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天地万物都在我心的作用范围之内
王阳明:天地万物都在我心的作用范围之内
每一个活着的正常人都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心学认为人的“灵明”作用是不受形体间隔的。在“灵明”与“万物”的关系上,首先是天地万物不能离开人的灵明,其次才是灵明作用也需要以天地万物为对象。如果没有镜,物像无法显现,“物”也就不具有存在的意义。由此心学把人对客观之物的认识当作心之“灵”对于万物的感应,心之“理”对于万物的鉴照。
心学认为人心所以能感应万物,是因为万物具有统一性,心与物之间存在着一种道德性的联系,这就是“一气流通”。他的学生不明白这一条,问:人有良知,难道草木瓦石也有良知?王守仁以为,是这样的。他说:
人的良知,就是革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传习录下》)人与天地万物是一气相通的,人有良知,草木瓦石也有良知,天地万物都有良知。人不仅见到孺子落入井内会产生恻隐之心,即使见到鸟兽的哀鸣和颤抖也会产生不忍伤害之心,见到草木受摧折也会产生哀怜之心。这是因为人有灵明,而鸟兽有知觉,草木有生命。万物与人有着共同的本质,万物与人心有着相通的道德性。例如五谷禽兽之类可以供养人的生活,药石之类可以治疗人的疾病,这都说明世界上的万物,无论是天上的日月星辰,还是地上的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都是一体相通的。
王守仁提出,人心灵明、人的良知是万物“发窍之最精处”,就是说人所具有的道德意识使人成为“万物之灵”。人可以认识万物,顺应万物,使万物为我所用。但他所说的认识完全不受形体的限制,也不必通过感觉去获得知识,而只要在自己的良知上去体验、去实践。目的是达到一种境界,一种心与物融合为一,物与我同心同理的境界。这境界是王守仁在龙场之悟时曾经经历过的,也是他在平宁王宸濠之乱前后所遭际的。他以为,达到这种境界即可以在艰难之中忘生死患难,在困顿之时对事物应付自如。即可以充分发挥心的能动性,认识一切事物,征服一切事物,使天地万物都在我心的主宰之中。
心为天地万物的主宰王守仁说:
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阳明全书》卷六《答季明德》)又说:
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传习录下》)天,指天空,有广阔无际之意;渊,本是深潭,喻深广无穷。王守仁把人心比作天渊,就是讲,心包容了天下的一切事物,心就是万物根源,就是万物之理,天地万物都在我心的作用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