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庶如江南,父辈为何要偷荷花郎救命|原乡

(救命草,荷花郎,开花后已不能食用)

【前些日子,正是荷花郎在故乡长势最好的时候,弟弟从江南故乡快递了些荷花郎过来,油锅里加一些白酒一爆炒,味道鲜美。我很多年没有吃过荷花郎了。2014年,在我强烈要求下,父母勉强种了些荷花郎。后来我明白,父母勉强的原因,是因为荷花郎对于他们这一辈人来说,有着难以忘却的心理阴影。】

荷花郎,俗称绿肥,又名紫云英,学名苜蓿。故乡旧时,曾遍种荷花郎,主要是用来与河泥一起发酵积肥肥田,兼之喂猪牛羊。

我小的时候的春天,蓝天白云下,春风过处,碧波绿浪,紫花摇曳,蜜蜂绕飞,三五个顽童,总喜欢在这地里流连打滚望天。

那个时候,荷花郎都是一片片种植的,属于生产队,小孩可以在地里割草玩耍,但不准割荷花郎,割了,那叫偷。傍晚割草回家,村里会有人翻你草篮,看草底下是不是藏了偷的嫩荷花郎。嫩荷花郎不仅猪牛羊喜欢,也是人的美味。我小时候每年都会去偷队里的荷花郎。我在《江南旧闻录我爱荷花郎》一文中曾有详细的描述。

小时候偷荷花郎,那是因为生活困苦。不过,我们小时候偷荷花郎,相对我的父母当年偷荷花郎,真是小儿科了。

我的父母过去都曾有过“做贼”的经历,那就是偷荷花郎。我父母那一代人,只要是故乡农村的,都曾经有过偷荷花郎“当贼”的经历,他们不是玩闹,而是救命。祖母活着的时候,总是念叨,荷花郎是救命草啊。父亲也跟我说过,那时(指1959-1961年,尤其是1961年)没吃的,全靠荷花郎救命,因为缺少油盐,一些人荷花郎吃多了,没得浮肿饿死,却得了青紫病。我今年夏天回乡采访,故乡一位与我父亲同龄的老人告诉我,那三年可没什么灾害,尤其是1960年的春天,天气出奇地温暖,万物疯长,尤其荷花郎长得出奇地好,救了许多人。

那个年代,即便是鱼米之乡的故乡,农村也是普遍没吃的,尤其是春天,真正的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那时还是个十来岁的黄毛丫头,家里没得吃了,就跟着我舅舅去邻村顺龙桥偷荷花郎。

“为什么去顺龙桥偷?”

“他们村的荷花郎长得比我们村好很多啊。”母亲说。顺龙桥离母亲的村子大概三五百米,他们村的荷花郎比母亲村里的长得茂密兴旺。母亲跟着舅舅,一连偷了不下十次,每次一人一草篮。荷花郎能吃的时间很短,它们长得很快,很快就老了,偷了不下十次很是不简单了。

“那个时候偷荷花郎,都是我偷你们村的,你偷我们村的,相互偷,尽量不偷自己村的,队长在地头看着呢。”父亲插话说。

“大多数是晚上跟着你们舅舅去,心里害怕得很,一个天黑怕,另一个怕被抓住啊。但那个时候救命更要紧啊,一咬牙,就跟着去了。”

母亲回忆起自己当年“做贼”的往事,虽然笑着说的,但其实还是心有余悸的。

父亲说起自己偷荷花郎的故事,则丝毫没有母亲那般还有些胆战心惊的感觉。

某一天晚上,父亲他们几个毛头小伙,趁着月黑风高,去邻村偷荷花郎。一人偷了一篮子回家,路上碰上了另一个村的一个大人,扛了根岳父送的木头,摸黑回家。看见父亲他们几个小青年一人挎着篮子急匆匆鬼祟祟地走过去,说了句,你们干嘛呢,偷荷花郎的吧?

父亲他们没应声,挎着篮子迅速消失在黑暗中。那位扛木头的大人,走了一段碰上我们村的队长,我的叔公父亲的表叔,便停下向我叔公举报说,刚才在前面碰上几个细赤佬(故乡方言,多指年轻小伙子),挎着篮子,估计是偷荷花郎的,你赶紧去追。

叔公一听,估摸着村里村里不外乎那几个小伙子,叔公和扛木头的人也认识,都是乡邻,接了他的话茬说,刚才我在前面碰到几个小伙子,他们说路上碰到一个像是偷木头的人,原来说的就是你这个贼赤佬啊?

那扛木头的一听,赶紧辩解说,别听他们胡说,我这根木头是我丈人给的,可不是偷的。

叔公说,可刚才好几个人跟我说你的像是偷的哦。。。

那扛木头的赶紧说,算了算了,我什么也没看见啊,你也没看见我。说完打个招呼扛起木头就走了。

叔公回家,父亲他们几个人都已经回到家,父亲和叔公的儿子正和家里人在摘荷花郎呢。叔公说,你们刚才偷荷花郎被人撞到了吧?我把他打发了,以后你们千万小心点啊。

偷荷花郎被抓住了会怎样?我问父亲。

没收之外,开会批斗啊。父亲回答说。不过,那个时候,我们这几个村没有听说谁被抓住的。大家都太不易了,所以,只要不是明目张胆,私底下去偷,相互偷对方村里的,也是各留了一点面子和余地,大家都会睁一眼闭一眼的,因为谁的日子都不好熬,都是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尤其我们周边,说出来都是家门里的(指一个宗祠),这样也算相互照应了。

父亲说的时候轻描淡写,甚至让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那种苦难的后辈有些忍俊不禁。

我不知一次问过我自己,也问过我的父母,在故乡物产这么丰饶的土地上,春天随便挖条沟,春水漫过,经过酷夏,秋冬鱼虾满沟的地方,要什么样的统治水平,才会让好人正常人必须“普遍做贼”,才能活下去?

