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昌族酒文化
论阿昌族酒文化
阿昌族人口有3万多人,是云南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阿昌族酿酒历史悠久,酒文化的表现形态多样,其酒德是酒文化之要义。难能可贵的是酿酒文化中体现了阿昌族女性的聪明才智与创造精神,现在阿昌族酒文化已在其酿酒产业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阿昌族酿酒的种类及酿制方法
阿昌族酿制的酒主要有白酒、水酒和甜白酒。酿酒原料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更新,酒的品种也就不断增加,他们日常饮用的酒有大米酒、包谷酒、稗子酒、红米酒、荞麦酒、高粱酒、麦子酒,甚至还用山药来酿酒,他们的酒都以酿酒原料来命名。他们能用大米或者糯米做原料酿制出度数高达五十度左右的烈性酒,也能用稗子做原料做出后劲很大的稗子酒,在阿昌族地区叫做小米酒。并有“小米酒慢慢来”的俗语。红米酒以当地特产、田边地角所种植的晚秋作物红米为原料酿制的,其酒色粉红,酒味醇厚,很受人们欢迎。高粮酒酒味仅次于大米酒,酒质很好。阿昌族人对高粱酒的评价是“好吃不过高粱酒”。小麦酒是近30多年来随着小麦在阿昌族地区的大量种植而出现的。
阿昌族人用山上生长的一种苦草和糯米面粉一起制作酒曲,反映了阿昌族酒文化在民间的深厚基础,过去阿昌族酿酒多为家庭自制,且世世代代都是女人的“专利”。
日常待客酒俗
酒在阿昌族群众的社会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必备之物。不论过去或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酒,遇到婚嫁大喜之日酒是必不可少之物,婚嫁用酒是一种礼议酒,婚礼上用酒仪式很繁复,充分显示了阿昌族酒文化的丰富性。按照其婚嫁时所行礼仪的意义,有以下十多种:
求亲议亲礼酒:媒人去女家送礼或议订婚期,都必带两、三斤米酒去。
聘礼酒。娶媳妇时,男家首批前往女家的媒人,带上原来议定10kg或20kg米酒、鲜猪肉、米酒及少量盐巴、茶叶草菸等称作“水礼”的物品,摆到桌子上面,请押堂老人过目验收。
抱蛋酒。将新郎家经过认真挑选、专门请媒人带到新娘家的6个新鲜鸡蛋全部打开并与适量的米酒搅拌均匀,让坐在女家押堂的每一个人都喝几口,以此来证明迎亲手续经履行完毕,符合习俗要求。
拦门酒。和其他少数民族类似。
敬酒。新郎挑两个均半斤中酒曲接亲,这两瓶酒是用来供新娘家当晚祭祀天地、灶君和祖宗牌位的“敬酒”。
开门酒。和现在新郎给伴娘一些小红包类似。
送路酒。新娘子离家时,许多已婚和未婚女子都会来送一程,这时,后总理就要给送行者每人敬一次酒,未婚女子一般不喝,已婚妇女多喝一、两口。
交杯酒。新娘子进到夫家,一是要到洞房内戴高包头、换媳妇妆;二是要在祖宗牌位面前献一桌汤饭,斟3杯“敬酒”;三是要与新郎一起跪拜于桌前,由俗称圆成婆的两位福气好的已婚妇女每只手端一杯蜜糖酒,两手不停地交换着喂给新婚夫妇,俗称吃交杯酒。
洞房敬酒。吃交杯酒后,新郎要请前来贺喜的堂、表兄弟等年轻人到洞房内吃“鸡汤饭”,新婚夫妇要分别向他们敬酒,新郎新娘还要相互敬酒。
向长辈敬酒。次日中午,新婚夫妇接受家训时,要请前来贺喜的舅家、姑家和本家的长辈们到堂屋内入座20分钟,由新郎向每一位长者敬一杯蜜糖酒。
向客人敬酒。新郎宴请宾客时,要请两、三位年轻人专门向客人敬三次酒。同时,新郎还要请一位才貌双全的小伙子陪同自己向每一位客人敬一杯蜜糖酒。
满月节酒。新娘到夫家约七、八天,就要回娘家坐“满月”,俗称满月节。新郎陪送新娘时,要带去每瓶约半斤重的酒两瓶。
撒种节酒。凡年前出嫁的姑娘,在清明节前后,都要选一个双日回娘家过撒种节,新郎陪送新娘时,也少不了要带每瓶约半斤重的酒两瓶。
以上婚嫁礼仪用酒贯穿了几乎整个婚礼的每一步骤,说明了酒在婚礼过程中的重要性。与此相似,丧葬过程中也有许多礼仪用酒。在此不再赘述。
