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科技要在香港上市,这个AI独角兽还没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 点蓝字关注
全球风口 丨 你的全球科技前哨侦察兵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8月27日晚,香港联合交易所披露了商汤科技主板上市申请文件,计划将采用同股不同权的股权架构在港股上市。商汤科技也成为继云从、旷视、依图后“AI四小龙”中最后冲击上市的公司。
这四家图像识别起家的AI独角兽,谁会成为AI第一股?这样的老话题,再次被很多媒体拿出来讨论,却对这份最有价值的招股书谈得很少。
在我看来,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招股书中的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商汤讲了很多自动驾驶甚至元宇宙的故事,却对最重要的问题—“它究竟是一家IT企业还是咨询公司?”,没有给出答案。
为什么这么说呢?
看看商汤的招股书你就会发现,上半年14.33亿元的营收主要来自于智慧城市、智慧商业两块业务,占到到了总营收16.52亿元的80%。
这和我之前在科技特训营详细分析过的大数据企业Palantir很相似,虽然它没有披露定制化业务的占比,但服务政府和企业必然就要走一条为客户深度定制人工智能服务的道路。
这种模式下,一家企业未来能做多大,主要取决于前期深挖一个个具体行业做深度定制之后,能否找到一个标准化的方法实现服务的规模化。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虽然起步会慢,但只要度过前面的积累期,就会步入加速发展阶段;做不到的话,即便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它的盈利还是要高度依赖研发人员。业务规模越大,人力成本就越高,最终仍然就只是一家成长性不高的咨询公司。
今天看商汤的招股书也是如此,2018年到2021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从8.49亿元涨到了17.7亿元,研发人员工资福利从5.12亿元涨到了12.85亿,平均到3593人的研发团队,每个人今年上半年就有35.7万的工资,业务越大人力成本越高的趋势很明显。
其实这次商汤上市募资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高企的研发费用,虽然募资规模没有透露,但募资的目的说的很清楚,60%投入研发,可见它未来在人力成本上的压力还很大。
面对同样的情况,Palantir明确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先深度定制,再标准化复制。反观商汤在招股书中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强调了收入在增长、研发在增加,但你的研发可能并不是真的研发,而是客户化开发,如果无法规模化,未来就未必如描绘的那样美好。
不客气地说,商汤的这份招股书并不是那么合格,因为它没能回答投资人最关心的问题,那就是你的业务到底有没有规模化的可能?
当然,今天商汤面对的是人工智能企业的普遍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确实有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但具体到每一家人工智能企业,都得回答“你究竟是一家咨询公司还是一家IT企业?”这个核心问题。
无论你深耕的行业有多大,市场潜力有多少,如果每次都需要非常强的个性化定制,就意味着无法形成通用解决方案,再大的市场都是空谈,更别提培育出一家大公司了。
其实类似的情况也很常见,比如淘宝早期,店家们都有装修和美化店面的需求,于是不少人都做起了帮别人定制淘宝店铺的生意。
阿里巴巴当初也想自己参与,但内部讨论之后觉得,要服务好几万家淘宝商铺,人力根本不够,最终选择让更多的外部市场资源来满足这个需求。
今天回头看,这个市场需求始终存在,但是最终也没有人通过为客户建站找到一个规模化的道路,反而是被各种模板取代,只剩下一些有很强个性化需求的小生意。
今天人工智能技术确实更加复杂,但随着低代码开发和大型企业提供的通用工具出现,它也面临和淘宝店铺装修一样的问题:
如果简单的事情谁都能做,而个性化的业务又没法规模化,在两者之间的还存不存在一条让企业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如果找不到这个答案,甚至连整个行业里能否诞生新一代的巨无霸,也只能是一个问号。
当然,我们现在已经看到Palantir给出了自己非常有吸引力的解,也确实看到这个方案取得的成效正在得到数据的佐证。
今年第二季度它的软件部署时间已经从70天减少到了14天,扣除人力成本后的营收边际贡献率从14%提高到了44%,都有了大幅改善,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
商汤缺少的,就是这样的针对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的解,以及数据上的佐证。没有了这个关键问题的解,讲再美好的未来故事都难以得到投资人认可。
我在8月5日的科技特训营的直播中详细分析过Palantir的一个优势,很值得我们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学习,今天时间有限就不继续展开了,感兴趣这些分析的,可以加入科技特训营观看我们的直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