我就是拿18人抬也要把他抬走!

就这样,周素园以57岁的高龄,跟着红军踏上了万里长征的征途。

漫漫长征路,年近花甲的周素园从没走过这样的路。原本身体就不好的他,更是经常生病,双脚还流了浓水。但是周素园并没有放弃,在战友们的帮助下,以极强的毅力穿过了原始森林,翻过一座座雪山。

周素园和普通红军战士一样,也啃过树皮吃过草根。而红军上下对这个老先生也是关怀备至,贺龙专门让警卫员跑了很多路,给周素园送去一袋青稞饼。

最后,靠着自己的毅力和坚持,在战友们的关心帮助之下,年迈的周素园终于走完了长征,顺利抵达了陕北。

到了延安之后,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先后接见了周素园,鼓励他为革命作出更多贡献。

长征之后,周素园在红军大学当历史教员,负责给红军大学撰写教材。此外,他还利用自己辛亥元老的身份,给张学良、何应钦等人写信,为抗日统一民族战线做了很多工作。

抗战爆发之后,周素园又在跟随八路军踏上抗日前线之前,周素园给家人写遗嘱道

“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已迫近最后五分钟。区区家庭及个人之事,实无谈说必要....人人都知国事危急,人人都觉得这不干我的事,天塌下来有长汉子盯着....我希望,我亲爱的人,保持健康的身体,充满积极的精神,安居能自食其力,困难时执戈以从,这算是我最后的赠言”

光明到来了

但是岁月不饶人,周素园的身体越来越差,到后面很难自理,他深深觉得自己在延安非但不能为革命做贡献,反而“坐享优待”,还会成为大家的累赘。为此,他向毛主席写信,请求回贵州去为革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毛主席见周素园决心已下,也同意了周素园的请求。不过他认真地告诉周素园:“我们觉得你是我们的一个十分亲切而又可尊敬的朋友与革命同志,并不觉得你是“坐享优待”。”

临别之际,周素园应毛主席要求写了临别赠言,“政权一定是你们的”。毛主席看了之后非常感慨,说道“先生参加红军之前的历史非常光荣了,以后的历史应该由我们来给你写”

1937年,周素园带着毛泽东、朱德等写给国民党西南地区军政主官的亲笔信,以八路军高级参议的身份离开延安。

离开延安后,周素园在西南各地,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声望,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周素园的感召之下,西南地区一批批热血青年奔赴延安,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云南,周素园还为前方奋勇杀敌的战士筹集了两万盒“云南白药”,挽救了不少战士的生命。

回到贵州之后,贵州当局虽然安排周素园做了贵州省参议,但是也对他暗中监视。不久之后,国民党当局深感周素园活动频繁,强令他回毕节“养病”——实质上就是把他软禁在家中。

1949年11月27日,周素园终于等来了他苦苦期待的光明。这一天,毕节解放。虽然此时的周素园年事已高,但是他仍然担任毕节地区的支前委员会主任,拖着病体组织当地群众,支援解放大西南的人民解放军。

1950年1月,周素园在日记上郑重地写下这样一句话:“期待着光明,等候着光明,光明到来了!

短短几个字,周素园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喜悦和激动之情跃然于纸上。

是啊,对于一个57岁走完长征,经历过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在黑暗中苦苦等待几十年的老人来说,这份光明来得有多么不容易,又是多么艰辛。

怎么能不高兴?怎么能不激动?

解放后,周素园相继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等职。

但是周素园一直有一个遗憾,就是没有入党。照理说,他经过长征的考验,在大后方为革命做出了诸多贡献,又是发自内心地认可我党,心向光明,可为什么他没有入党呢?

答案在周素园的自传里。

周素园在自传里写道:因为我自觉缺点很显著,不配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没有申请入党

1958年周素园逝世,享年80岁。斯人已逝,回顾周素园的一生。以57岁高龄走完长征,勇敢追求真理,这样的勇气和胆识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具备的。

正是因为在历史和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上,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树立了正确的信仰,周素园才最终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轨迹。

周素园去世之后,有这样一幅挽联,很好地概括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万里共长征,人民事业资匡助;一心服真理,马列宏谟有会通

全文完

参考资料

长征队伍中的秀才老兵周素园

周素园自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