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散文】彭建群/雪域归来话深情
雪域归来话深情
彭建群(四川彭山)
——读邹清福散文集《雪域归来》
邹清福,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主席团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主席团委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峨眉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峨眉文化》主编。出版有杂文随笔《白说也说》、《最后的白说》、《邹清福杂文随笔选集》。散文《那片记忆的星空》、《雪域归来》、《守望故乡》。
他在文坛的旷野里,开辟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庄稼地。他勤奋笔耕,将自己的才思学养、深刻感悟,化作行行文字,书写了人间美景和世间真情,汇聚成眼前这本还飘散着油墨馨香的《雪域归来》。这是他继出版了杂文集《白说也说》、《最后的白说》和散文诗集《那片记忆的星空》三本书后,又出版的一本散文集,这本书从封面设计到装帧印刷都是上乘之作。他业余写作,却能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几百篇力作,并获若干奖励。
作家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浓缩的人生,邹清福在这本书里写出了各色人生况味。写散文者多,新时期以来,能写成大家的没几个,他算是其中一个。
邹清福的写作,有他的个性和独特的视角,本书仅选了他的48篇美文,写出了他的所思所想,透过文字,看得出他的写作才华,文字准确流畅,叙述及语调恰到好处,显示出了作者高雅的素质。读他的文字,难免会感动,容易引读者为知心朋友,就如他在序中所写:“散文是作者与读者最直接的心灵交流。”因此,他在书中,以美妙而真实的文字,感人情怀、怡人心性、悦人耳目。
作者将书名定为《雪域归来》,一看便知:作者在美丽的雪域西藏呆过,而且一呆就是十几年,在那异常恶劣的环境里,作者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同时,也磨练了他的意志与品格。另外,风雪边关、军营生活、雪域传奇、藏家风情……这些充满传奇的如诗如画的异样风景,为他的写作充实了大量素材。因为有了喜马拉雅山下的一幕,有了军旅生活发美好而刻骨铭心的回忆,让他的记忆更厚重。
如果你有幸读到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雪域归来》之后,你一定会为西藏那块土地上所发生的台前幕后的故事而惊叹。在书中,作者邹清福以他刚劲优美的文笔和博学多才的头脑,向我们描写了发生在西藏高原上的许多故事。
打开《雪域归来》,一股久违的高雅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全书分为六辑,分别是“雪域之恋”、“故园情怀”、“拥抱亲情”、“人在旅途”、“走近伊人”、“漫步独语”。
细读之后,亲切近人,高雅淳朴,行云流水,气韵生动,第一辑,讲述雪域英雄的悲壮高远,《怀念战友》一文特别令人感动,蒋玉清牺牲了,蒋玉清的妻子来信,我作为蒋玉清的战友,不忍心把噩耗告诉他的妻子,怕打扰她甜美的梦。我也不敢把她的来信念给蒋玉清“听”,怕惊扰了安详的魂;看到这里,我的心在流泪,那信、那人、那情,令人倍感可亲可敬。《那首遥远的歌》写出了作者三十多年后邂逅《洗衣歌》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歌曲作者的敬仰,也许是缘分,其实是文化艺术和对雪域高原的深刻感情,将他们拉拢重逢。对于西藏的印象,形成很早。从儿时随唱“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呃,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哦…”到如今的“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之类,西藏在我──相信也是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既神秘又模糊。我们之中的很多人没去过西藏,对雪山、青草、雪莲均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期望着去走一走。可路途千里,道阻且长,山重水复的,谈何容易!
西藏,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复杂的名词。概念中的西藏,凸现给人们的只是那方雪域高原,还有那高原上生活着的藏民族。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说着西藏,说那里的山峰河流、宗教寺庙、战争荣辱,还有那里数不清的传奇。而西藏呢,就象端坐打禅的圣者,心无旁鹜,任凡俗人品评,圣者内心深处的真情告白,我们始终听不到。
是邹清福以智者之识,架起了一座浩翰博大的心桥,使我们得到了沟通,听到了极地的倾诉。他从头到尾,向我们倾诉了西部一隅土地上曾经上演过的所有历史正剧的剧情。
透过《雪域归来》的书名,我们不难看到,邹清福以直接了当的方式宣告,他描写的是一幅西藏生活画卷。画卷亮出了雪域高原上鲜为人知的军旅兵梦、美丽的雪莲、神圣的雪域风情、军事以及文化等多方的真实写照。从邹清福的书中,我们听到了那亘古不绝,如泣如歌般来自极地之侧深情的倾诉,听到了许多未闻的故事。这些,比上一趟高原的领悟,或许更深切,更接近西藏军旅生活的本质。
