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小院,四水歸堂
院子,离不开最核心的山水之境,不论是旧时的达官贵人,还是寻常的普通人家,都会在自己居住的地方,营造一方山水之境。
煊赫之人,可以叠山理水,广植花木,以达到摹写名山大川的效果,明代文震亨在《人物志》中便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以石代山,以泉代水,虽不出城廓,已得山水之乐也。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上几棵树,一汪水,点以花木,顽石,修竹,盆景若干,便生出一番小山水的情致。
中国人对山水的向往,大概是命骨里信仰的哲学,从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开始,山水连绵,绵绵不绝,它成为诗里的吟咏,它是陶渊明的南山夕露,也是王维的明月清泉,更是朱熹的半亩方塘;它成为画里的笔墨,是范宽的溪山行旅,也是王希孟的千里横亘,更是倪云林的寒山枯水。
中国人移山缩水,把这些无尽的诗画,融合在一方院子里,朝有日光,夜有暮色,有山可望,有水可濯,一方天地,不似人间。建筑的屋檐四面围合,这是传统中式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学思想。雨季时节,水从四面的檐壁汇聚,寓意着财源风水,寄托着家人的团圆的美好愿望,更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和礼序。
人们把建筑、山水、草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延伸,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精神需求便在这一草一木,四水归堂之中,交融汇合,奏出了中式美学最美的篇章,重庆融创桃花源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一笔,它完成了当代中式院居的另一种表达。
重庆融创桃花源。
山水园林,精髓在江南。
而江南古典园林代表,在苏州。
苏州园林,一辈子看不完。
她凝结了中国千年文化精髓,融人文、建筑、宗教、艺术于一体。你可以看到山水自然、古韵遗迹,有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乃至文人心境与生活情趣。
她是古人与世界相处的方式之一,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载体,也是风雅生活的产物。
重庆融创桃花源,脱生于纯正的苏州古典园林。融创秉承“东方瑰宝,世界桃源”理念,凝聚江南古典园林精髓,尽延续了中国古典哲学理念。
“天人合一”,“万物共生”,这种东方哲学孕育的,是中国人对生活方式的思考与态度,就是“顺应天道,融于天道”。人们希望能够在山水之间营造一种恬淡安静,超凡脱俗之生活境界。
西方哲学讲究“自我中心”,因此欧式别墅以房子为中心,所有的周边环境要素都围绕着它。中国古典园林则是将房子融入山水之中,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
古人的造园理念,“一勺代水,可纳汪洋。一拳代山,可游千里。”一块石头就代表一座山,一汪池水就代表着一条河,芥子须弥,以小见大。那是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感,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在有限的院落空间里,收纳无限的桃源世界。
四水归堂。
古时达官贵人,建筑居所都特别讲究。作为中国代表性古典建筑风格之一,四水归堂无疑是世界建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重庆融创桃花源,呈现出“园中有宅,宅中有院”的空间格局。
81户,每户都有“四水归堂”。
造一方天井,采天地之灵气,容万物,乃为圣境。每当下雨,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寓意水聚天心,称四水归堂。它包含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东方儒学之中的礼序、对美好生活的寓意。
四水归堂,凝聚美好。
她起源于距今约600年前。当时,多雨而丰饶的安徽江南地区,演变出一种更符合当地气候的独特建筑布局:采用坡屋面建筑围合成一个漏斗型井口,称作天井,作采光、排水之用;天井通常是建筑的中心,与大门一起布局在中轴线上,正房、厢房等则按传统礼序沿中轴线排布。这样的建筑形式,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
漫长历史岁月流逝,当初的建筑形态逐渐退出主流舞台,但其中的“四水归堂”则作为一种建筑符号,带着古人“水聚天心”的美好愿望而传承至今,在当今建筑设计中占有非凡地位。
以中国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宾虹在安徽的民居怀德堂为例。
该居所坐北朝南,主屋东偏,分前厅后堂,其西为仓廪、厨房、花坛及园圃,在西北角另有一桃、竹园。前厅三开间,大门开在东南,为一单间披屋,入为二门,再入为天井,左右有廊,过天井即为大厅,厅事轩敞,上有楼,中设堂壁,后有倒厅,其西北角为画室;后堂亦为三开间两进楼房,前进为门廊,中为天井,后进正屋明间为客堂,左、右次间为卧室,登天井东廊楼梯可上二楼。下雨之时,便可观见四水归堂。
国人对雨有着无限的感情,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欢喜,像是等一个故人,在氤氲和润的空气里,暂得一番静谧的诗情画意。
四水归堂,雨声连绵,每逢下雨的时候,重屋檐上的雨水滴答作响,居住在这里的人,可以听一场雨,等一场心事。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唐朝的雨声,