(2014.10.18)

关于老朱煮酒

更多分享,敬请期待

(0)

相关推荐

  • 村西那个“神秘”的冢子

    从前故乡的名声还没有像现在叫得这么响亮.父亲回忆说,那时候因为离着县城远,每次去小清河北面的姥娘家,高大健硕的姥娘总会从厨房隐约的水汽里显现,慌忙又惊喜地抱起他,递上一块刚出笼滚烫的地瓜,喊道,南乡的 ...

  • 猫三的少年往事

    龙母江上的壮族女子 给异乡的你讲温暖的故事 其实,猫三离开珠埠村之后,今生再也不见到同桌的她了.那些日子,每当日暮斜阳下,猫三心也离故乡而去,一切的朦胧都虚幻得很. 文/猫三 图/猫三 珠埠村的77岁 ...

  • 陈大刚:故乡那棵黄桷树

    作者:陈大刚(四川泸州) 美国密西西比州有一个极为普通的小镇奥克斯福.相比美国辽阔的国土,奥克斯福只是一个"邮票大小的地方".小镇边有一片茂密的柏树林,林间小径蜿蜒曲折,流水淙淙. ...

  • 瑞金自助游(4)

    儿时,我们经常听五叔公回忆往事.年轻时的五叔公迫于生活,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期间,携家眷离乡背井,身世浮沉随风漂泊,他们一路北上随遇而安,当来到江西大桥头村后,觉得这方水土足以开基立业,遂下决心栖身于此地 ...

  • 【随笔杂记】杨梅渔村杂记

    【随笔杂记】杨梅渔村杂记

  • 巴蜀之地 | 驼铃: 乡愁在村庄的时间上流淌

    文:驼铃 图:堆糖 散文 村庄是一部书,岁月是无尽的纸页.那些房舍.人畜.庄稼.树木--所有的生灵都是土地站立起来的文字,在村庄的皮肤上如蚁附着-- 村史离我很远,却一直在故乡事物的身体里,因此又离我 ...

  • 父亲,故乡,酒...

    微醺人生  有酒有故事 请您关注酩悦 饮了这杯酒,父亲,你就能回到我们的身边,就能在村里看看那些奔跑的村娃们,他们,能够听懂你的乡音. 文:陈谊军|整理:酩悦团队 "记忆中的大曲酒" ...

  • 我爱荷花郎|原乡

    (今年春天,在时隔许三十多年后,我终于再次吃到了故乡的荷花郎,是父母应我要求种的,弟弟摘了快递来的.荷花郎属苜蓿科,是一种饲料,也是一种肥料,但是,荷花郎在富庶江南,曾经救过许多人的命,见证过一段黑暗 ...

  • 江南冬日佳肴之青蒜炒鸡杂|原乡

    江南冬日佳肴之青蒜炒鸡杂 我是个下水爱好者.鸡杂,无论鸡肠,鸡心,鸡胗,都是我的挚爱. 我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多年,但在北京,一直没有吃的故乡味道的鸡杂.北京人做鸡杂,不外乎就是将鸡心鸡胗炖鸡红烧时一锅烩 ...

  • 杆棵,江南故乡最顽强的本色风景|原乡

    (2015年10月长假后去北海道,在札幌北海道大学的植物园,意外见到了开花了的杆棵,虽然北海道的杆棵显得比我江南故乡常州乡下的秀气雅致,但它们还是杆棵.北海道大学的老师告诉我,在北海道,它属于秋的物种 ...

  • 江南,温婉沉静的面条草|原乡

    (图片来自网络) 面条草,在故乡一种水草的俗名.华北地区也有一种俗称面条草的,是饥荒时救命之物,但却是旱生植物,形状用途大不一样,在我江南故乡,华北俗称面条草的叫"棉茧头草",可以 ...

  • 江南春日,爱上野香葱摊饼|原乡

    (2013年)我在故乡享受春天的阳光的时候,邻居拿了一把细细的野香葱过来,问要不要带点回北京摊饼吃. 野生的,纯天然哦.邻居特意向我强调. 我接过一看一闻,果然野香葱独有的香气扑鼻而来,味道重的很. ...

  • 江南的馄饨,北地的饺子|原乡

    (2017年夏之,母亲在庭院里裹馄饨) 我每次在微博微信晾晒我家的馄饨,都会有不少不明真相的北地朋友跑来说:"哟,这饺子包得真好看." 其实,我明明白白写的是"馄饨&qu ...

  • 为什么江南把鹅叫做白乌龟?|原乡

    乌龟竟然还有白的? 许多人一看这个题目,一定会惊讶于自己"识见浅陋". 先闲扯一段关于常州人的笑话: 一位常州人在外地出差,到饭馆点菜:"老板,来一份红烧白乌龟" ...

  • 难忘当年“偷油郎”丨宋鹏飞

    难忘当年"偷油郎" 文/宋鹏飞 在众多植物油中,我始终认为芝麻油是最好的.因为它是从胡科植物芝麻种子榨取的脂肪油,具有特别香味,这一点其它油类无可比拟.芝麻油不仅可以调出美味佳肴, ...

  • 携一池荷花,盛开江南

    文:网络   编辑: 格林 荷花粉艳着,妖娆着,芬芳着一池睡莲.晕散清欢里脉脉优雅,浸染着岁月的清寂,抚漫着诗意的轩逸.素往的云烟里夹着情怡的书笺,把桃花的春意,夏日的朗逸,秋思的红叶,冬雪的寒谧,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