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刘氏
族谱者谱一族之源流绵长,溯我刘氏,源出陕西省。西安府。长安县。
立族原序
吾族远出陕西省城西安府长安县北关五门楼北关捕属堡民籍。(按此记载,此始祖不是现在所说的原居民)
西安府
明代崇祯末年,陕西巡抚孙传庭为防止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进攻,特在西安城墙外修筑了东、南、西、北四关郭城守护城墙。
关、郭这里均指古代都城城门外围附近加筑的城池。
四关,也叫郭城。郭城紧接明西安城的四门,向外夯土筑墙,再挖淘壕围之,形成具有战略防守意义的关隘,是老城的外展延伸。
明代中期以后对西安城曾有过三次重大的修葺,修筑四关郭城,就是其中的第三次修葺。它是在护城河外侧拱卫城门的四个夯筑土城。四关城墙中心通道上各建有闸楼一座,从而形成了城三重、楼三重的形制。四关郭城的修建,大体上固定了西安城的规模和外貌。
东关郭城
或称东关城。明清西安城长乐门(东门)的外围城。明洪武年间向东拓建西安城墙时修筑,明末崇祯及清嘉庆、同治、光绪年间屡经修葺。在西安四关郭城中面积最大、修建最早,相当于老西安的五分之一。
南关郭城
明清西安城永宁门(南门)的外围城。亦称南郭城。位于永宁门护城河外正南,北面通过吊桥跨过城河与大城南门相通,东西南三面修筑土城墙
西关郭城
明清西安城安定门(西门)的外围城。亦称西关城。东临护城河,南、西、北三面筑有土城墙。东西长约合1400多米,南北宽约合510多米,平面形制为横长方形。
北关郭城
本文中主人先祖曾经居住故乡。
明清西安城安远门(北门)的外围城。亦称北郭城。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在明末建筑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葺。郭城南起护城河,东西北三面筑有土城墙。南北长约合700多米,东西宽约合370多米,平面形制为纵长方形。郭城北墙中部开有北郭门(约在今北关正街北段),有南北大街贯通北郭门至大城安远门护城河前。属咸宁、长安两县以郭城中央南北大街为界东西分治。郭城中有三圣堂、关帝庙、极乐庵和厘税局、接官厅等。遗址大约在今北关正街东西两侧之间一带。
北关是西安郭城中面积最小的郭城,面积大致相当于东关郭城的十分之一。
自清朝以后北关一直人烟稀少,北稍门外,荒野一片,常有狐狼出没。
民国时期,北关虽然工商业都很落后,但是棉纺织业,在当时那可是充当陕西乃至西北龙头老大的角色。
抗战前,蒋介石掘开花园口,黄河泛滥,大量河南难民一根扁担两只筐逃到陕西,就落脚在北关的地方。北关的河南人,大多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逃难来陕的。长年的黄河水患与旱虫二灾,加之战乱与日军侵略,害苦了河南人。他们为生计大逃难,全系自发无序的非官方组织的大规模迁徙,极为悲壮哀怨,世所罕见。当时西安有“北关豫人半边天”之说。民国时期一直到建国五、六十年代,北关,破烂不堪、低矮毡棚比比皆是;二马路一带街道狭窄,房屋拥挤,这里的一切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破败而萧条的印象。
新中国建国后,北关获得新生,直到改革开放的21世纪,北关面貌巨变,终于成了人口兴旺、市面繁荣、经济发达的街区。
始祖
忠义公,字帝臣,号笃奄。诰授武功将军。原籍陕西省西安府长安县北关五门楼人,族属众盛。清初从将军马伯虎来东粤灭冠,官任广东省罗定协镇都督府。子孙世居于肇庆府城。同治六年督标右营把总。高要邑庠生。六世孙秉(口)捐金重修坟地并立石敇书亭一座,又树二世三世祖及四世祖登科旗杆石一双。
妣马氏生四子。
长子起凤、次子起鸣、三子起龙、四起高。
二世起凤、字圣端号丹山敇(贝+也)移授奋武翼朗、(贝+也)移封武翼大夫。康熙年间有例捐任肇庆协镇左营新兴城守把总,配陈氏敕封孺人。(贝+也)移封淑人,生二子长士魁,次士英、生二女长女
二世起鸣配马氏生三子长士俊、次士美、三士彩
二世起龙配董氏生三子长士元。次士奇、三士芳、
二世起高配熊氏国辅公嫡姑母亲。生二子长士爵、次士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