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杠精罗隐,下大雪也要写诗怼人,二十个字就让人无言以对
吴越王钱镠评价他:黄河尚有澄清日,后世应难继此才。鲁迅赞他文章深刻,有战斗性。相传,罗隐在青年时代时已经名满天下,先后得到唐代三位宰相的青睐。
但是,因为罗隐喜欢“怼天怼地对空气”,所以“十上不第”。可是他仍然改不了“杠精”的毛病,无论写什么题材也要“杠”一下。比如他写了一首叫《雪》的五绝,你以为他要写景,其实他是在骂人。
《雪》——唐·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诗歌意译:
都说瑞雪兆丰年,下雪就一定预示着丰年吗?长安城里那么多穷人,还是少制造一些祥瑞吧。
“瑞雪兆丰年”是一句流传非常广泛的民间农业谚语,意思是指冬天下了大雪的话,到了来年,农作物就会大丰收。
罗隐在诗的第一、二句中质疑了这个说法。因为并不是每一次天降大雪都是“瑞雪”,也不一定就会带来第二年的丰收。
长安城中的富户、贵族们自己不种田,仅凭着一句谚语,见到下雪就开始欢笑、庆祝。罗隐对此表示看不惯。雪下得不大不小,刚刚好可以杀死田中的毒虫,使北方的硬土松软,利于耕种。
但是,万一天降雪灾,又或者大雪降在南方那些并不需要降雪的地里,那还兆个什么丰年呢?灾年还差不多!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罗隐并没有费力去解释。反正这些富户与贵族本来不种田,他也听不懂。何况,他想说的并不是这句谚语的准确度问题,他真正想说的是一群人与另一群人的共情的问题。
于是,他在诗的第三、四句中,就把矛盾直接指向了长安城里的人说:你们在为见到下雪而开心的时候,可有考虑过城里的穷人?
长安城穷人那么多,冬天天寒地冻,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都快要冻死了。你们却在那儿一个劲儿地叫着祥瑞,你觉得合适吗!这才叫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更严重的是,长安作为当时唐王朝的首都,这些穷人还是大多数。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怎么还乐得起来?
绝句因为篇幅所限,本来是不长于说理,而长于抒情的。但是,罗隐非要用绝句来讲理,并且还不是用自己最擅长的28字的七绝,只用20字的五绝,就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了。
罗隐偏爱以雪为主题创作诗歌,曾经为雪创作过七绝、七律,而且还有一篇《后雪赋》,对雪中的景、物、人以及飘雪的动作都刻画细微,非常传神。
但他最为人称道的,却是像这首《雪》一样的辛辣讽刺、用语浅俗的作品。短短二十个字,就打中了长安贵族与富户的“七寸”。头两句话嘲笑他们不懂农事,后两句又指责他们不懂什么叫同情。
杜甫从前有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钱人家冬天自然会卖炭生火,烤手炉。酒足饭饱之余,欣赏雪景,打个雪仗好舒服,谁管门外的穷人会不会冻死。
最可气的是,他们得了便宜还卖乖,站着说话不腰疼。还在对穷人说:下雪好哇,明年你们不就大丰收了吗。
究竟是谁告诉你,今年下了雪明年一定大丰收呢?何况现在穷人这么多,只怕还没等到明年,城里的穷人就都冻死了!
罗隐原来叫罗横,是浙江人。因为他的诗文在宋代遭到严重贬低,所以《新唐书》等正史中并没有他的传记。《唐才子传》中说他的作品写得诙谐、幽默,喜欢讽刺人,并且用语比较浅俗。
罗隐二十六岁以前,已经诗名满天下。相传唐宣宗时期的宰相令狐綯非常欣赏罗隐,他曾经对自己的儿子说:我不希望你考中进士,只希望你能学得罗隐一点皮毛就好了。
令狐綯后来的郑畋、李蔚两位宰相,也很欣赏他的文才。可是,罗隐自二十六岁开始,连续很多年参加科考都未能及第,史称“十上不第”。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就是因为他“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唐诗纪事》中说,唐昭宗听说了罗隐的大名,想召他入朝当官,结果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
唐昭宗问大臣为什么反对。大臣说:这个人虽然很有才华,但是为人很随便。像唐玄宗这么好的君主也被他出言讥讽。要是让他当了官,只怕满朝文武都没地儿躲了,让他当官不利于朝廷内部的团结。
唐昭宗再问:他到底干了什么,你们要这样说?大臣说:你不知道哇,他写了一首《华清宫》讥讽唐玄宗:“也知道德胜尧顺,争奈杨妃解笑何。”
意思是说:你唐明皇也懂得道德文章啊,你也知道尧舜禹汤啊?结果杨玉环冲着你一笑,哦嚯!你那些书都白读了!唐昭宗听到这一番话,顿时无语。
话说罗隐本名叫罗横,真的是人如其名,有点“横”。明知别人不喜欢他写讽刺诗,他硬是要写。他去考科举“十上不第”是正常的,没有哪个主考官敢让他考中。
不然你头个月让他进士及第,第二个月要是被查出来他写过“反诗”,他就能让你人头落地!想明白了这一点,罗隐就正式给自己改名为“隐”,跑到池州去隐居了。
但是,隐居后他的名气还是很大,黄巢、钱镠先后请他出来当官。最后,他在钱镠手下干了二十二年,官至给事中,世称罗给事。
罗隐在晚唐时期十分有名,《五代史补》中介绍说,“天下皆知罗隐”,可是在五代以后,特别是在宋朝,遭到了严重贬低。
因为他的诗风,完全不符合儒家“温敦仁厚”的要求。因此被埋没了一千多年,直到近代才被鲁迅先生发掘出来。
罗隐关心时事,爱护人民,不遗余力地写下了许多讽刺诗文。因为用语过于辛辣,晚唐国家不肯让他出仕当大官,但是仍然给予他充分的言论自由。因此朝野之人,都很欣赏他。
反观是以重视文人出名的宋朝,儒生当道,容不下罗隐这样的“异类”。非但修史不给他立传,谈诗也不收录他的作品,因此让他沉寂了一千多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