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祁红,世界有名”|玩美神州
老库房
6月15日下午,在池州国润茶业茶叶自营旗舰店里品茶时,墙上挂着的一张照片吸引了我:“你们祁红,世界有名”,配图是邓公。
当时我是第一次知道邓公对祁红的这句评价。我后来翻查资料,知道这是1979年7月中旬,邓公游黄山,接见时任安徽省委和徽州地委负责人时说的。当时邓公还对祁红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因为太座在马连道开了一个小茶坊养家糊口,我近水楼台,也常喝一些红茶,主要是正山小种,金骏眉,滇红等。祁红,在我到池州之前,不知何故,我一直没有喝过,即使过访安徽多次,也喝绿茶。
但是,我最早知道红茶,却是祁红。我上中学时,地理教科书上即有“祁红屯绿”之称,亦即安徽茶叶中,祁门的红茶屯溪的绿茶最是有名。当我告诉在池州国润茶业公司做项目的朋友虎妞时,她吃了一惊,她没想到我上中学的地理课本上竟然有“祁红”记载,于是,立即上网买了本1980年代的旧地理教材。
在茶厂虎妞的办公室
如果不是虎妞到池州国润茶业,我也不知道,池州竟然产祁红!虽然家人经销茶叶,我却是甩手掌柜,只喝不管,所以也就不了解茶叶的行情。昆明茶业行业协会的刘益成会长曾委婉批评过我。当然,我后来也跟国润茶业的殷天霁总开玩笑说,这也要怪他们传播不够——初次相识的殷总不以为忤,反而笑着跟我说,他过去常看南风窗和三联生活周刊,国润做茶叶广告时最想投这两家杂志,后来他投了三联生活周刊。
当然,我不了解,也不能完全怪我。毕竟,隔行如隔山,像酒,我肯定不会搞错。
虎妞到池州和国润茶业合作项目时,一再邀请我赴池州,告诉我,池州非常值得去看看。在失约几次后,6月,我恰好到安徽,时间上也能排开,于是拐道池州。
我是知道池州的,池州是千载诗文地,是昭明太子封邑。昭明太子出生地南兰陵武进,是我故乡,昭明太子在池州,读书编纂了功在千秋的《文选》;前有昭明太子,后有李白杜牧苏轼等在池州对着江河吟诵,像李白的《秋浦歌》等等,也是传颂不衰。
国润茶业的厂区,竖着多块牌子,每一块牌子上,都刻着由本厂员工从古人歌咏池州的诗文中挑选出的诗句。不过,我和殷总讨论过,不知何故,这些写池州诗句,多离愁忧伤。
文人到池州,喜留诗文,我想,除了昭明太子文物旧邦,以及池州乃江河交汇的行驿,易让人生离愁感怀外,或许,也与池州自古产茶有关吧——“诗清都为饮茶多”,南宋永嘉四灵之一的徐玑在送给另一位四灵徐照诗中这样写过。
我知道池州产祁红,首先是因为虎妞。因为虎妞的工作,我知道了祁红核心产区不仅有安徽省祁门,还有东至、贵池(今池州市)、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不过,白居易时的浮梁池州一带,应该还是产绿茶,而祁红则是从宁红学来的手艺,时间已经比较晚了,目前公认的祁红创制时间大约是1875年。
虎妞从武夷山过来池州,接手整理编纂国润茶业的历史档案等工作,如今因为工作关系,在池州的时间,比在北京多多了。
我到过许多酒厂,但从未到过一家茶厂;我参观过茶山,看过人们手工炒青,却也没进过真正的茶叶生产车间。托虎妞的福,6月15日,我第一次随着国润茶业的殷总,进了池州国润茶业的大门。
虎妞做的标本
拣茶室的历史材料
周末,厂里很安静,初一打眼,两排玉兰树背后的厂区建筑,朴实传统。办公楼下的狭小简朴的大堂墙上,挂着虎妞来后自己采集制作的植物和昆虫标本,让朴实的墙壁突然时尚生动起来。这是一种向征,你隐约可以想到,这个生产茶叶的有些古旧的安静的厂里,涌动着一种新的冲动,拥抱新生活新世界的冲动。