“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这是宋朝的雨声。
起起落落,若有似无,一场雨,将时空勾连起来,在院子里,听雨,成眠。
“站在这里仰视,四周是房檐,天只有一长条,一种与外界隔绝的静寂弥漫其中。这,就是四水归堂了。”一位日本建筑学者曾这样描述古徽州的民居。如果你曾站在四水归堂之中,你会惊讶在这方寸天地中,却别有洞天:晴时阳光洒落,雨时水流沿四檐跌落,风、光、雨、雪,汇聚一处,四时皆景。
四水归堂,历经数百年的演绎升华,凝聚着中国天人合一的建筑智慧,备受当代建筑设计师推崇。在当代众多豪门大宅的建筑设计中,四水归堂营造的方寸天地,不仅蕴藏着四时美景,更是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一方天井,四水归堂。
中国人记忆深处,都藏着一方天井,方方正正,明亮通透,日光洒照,月色入堂,有风轻拂,有雨微落,我们就坐在这样的环境中,静待岁月的更迭,慢观时间的流逝,而后我们慢慢长大,天井渐渐地退出了我们的视野,它成为了梦里的惦念,时常入梦,梦里从天井望上去,是深蓝色的天幕,在高高的天幕里,悬挂着一轮明月,天井,是一方美好的回忆。
重庆融创桃花源四水归堂的设计,于无形中让庭院成为 “会呼吸的房子”。既利于采光,同时高墙遮住了直射的阳光,把热浪挡起来在墙外,冷空气从地面进入,暖空气在空中跑掉,自动调节了气温。天井在正堂和门厅之间便形成了一种过渡的闲逸空间。而这精心构建的方寸天地,也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奇妙感觉。“因花结屋,驻日月于壶中;临水成村,辟乾坤于洞里。”这正是天井意境的真切写照。
园中有宅,宅中有园。
重庆融创桃花源的营造理念就是打造园林,让住在这里的人有诗书传家,世代簪缨的士族贵气。沿着中轴线,进入家门,便是一个庭院,这方庭院,恰好于正堂和门厅间形成一处过渡的闲逸地带,以四季时光为载体,存乎天地于一心。
当你行走其中,每一次空间转换,先看到园林,再进入到下一个空间。方寸天地,一围一合,中正庄严,一庭一堂,取千方尺度,引四水归堂入居所之中,延续了中国人千百年的礼序。
设计师将四水归堂放在拥挤的城市与家之间,留出一处空间的“留白”:用四水归堂独特坡屋面建筑揽住阳光细雨与清风,将城市的喧嚣挡在身后,让四时美景在这里停留。“在各种不同的空间中,我们期望家里的空间是安静的、留白的,让人不自觉放松下来,这便是融创让四水归堂重新融入生活的初心。”
每个人心中都有些难以忘怀的美好场景,一首诗、一幅画、甚至一个故事,都可能触发内心深处,成为设计的源泉。四水归堂,源远流长,冷静清雅,质朴明志,意境悠远,也许,那就是我们憧憬已久的生活梦境。
每座城市脚下土地,都有无比精彩的前世今生。千百年来,我们不断将命运刻入城市年轮之中,并与之融为一体。
岁月中而土地上繁荣灿烂而催生的文脉基因,却不应因时光流逝而被遗忘,相反更应该为今人挖掘并铭记。
重庆融创桃花源所在地,位于重庆西永。
在这片土地上,至今都有着传承千年文脉的流杯池、飞雪寺、古桥,也有飞雪岩这样自然盛景。
而对这片土地来说,建筑是生命的延续,而其内涵和孕育的文脉和艺术,也是人类对抗时间和失忆最为有效武器。
所以,融创在对自然文脉资源全力保护同时,也带来了西南首座桃花源,以表达对西永这块古老、宁静富足之地的最大敬意。
因为,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座桃花源。
它是生活乐土,理想彼岸,更是我们内心深处所追寻的精神原乡。
若要在现实城市中觅得一处桃花源,那一定在重庆融创桃花源这样的中式古典园林中。
它集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建筑、工艺于一体,是数千年东方造园文化的集大成者,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
一园容纳天下山水,容纳根植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想象与生活情趣,成就了东方审美的一个又一个巅峰。
重庆融创桃花源的营造,由杨根兴领衔的香山帮完成。历史上,香山帮的技艺传承久负盛名,曾参与打造天安门、故宫,苏州古典园林各种古建筑。这一次,香山帮再次以匠心打造艺术品级的中式合院。
一方好的院落,“青砖小瓦马头墙,挂落栏杆花格窗”。关于如何让建筑有灵魂,杨根兴说:“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来不得一点马虎,每道工序都要精雕细琢。营造中,有一道工序叫“戴帽”,就是将小青瓦一瓦一瓦堆砌在房上。别小看这个“戴帽”,小青瓦都是定制的,每一片得过三关,辨色、听声、看形。”
他每天都要在众多的小青瓦中选出最适合的,因此小青瓦淘汰率也很高,一车青瓦中有时过关率不足半成。然后,工匠们才将这些精挑细选的青瓦,遵照香山帮老祖宗规范,手工一片片铺上去,再喷上一种特制黑漆,全部完成后,青瓦才有苍古朴拙美感。
砖雕讲究“一寸透,一寸金”。一幅砖雕,除开选砖,还要根据所雕主体进行开料,放样,打胚、出细。为了保证砖雕传神程度,要多次打胚,放样,为增加青砖的柔韧性便于雕刻,还要用糯米汤浸泡青砖,才能可以雕到那么精细。
在这里,细部构建全部采用定制化作业,从造型到工艺都与古法对应,斗拱、飞檐、花窗、栏杆、驳岸、凉亭……,每一处细节都做到有据可依、有典可循。这种工艺和细节出来,才能让中式建筑有灵魂。
它再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意,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园林营造的方式体现了出来,变成了中式院落里,那可以触碰的花木竹石、可以聆听的山水清音,可以居住的一方小院。
其实作家冯唐写的这一段,也许是当代人对院子理想写意:
要有个大点儿的院子。有树,最好是果树或者花树或者又开花又结果。“每年花树开花那几天,在树下支张桌子,摆简单的酒菜,开顺口的酒,看繁花在风里、在暮色里、在月光里动,也值了。”平淡自然的语句,描绘了世人最为奢想之梦,如诗,亦如画。