阿昌族最有传统特色的节日叫“窝罗节”,是民间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歌舞活动,阿昌语为“则勒玛”,汉语俗称“蹬窝罗”。阿昌人在建新房、迎候亲戚、娶亲迎候媒人时,要边歌边舞跳窝罗。开头的唱词为盘家谱,首先唱颂阿昌族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创造了人类,使族人得以联姻并繁衍传承。这属于阿昌族民间文学《遮帕麻和遮咪麻》的内容。蹬窝罗歌词的内容有候承、声约、盘根生、夸口、辞谢等几大唱段。客人一方面跟随着舞蹈,同时也用歌词作答。这时主人要向客方的歌手们呈敬烟、酒。蹬窝罗时人们双手插腰,围成一个圆圈,圈中放一张桌子,上面摆草烟、米酒、茶水和糖果,同时点一盏油灯。跳窝罗的人边歌边舞,围绕桌子不停地转动,不时地嚼草烟、饮米酒、品茶或吃糖果,气氛欢快和谐。阿昌族蹬窝罗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古代胜利和喜悦场景的再现。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传统文化遗产,蹬窝罗现已被法定为阿昌族的民族传统节日———窝罗节了。窝罗节对该族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的唱颂起到了一种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作用。阿昌族的长篇创世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是阿昌族文化发展的一座丰碑,被阿昌族亲切地称为“我们民族的歌”。它已作为阿昌族杰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阿昌族酒文化的精髓———酒德
虽然史书上多次记载阿昌族“嗜酒”,但他们却很注重酒德,认为醉酒是丢脸的事。每当热情好客的主人多次斟酒、劝酒时,许多明智的客人一方面向主人表示谢意,另一方面则用“酒在壶中人论酒,酒到肚中酒弄人”的民间俗语来回答主人,说明自己实在不能再饮酒了。主人听到客人的这些话后,一般也会停止劝酒。
饮酒要随人量,不能乱吵乱闹,更不能乱骂人,千万不能恶语中伤他人。并说:“中等之人好吃酒,从不得罪亲朋友,酒醉之时理义通,忍口藏舌回家走。下等之人好吃酒,端住酒杯不放手,酒醉之时只见闹,癫狂胡言乱开口。”青年人都把这些警句牢记在心,用来鞭策自己。所以在阿昌族中,酗酒之后发酒疯的行为总为社会舆论所不齿。对少数的酗酒者,醉后恶语伤人之辈,都耻之为“酒醉子”。但是对醉酒的人却并不是置之不顾,而是进行照顾和关怀。这反映出阿昌族人民对待酗酒的态度很客观:他们一方面注重道德和舆论的教育,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又讲求实际,给予酗酒者以关怀和帮助。整个阿昌族酗酒的人极少,与这种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是有很大关系。
阿昌族酿酒文化的奇葩———女性智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阿昌族种类繁多的酒都是由阿昌族女性酿制出来的。家庭酿酒历史以来就是女人的专利。只要是粮食,在阿昌族妇女的精心酿制下,都能变成芬芳醇香的美酒,让阿昌族人民的生活变得处处有酒香,时时有歌舞,酿制美酒成了她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酿制美酒体现了她们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更是表达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关爱,对客人的热情关怀,对未来生活的热切向往。阿昌族酒文化最耀眼最夺目的内容就是阿昌族女性智慧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