虎妞的办公室里,堆放着各种整理过的国润茶业的历史档案,以及一些茶具等。在楼上的档案室里,殷总和虎妞带我参观了工厂的档案室,各种档案历史资料,竟然保存得如此完整。我没想到,在池州,这个非常小的城市里,一个茶叶厂,竟然能将自己的历史守护得如此完整!这是国润茶业的用心,也是福气。
国润茶业前身始建于1951年,选址在当时池州地势最高处,登上办公楼的楼顶,可以遥望远处的池口,亦即秋浦河汇入长江处。
1949年鼎革之后,国家重组祁红生产,组建了三大祁红生产厂:祁门茶厂、贵池茶厂、东至茶厂,其中,贵池茶厂成立之初公私合营了尧渡街茶号和同春茶号等祁红老茶号,其中尧渡街茶号更是祁红创始人之一余干臣所创建,主要承担出口祁红的生产。1983年之前,祁红主要有这三个大厂生产。后来,祁门茶厂及东至茶厂相继关停,而贵池茶厂经历艰难岁月后整体改制为安徽国润茶业有限公司,并沿用了润思商标,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如今,润思祁红已经成为祁红的代表产品,国润茶业厂区不高的楼顶上,就矗着润思祁红的大广告牌:“68年,润思祁红,匠心永传承”。从1951年建厂至2019年,正好68年,这广告语,对自己的产品的来路、立身和去处作了明确的宣示。
厂区局部
陪我们参观的制茶大师汪松柏老师
我们在国润茶业殷总和制茶大师也是国润副总汪松柏先生陪同下参观了国润的茶叶车间,实际上也是茶叶生产的不同工序流程,尽管,那天遇到梅雨季生产调整,车间里没有人。
润思茶厂最有特色的建筑,就是1951年建厂时按照苏联设计师的图纸开始建造的茶叶库房和老机房。
库房是用灰砖和红砖平砌而造,外面出了色泽显示出像历史建筑之外,其貌不扬。虽是上午,初夏室外骄阳猛烈,但跨过高高的门槛,踏进库房,凉意袭身,空旷高大的空间里,没有空调,甚至没有电扇,竟然感觉不到夏天。弥漫在这空落落空间的,是浓郁的茶香。“这就是祁红的茶香”。虎妞说。
高大的库房
库房的品评台
地秤
这个空旷高大的房子,当年主要是用来交货评级的,有地秤,有品茶台——这铁铸的品茶台设计颇有巧思,茶杯放置台上,水顺着管道滴下,直接进了下水道,与今日品茶台通常下面是废水桶全然不同。为防火,整个车间没有照明系统,靠传统的明瓦采光——我们在里边时并不觉得暗淡,尤其是品茶台上方,专门一大片明瓦,为的就是为品茶评级时提察颜观色的光亮。
殷总打开库房边上的一扇木门,竟然别有洞天,里边堆放着茶叶包,是真正的库房,茶香味更浓。
这个库房才是真正的收进茶叶的库房,外室评级过秤,然后入库。与外室建筑不同之处在于,它有着厚厚的地板,即使是墙上,也用木板做了5公分的隔绝空心墙,为的是防潮,也有利于红茶的后续存放。趴在木墙面上,已经闻不到原木的味道,只有茶香味,祁红的香味渗透了墙木。
用木头包裹了祁红库房
机加工车间,立柱还是排水系统
出门,边上是机加工车间,外墙摸着黄色的涂料。进入,空间更高大,宽敞,明亮。一排排略显老旧的机器整齐排列,当年,这里是贵池茶厂的加工车间,承担了祁红出口的主要拼配生产工作。汪松柏先生和大学毕业后的殷天霁,当年都曾在这个车间工作过。
一直认为苏联人的设计粗放蠢笨,但殷总告诉我们,他在这个车间工作时,发现当年苏联人的工业设计挺讲科学和效率,至今仍然不差。
在车间里,殷总排着我们边上的粗大的立柱,问我和同行的窑哥,是否知道这立柱的功效时,我和窑哥有些惊讶,柱子的功能不就是支撑么。
汪先生笑着说,既然问了,肯定有其他功能,你们应该能猜到。
但我和窑哥大眼瞪小眼,不明所以。
殷总笑着说,你们看上面窗户设计,是齿形,挡不住水的。茶叶怕雨水,下雨时这水走不了要流进车间怎么办?它们从屋檐处并引导流进了这柱子,这柱子是空心的,下面直接流进下水道!