在第二辑“故园情怀”中,作为一个被家乡山水润泽养育的本土作家邹清福—— 一个现代文化人,以他独到的目光和新颖的角度,描写了散落在峨眉山大大小小角落中的历史遗珠,他用心去发现家乡的文化内涵、挖掘美丽家乡的悠久历史,以一个文化人特有的责任感去思考、去挖掘、去写作、去传承着文化,为读者捧出这本艺术价值极高的散文随笔,为后人留下宝贵财富,邹清福生于峨眉山簏,又多年工作于山下,山是他百读不厌的书,山给了他种种智慧和人生启示。正如他写的:《峨眉城.峨眉河》、《小镇记忆》、《归来吧,罗目古镇》、《消失的廊桥》等文中,从熟悉中发现陌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突破个人身份、社会地位带来的有形视界,在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家乡悠久历史文化的赞美和对家乡的爱恋,他注重把历史的昨天和今天对接起来,写出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现代文明,发人深思,将作者的忧思落墨到了纸上,文中那些问题,是作者代表千百万民众在发问。《两地乡愁》一文中,作者写出了乡愁的个中滋味,纠结矛盾,乡愁的凄美正是在这种矛盾纠结中变得令人消魂蚀骨,乡愁不是靠返乡探亲或回乡定居能治疗的,家乡不仅在现实中存在,而是在记忆中隐隐存在的。正如作者写的“我的人生旅途中有过太多的乡愁袭来,而载负我乡愁的远方,却非都是第一故乡,还有第二故乡,而且,第二故乡也不止一个。真可谓乡愁生两地,两地连乡愁。”、“已经回到故乡的怀抱,乡愁自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谁知,另一种乡愁又冒了出来。工作之余,战友聚会,难免会回忆当年在西藏的艰苦岁月,还有那曲曲折折、苦中寻乐的故事。而我呢,却又生出别样的遐想:不知今日的西藏有什么变化?特别是我曾经驻守过的地方,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城市、乡村,那里的军营、战友是否安好如初?……”字字行间道出了作者乡愁的愁肠百结、梦怀萦绕、百感交结、如痴如醉。
第三辑中,作者用细腻的文笔,描写了人间真情,喜怒哀乐,使我们深思,让我们感动。《我的两个女儿》、《我与两个外孙女》、《外孙一岁了》等文章写得很纯美,通篇描写爱怜、童趣和关爱,文中提到了名家傅天琳写的《其中三年》一文,傅天琳也是写她在家带外孙三年,离开诗歌三年,邹清福即刻想到自己与诗人傅天琳有相同的感受和经历,相同的境遇,加上同样有文化人的习好。他谦虚地写道:“她对外孙女儿是诗意般的关爱,我对外孙则只是平民性地呵护。”他在文中,写出了亲情,生活趣事,使人倍感亲切。
第四辑和第五辑写的是人在游历的感受、都市风光、山水自然、名胜古迹、艺人行踪、先贤名臣等。由于作者的女儿在昆明工作和生活,他每年去昆明住上一段时间,于是,昆明成了他的第三故乡。书中许多篇章写到了昆明的美景,如《昆明看茶花》、《雨季昆明》、《铁质腾冲》等,写出了作者对云南的热爱之情。在《高缨印象》一文中,让人看到了邹清福对于文学大师的挚爱与敬仰,高缨卜居峨眉几年,给峨眉山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很多文人都写了高缨,但邹清福却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文学大师,读来令人感动,很有亲近感,故事性和知识性俱佳,我被深深吸引。他将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灌注在了勤奋的笔底,于是,在作者的字里行间,逐渐有了那些值得人们尊敬和喜爱的人物,比如林栩、杨显明、谭师傅、高缨等。
邹清福的文章,篇篇精彩,其文学涵养在本书中可见一斑。
他爱他的亲人、战友、朋友……,他把他的爱倾注在了字里行间,让我们从中体味到了这个稳重、豪爽而又文采飞扬的作家的赤子之心。
在社会处于转型的今天,人们大多生活在浮躁之中,不过,邹清福很宁静淡定,处于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四象中,他能冷静从容地用心去记录、去体味、去描绘许多身边人的喜怒哀乐,以他的风格和对生活的灼见,去影响、去劝诫、去引导那些尚不自觉的人。邹清福的散文,简练而不失华丽,刚劲中夹着柔美的笔调,见不到愤世嫉俗慷慨陈辞,见不到流连的风花雪月,见不到心灵浮躁的名利追求,也见不到沉吟于个人命运坎坷的不平,也没有缠绵悱恻的情爱悲剧。我们见到的是朗风霁月之下的美丽,让我们品出了生活的甘甜,尽管有些苦涩,但却发人思考,给人愉悦和鼓舞。
秉烛夜读,尔后掩卷长思。在书中,邹清福给了我太多太多的信息。这信息是我平日里浑然不知的,相信也是芸芸众生即便踏遍那片高原,也未必寻得到的。邹清福当过诗人,至今仍写诗。可以说是诗歌的千锤百炼,铸就了他今日凝炼的语言风格。我个人很喜欢他的文字,不仅此书,还包括他过去的作品。
读完全书后,我由衷地佩服邹清福的学识和妙笔。我欣赏邹清福的叙事风格,更欣赏他为文为人的真诚与豁达。他在后记中称自己的文字是“纯手工佳品”,说得很好,我十分羡慕他此刻的心境。
愿他将“纯手工精品”传承下去,与现代高科技同时并举,创作出更多具有“峨眉风骨”的经典佳作。
彭建群,女,四川彭山人,在新华文轩峨眉山分公司工作。业余笔耕。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眉山市散文学会会员。业余担任乐山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峨眉山市文联秘书长,峨眉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峨眉山市通俗文艺研究会主席。出版了大量个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