我和窑哥恍然。别说,这设计还真是别具匠心。这么些年,这个简单的设计,一直确保着这座池州早年最先进的工业文明车间的生产,而且,至今,下水道没有发生过一次堵塞!
烘焙车间的烘炉
从机加工车间出来,边上是烘焙车间,里边的许多工具,匾、筛子我都熟悉,但是,在我家,这些器具主要是用来晒稻麦豆类,而在这里,主要用于炒茶烘焙时存放茶叶。这里还有看起来很土很老旧的地炉,是用来烘焙茶叶用的。我初以为废弃不用,其实,人家现在还担纲着主力,只不过我去参观时,正好也是它们的休整时,时机不对而已。
从车间出来,在一个建有亭子的空间两侧,是两栋两层小楼,这里原来是拣茶车间。殷总笑着让我们猜猜这两栋两层小楼,过去大概会有多少人在这里拣茶,我猜是200多人。殷总笑着说,超过一千人!
进入边上一层的拣茶车间,现在局部已改成了摆放茶叶样品和品茶的地方,但大部分基本上还是过去的陈设:面对面的工作台,头顶上是日光灯和吊扇——如今日光灯坏了都不好换。看到这样的工作台,就会明白,殷总说超过一千人在此拣茶所言非虚。边上的柜子里,玻璃下放着当年拣茶工的证件、服装、工作记录,甚至,还有学生的作业本——当年拣茶最忙的时候,学生也来帮忙拣茶,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勤工助学,休息时拿出作业本做作业。毕竟,时令耽误不得。
拣茶车间
坐在如今有电扇吹着凉风的拣茶车间,品味着泡好的润思红茶,看着这密密麻麻的工作台,我眼前似乎闪过当年的场景,春季,茶叶下来时,满车间穿着白围裙的女工,面对面,背对背,坐在工作台边,飞快地挑拣着茶叶,偶尔,或许还可以看见戴着红领巾的小姑娘,也穿着白围裙,趴在桌子上挑着茶.......
梅尧臣《南有嘉茗赋》所云,其实就是写实:“当此时也,女废蚕织,男废农耕,夜不得息,昼不得停。取之由一叶而至一掬,输之若百谷之赴巨溟。”
“华夷蛮貊,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不时啜而不宁。”当梅尧臣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他并没有能想到,后世之中国茶叶,最终在世界上掀起了滔天巨浪,这巨浪,成就了若干新兴的国家——比如北美殖民地由此而走向独立并成为一个新兴的强国,却也最终吞没了中国大地上最后一个王朝。
直到今天,茶叶,尤其红茶还是许多外国人日常生活的标配。这也是邓公当年所言“你们祁红,世界有名。”不过,如今的国润茶业,与过去主要做出口不同,如今出口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高档茶叶多为内销了。
我不懂做茶,但我私下跟虎妞聊到,手工制茶只是一种传统工艺,这种传统工艺早晚会出现断档,它的产品只能提供给少数人享用。标准化生产,无论是安全卫生还是品质的稳定性,更不用说产量,是手工制作所无法抵达的。茶厂和酒厂一样,现代化标准化才是出路。其实,国润茶业加工车间自建设起就用的也是机器啊。这一点,恐怕得引起更多重视。
“寒夜客来茶当酒”,不是茶当酒,而是茶解酒。我在池州初品红茶,即以酒鬼心态与殷总言,这茶,酒后饮,解酒。殷总笑言:喝酒前饮,更好。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且待春水半壕,再作秋浦游。
关于老朱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